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驰19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王驰1960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64

王驰1960  · 简书  ·  · 2018-04-02 20:2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那次舞会,我还认识了一个“建科院”工程师王姐,她大我一岁,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大龄女”了,我们俩挺聊得来,不过我明确不想找年龄比自己大的,她在舞会上也没有遇见她满意的,我们俩在一起瞎聊天,就算是打发时间。

舞会结束后,我们俩跑到附近的贵宾楼饭店大堂,要了一壶上好的哥伦比亚咖啡和一些茶点,开始聊大天,她也是大院子弟,性格直爽,不善藏着掖着,说起京城旧事,很是投机,在聊天中,她一点不掩饰对我的喜欢。

我们聊得很开心,可能是那壶咖啡太猛,到了深夜三点,我们都不觉得困,我说,干脆咱们找个火车去天津吃早餐。

我们当然没有去天津吃早餐,而是直接打了个“面的”到她家去了。

那天我们都很嗨,我离婚一年多了,当然如狼似虎,而她也是如虎似狼,直到第三天早上,我们才分开去上班。我们约定,如果各自没有男女朋友,我们就定期在一起吹牛聊天吃大餐,当然,那种事情也是必须的。

这种关系大概维系了三四个月,直到有一天她告诉我,她遇见一个合适的男人,如果我愿意和她结婚,我们俩就好好过,如果我不打算和她结婚,她准备和那个男人结婚。我思忖以后,告诉她,这是最后的晚餐,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

这是我第一次不以结婚为目的和女人在一起,开始我也觉得挺不是个事儿,不过两三次以后,也就放开了,毕竟我们都属于那种有食有色有性有自己判断的人。

如果在传统社会,类似我和王姐这种关系,应该不为社会的道德伦理所包容。到了19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1990年代以后,对于这种男女关系,已经很常见了,这种关系当然不受法律保护,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自律和自觉。

在那个婚介所登记以后,我又陆陆续续见过几个不错的女孩儿,基本类型差不多,大学毕业,工作稳定,长得都比较漂亮,北京和外地人都有,但都是北京户口。她们都由于社交范围比较窄,试图通过加入这个婚介平台,增加一些选择范围。

在婚介所,我觉得来这里绝大多数人,无论男女都挺认真,所提出的要求,也比较现实。不像现在,很多稍有姿色的女孩子,动不动就要找什么身家上亿的土豪,什么上市公司的老总、什么华尔街回来的精英,让人感觉她们不是在找对象,而是在找“银行”结婚。相反很多男人也是乱开条件,生怕把自己“贱卖”了。

在这里,除了王姐以外,我所接触过的几个所谓大龄女孩儿,其实年龄都在26-30之间。人们习惯给女孩子划一个界线,过了25岁,似乎就算进入大龄女的行列了。

这似乎就是一种无声的社会舆论和压力,女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如果没有结婚,就有压力,进而她们自己也比较容易着急。

所以这类女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较敏感。

比如我接触过一个在北京某食品研究所工作的女孩小卉,她是家里的长女,有两个妹妹,三姊妹当中,她学习最好,长得也最漂亮,硕士毕业后她分配到了北京,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唯独个人问题迟迟没着落,而二妹妹已先她结婚,三妹妹恋爱谈得也差不多了,她的压力貌似很大。

和她认识以后,我觉得她是个很不错的女孩儿,大方懂事,人很漂亮,在单位又是骨干科研人员,方方面面看,条件都很不错。

对她,我实在找不到不合适的地方,似乎一切都很完美。

大概交往了半个月,我能够感觉到,她希望加速进程,我也觉得可以加深我们之间的关系,但隐约之间,又觉得不能够操之过急。

我知道她希望两个人尽快同居,然后尽快领取结婚证,按照现实的说法,有点“闪婚”的意思,对她的这种迫不及待,我能够理解,但还是希望两个人多用时间沉淀沉淀。

我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告诉她的,她很敏感,觉得我好像看不上她了,忽然间对我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提出和我分手,而且一去不回。

我觉得很是蹊跷,一周以后我再找她,她告诉我她又认识了其他人,这时候我忽然间明白了,她可能觉得我真的看不上她,主动放弃我了。

不过她的好运还是没有来,一个多月以后,她通过BP机呼我,告诉我,希望继续和我交往,我苦笑着拒绝了。

她的这种敏感,其实就是掩饰着一种脆弱,是自信心不足所致。

我接触的另外几个女孩子,她们似乎都有同样的问题,敏感的后面掩饰着某种脆弱,这一切都可能导致她们在交朋友的时候表现出某种自信心的不足。

那些年,社会上冒出了这样一个词汇,大龄未婚女青年,简称“大龄女(剩女)”,专指那些学历高、条件好、在一定年龄以上的未婚女,似乎说她们在谈恋爱的时候,总是挑挑捡捡,最后高不成低不就,导致年龄大了以后还是嫁不出去。有些舆论喜欢凑热闹,时常在公开媒体中把“大龄女(剩女)”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讨论,客观上给这一社会群体制造了不小的压力。

无论她们是不是高学历,无论她们长得如何漂亮,无论她们条件如何优越,无论她们再怎么出色,我觉得她们首先是女人,拥有女人共有的社会心理特征,在这方面,我觉得舆论首先就没有尊重她们,把她们当作某种“异类”或者所谓“社会问题”,贴上“大龄女(剩女)”这种社会性标签,进行貌似善意的公开讨论,这本身就是缺乏对她们这一社会群体的尊重,更是无视她们的选择,给她们平白无故增加各种心理压力,这一现象,恰恰反应了一些舆论和那些参与公开讨论者的无知。

这个社会应该有更多的包容,很多人宁可单身也不将就成婚,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应该尊重。如今,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方面明显比二三十年以前宽容很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社会也越来越包容,这就是进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