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本航母而言,“加贺”是仅次于“赤城”的图腾,就像“俾斯麦”只能被用来命名战列舰一样,“加贺”也只能被用来命名航母。因此,无论海自“加贺”号再怎么接近航母,在很多人心中它都是一艘伪“加贺”。尽管“日向”、“出云”两款战舰都与航母无关,但他们的诞生却都分别源自一款飞机。着眼于F35正逐步进入日本,海自或将在伪“加贺”后迎来真“赤城”。
EH-101作为新一代多用途直升机进入日本,直接催生了“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
“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作为海自首开“准航母”先河的战舰,其自身性能已无需赘述,在这里我们先来回顾这样一个时间表:
2003年6月:川崎重工成为日本防卫厅EH-101直升机机身与发动机的主承包商。
2003年8月:日本国会在编列平成16年(2004)预算时,确定建造2艘16DDH型直升
机驱逐舰,它们就是日后的“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
2003年9月:日本防卫省公布新版本的16DDH型设计,此版本几乎奠定了今日16DDH型设
计的所有主要特征与布局。
2006年3月:川崎重工想日本防卫省交付首架MCH-101反潜/扫雷直升机。
2006年5月:“日向”级首舰“日向”号在IHI株式会社横滨造船厂开工建造。
“日向”级作为直升机驱逐舰无论是编列预算还是实际动工,都与EH-101直升机“日本化”保持了高度默契。早在2000年,日本海自确定引进EH-101直升机,除逐步取代SH-60“海鹰”直升机外,还要建造搭载EH-101直升机的直升机驱逐舰。按照EH-101平均630㎡的甲板起降面积(起降面积长宽分别为直升机旋翼直径、机长的1.2倍),“日向”级提供的4个起降点可满足4架EH-101同时起降。4架EH-101总共的起降面积(2520㎡)占“日向”级甲板航空起降面积(4676.8㎡)的54%,这与美军两栖攻击舰的数值(55%)很接近。
“鱼鹰”在“日向”号上的起降,实际可视作“鱼鹰”未来部署“出云”级的预演。
相比“日向”级直升机与EH-101直升机的关系,严格意义来讲,“出云”级应该有一个全新的名字——倾转旋翼机驱逐舰,因为“出云”级的诞生与服役,同样与“鱼鹰”进入日本息息相关。
2008年10月:日本海自代表团实地考察美国贝尔与波音的“鱼鹰”生产工厂,并对该机表
现出极大兴趣。
2011年10月:日本国会在编列平成24年(2012年)预算时,确定建造1艘22DDH型直升
机驱逐舰,他们就是日后的“出云”号直升机驱逐舰。
2012年1月:“出云”号在IHI株式会社横滨造船厂开工建造。
2012年7月:美国海军陆战队12架“鱼鹰”从迪戈加西亚基地船运至日本山口县岩国基地。
2012年10月:已部署日本岩国基地的12架“鱼鹰”飞往冲绳普天间基地。
2013年6月:参加“黎明突击2013”演习的美海军陆战队的“鱼鹰”首次降落在海自“日
向”号直升机驱逐舰与“下北”号两栖运输舰上。
2013年10月:“出云”级2号舰“加贺”号在IHI株式会社横滨造船厂开工建造。
2014年11月:日本防卫省决定2015年将斥资540亿日元(约3.32亿美元)采购5架“鱼
鹰”,在未来几年中日本将最终采购17架“鱼鹰”。
2015年3月:“出云”级1号舰“出云”号服役。
与“日向”和EH-101类似,“出云”级与“鱼鹰”进入日本同样保持了高度默契。“鱼鹰”的甲板起降面积(855㎡)是EH-101的1.35倍,而“出云”级甲板比“日向”级多了1个起降位,飞行甲板航空起降面积为8769㎡。同样以4个起降位置所占甲板面积计算(7015.2㎡),恰好是“日向”级的1.5倍,与“鱼鹰”相比EH-101起降面积的增加幅度相似,而且首批5架“鱼鹰”的采购数量,也与“出云”级甲板起降位置数量相同。
到了“出云”级,日本海自就已迎来了“直升机驱逐舰”发展的拐点,因为“鱼鹰”已是目前最高端的舰载垂直反潜平台,也就是说“出云”级26000吨的满载排水量已经达到“直升机驱逐舰”的顶点。未来日本更大的“大甲板战舰”战舰需要由更大的战机催生,而这款战机目前已经进入日本,那就是F35战斗机,或许日本到那时才将真正完迎来由“直升机驱逐舰”想“航空母舰”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