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交圈太小的大文豪
和“
死肥宅
”又有什么区别?
在1856年到1857年间,法国《巴黎杂志》上连载的一部小说轰动了法国文坛。这位隐居乡野、籍籍无名的作者,一夜之间就坐拥了
“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
这一文学史地位。
这部小说就是
《包法利夫人》
;而这位作者,就是法国作家
居斯塔夫·福楼拜
。
居斯塔夫·福楼拜 Gustave Flaubert
(1821-1880)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北京大学西语系教师
艾珉
,认为福楼拜的伟大之处在于
对世界表象的不满足
。他和巴尔扎克、司汤达一样,试图深入人物内心中的欲望和动机,把那些未尝暴露的一面,给狠狠地撕裂揭示出来。
然而,
她却也一语道破了福楼拜的短板所在
——
总的说来,福楼拜的小说所反映的当代生活,比巴尔扎克和司汤达的作品要狭窄得多。
根本原因在于他的生活经历远不如那两位作家丰富和坎坷。
他(福楼拜)自己也承认,他“对生活缺乏一个明确的、总体的概念”。……他不满现实,却又惧怕变革带来的动荡;
于是他无所适从,只好躲进艺术的象牙塔,从艺术中寻求慰藉和满足。
所以,和巴尔扎克、司汤达相比,福楼拜更是个艺术家,而不是历史家或思想家。……他的小说在同步反映现实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没能达到巴尔扎克和司汤达的高度。
1991年法国电影《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的生活经历可能是这帮大文豪当中最简单的——用今天的话说,福楼拜就像一个“死肥宅”。
福楼拜在父亲去世之后,继承一座位于塞纳河畔的克鲁瓦塞别墅和一笔庞大的遗产。
他的富有使他不必与世人周旋,不必受出版商的催稿。
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与几名熟人来往;他终身未娶,读书和写作成了他象牙塔生活当中的全部内容。
1957年法国纪录片《塞纳河畔》
所以说,在艺术上,福楼拜足以被称为艺术家、奠基人,他毕生都在他的象牙塔中追求艺术上的完美;
但正是他十分有限的交际圈、他的“宅”,大大限制了他的视野和思维空间。他几乎感受不到历史变革和底层群众的生活斗争,他也几乎很少从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当中寻找艺术灵感。
因此,他缺乏
巴尔扎克那种把握整个资本主义时代动向的深邃
,也缺乏司汤达那种预测到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敏锐直觉。
在艺术之外,他其实没那么伟大。
2018年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石一枫,现任职于
《当代》杂志。这本杂志是一本推崇
接地气与现实思考的
批判现实主义杂志,
希望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有所反思。有感于此,石一枫
就曾在豆瓣时间写作训练营的直播live中讲道:
我觉得作家一定要是普通人、凡人,往往只有一个普通人才能写好东西。你必须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结交、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然后与这些普通人一起思考、感悟,这样的状态才是一个比较恰当的写作状态——
你是以一种普通人的人生关怀来写作的
。
石一枫,《当代》杂志编辑
其作品《世间已无陈金芳》于8月11日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在豆瓣时间写作训练营第二期中担任导师
一名好的作家,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固然可敬;
但一名更好的作家,需要的是走出家门、广交好友、深入社会。写作的素材和灵感火花,自然会从与普通人的交流、理解、共处中迸现。
2
诺奖作家的写作秘密:
见识的人有多少,写得就能有多好
其实,多少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都有着一种今天的我们可能难以想象的生活方式——
那就是
见更大的世界,见更多的人。
我们所熟悉的
海明威
与
马尔克斯
,一个做过战地记者,一个做过小报记者。一个能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写出波澜壮阔的《永别了,武器》,一个能在进行20天的深入采访后写出一本充满悬念与幽默的非虚构文学《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
海明威于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另外两位诺奖得主,
V.S.奈保尔
与
阿列克谢耶维奇
,前者在印度孟买寄住窝棚、采访童工,以《印度三部曲》揭示了繁华都市背后的压抑与创伤;后者则深入采访二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将充满着恐慌、迷茫的尘封真相展示在读者面前。
V.S.奈保尔于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而阿列克谢耶维奇于20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些伟大作家所接触的这些人,提供的不只是历史知识和写作素材,更多的还是一颗热爱交流、不断学习、充满灵感、关怀世界的心灵。
在我们豆瓣时间的写作成长营里,也有着这样的一群形形色色的普通人。
他们可能是导师,是辅导员,是来自五湖四海、身份各异的学员。
但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一颗的作家之心。
每一名导师,不仅在努力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自己也在从中努力学习年轻而先锋的写作方式——
导师石一枫与同学交流自己了解不多的领域——网络写作
每一名学员,身处这一个迷你写作圈,都在热切地
互评交流、鼓励打气、获取灵感——
一名学员在与叶伟民老师进行交流后,逐步创作修改出了自己第一篇小说的雏形——
一名业已退休的写作爱好者,在音频课程和与辅导员的交流中,继续着他的写作之梦——
写作成长营第一期的学员叶凌生,在学有所成之后回到了成长营第二、三期。他开始担任辅导员,以一种新的身份与大家保持深度交流——
辅导员jean,正在写一部属于自己的长篇小说。她把自己小说的灵感,寄托在写作成长营社群中的交流与启迪上——
辅导员冷秋,也希望从这一份简单的工作中,寻求一份远不简单的收获——
在我们稀疏平常的日子里,我们的社交精力逐渐被工作和生活占满,可能很难再像那一群作家、记者、旅行者一样,去认识这样一群老师、辅导员和同学,这样一群身份不同、想法不同的普通人们;
而他们,他们脑中的知识与经验,他们心中的灵感与秉性,就是写作成长营
历经三期
想带给你的。
3
现在,你要的豆瓣时间写作训练营第四期来了。
你想要的这一群普通却有趣的人们,将再度汇集此地。
▼
一门精品课程,四大写作主题
聆听来自美国高校创意写作名师的经验
与写作成长营配套的是最畅销
的
写作音频课程
《一个故事的诞生》
。
这一超高好评率的课程由豆瓣时间与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合作打造,
作者团队是
来自
美国各大高校的创意写作名师
,
课程结构
分
为思维、骨架、行动、肌理
四大主题
;
在课程文本的基础上,我们还邀请到了
专业声优
为你
精彩演绎。
我们还
为音频
课程中的重难点增补了详细的解释,
希望帮助你在面对陌生领域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
▼
全程配套定制训练 + 资深编辑点评作业
给你带来更具针对性的课程效果
在30天中的每一天,写作成长营音频课程之后,还有
的定制训练
。
课后习题、写作实验、叙述学小课堂和大作业,
让你一步一步见证自己的成长。
成长营还设置了成熟的
作业案例点评
环节,
来自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团队
,每天将
精选5则具有典型性的作业
进行评点,让更多学员享受到被导师评点作业的机会。
▼
4位知名导师,8场专属直播
与你对话交流,为你答疑解惑
在成长营的4周时间中,每周你都可以参与2场来自
资深
导师的线上
直播
。
在这些名师LIVE中,你将听到顶尖写作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