康熙通宝: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年)铸,铸量大,版式多,均为小平钱,除中央宝泉、宝源局外,地方主要有20局,均于钱背铸有满汉文局名。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年)铸。钱面文字:面文"康熙通宝"楷书直读,背记局,分"满文"、"满汉文"二种,宝泉、宝源二局背满文,地方局背满汉文记局,主要有"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等20局,另有背"巩"者。
各个朝代方孔圆形的制钱,后人对其有不同的称呼,如“秦半两”(始于秦始皇统一的币制)、“汉五铢”(始自汉朝)、“周布泉”(北周所铸)、“唐开元”(即“开元通宝”,唐朝所铸)等等。清朝(如“乾隆通宝”、“光绪通宝”等)字样,其背面也铸有标明造币局所在地的满文。
康熙通宝都比较厚重,文字大方规整,并且由于当时的铸造量非常的大,所以目前世界上残存的康熙通宝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非常的丰富。康熙在位时,下令在全国开设了大大小小总共二十四处铸钱局。如今的康熙通宝根据重量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别,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由于成本以及私铸的问题造成了康熙通宝不同重量的情况。康熙通宝的背文也各有不同,这也是影响当今康熙通宝价值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外一类是仿"顺治五式"满汉文钱。康熙通宝有小平及当十大钱。钱文真书体,直读。除宝源、宝泉二局以满文纪局外,各省均以满汉字纪局名,穿左铸满文,穿右铸汉文。各省铸钱均为小平。折十大钱为宝源局所铸,面文离郭隔轮,背满文宝源列穿左右。币材多呈青白色,即用铜锡合金,通称大白钱;也有红铜及黄铜的省局铸钱。
康熙通宝都比较厚重,文字大方规整,并且由于当时的铸造量非常的大,所以目前世界上残存的康熙通宝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非常的丰富。康熙在位时,下令在全国开设了大大小小总共二十四处铸钱局。如今的康熙通宝根据重量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别,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由于成本以及私铸的问题造成了康熙通宝不同重量的情况。康熙通宝的背文也各有不同,这也是影响当今康熙通宝价值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