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warfalcon
想每年读完100本书吗?想在100天内培养一个好习惯吗?想搞定拖延和注意力不集中吗?关注我,让你成为一个行动者,跟几十万读者一起成长,欢迎参加100天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27座万亿GDP城市成绩单出炉:19城经济增 ...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安徽省教育厅通报“举报提前开学遭回怼” ·  2 天前  
罗辑思维  ·  关于DeepSeek,你关心的答案都在这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warfalcon

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

warfalcon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6-08-25 00:00

正文

推荐一下好友古典的微信号,他前段时间写的这篇文章非常犀利,推荐给还没有阅阅读过的读者们。


先给你讲个故事

看你有没有中招




有一天,你的朋友给你“知识装逼”了一个术语,牛!怎么知道的?——他推给你一个公众号。


你开始关注,觉得哇!大神!牛逼!长见识!

每天刷每天刷每天刷。 很多问题也有了解决方法——按照这个进度,过3年就能理解宇宙终极奥义了。


慢慢你有了十多个类似的号,承包了你从专业、生活、工作、跑步、减肥、饮食、情感关系……等等所有的领域——咳咳, 有点看不过来的你决定提高效率碎片化学习!


利用一切碎片时间,上地铁看一篇,吃饭时看一篇,睡前刷2篇。眼睛看不完,用音频刷,平时看不完,跑步还能刷—— 但是,还是刷不完!


还好有收藏功能, 全他妈的收藏!


这也叫“松鼠症”——不断攒不断攒不断攒……


等到收藏超过100篇未读的时候,你终于发现收藏=永不再读, 这让你沮丧


更让人沮丧的是, 你好像距离写文章的大牛越来越远了 ——在你“学习”的这段时间,这100位大牛好像都更牛逼了一点。


而且牛逼的人好像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新,每天都有人用全新的玩法颠覆原来的牛人——哇,原来这才是对的!


别说宇宙奥义了,你对于生活有了深深的怀疑……


再好的鸡汤也掩饰不了你日益的郁闷——确实这个世界LOW的就是刷了无数文章的你。


你越来越焦虑, 终于有一天,你彻底瘫痪了 ,对自己说,妈的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老子就是一个俗人,干嘛没事要成长?我要做一只猪,一坨肉,一个死尸——你开始转战娱乐、小说和短视频……




中 招 的 请 举 手

✋✋✋


更加让你想抽自己的是,过了几天你歇过来,你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刷刷刷。


焦虑症-松鼠症-懒癌,本世纪三大绝症,其实是个死循环。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 所有的当代人都面临两个问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


信息超载老话题不多说了,讲几个数据: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书出版,超过4亿个字;

纽约时报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顿同时代的人一生的阅读量;

一个专业领域,每天大概有200个公众号正在注册,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产生……


过去杂家、博物家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可能存在,即使有,也干不过谷歌度娘。


知识的储存能力,人类早就被电脑完胜了,知识的搜索和链接能力,才是学习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个趋势也很明显:知识碎片化。这个碎片化从3个方面开始——


首先时间和空间被打碎 ,移动手机允许你在三站地铁里听完一本书;


其次被打碎的是信息 ,如果你翻知乎、今日头条或者某个博客,你并不会像看一本书一样,知道前面一章讲什么的,后面即将讲什么,除了标题党,你根本对下一个博客、内容毫无预期,只能被动接受;


最糟糕的其实是知识结构碎片化 ——你并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问题讲的这句话。所有的信息缺乏了上下文,就是废话。



比如说有段时间我刷管理类的文,你会发现在雷军、傅盛、彼得德鲁克、吴伯凡、马云、吴晓波……各位大佬针对同一个问题讲的内容完全不同。 到底信哪个?


其实雷军讲的是互联网行业;傅盛讲的是小企业逆袭,他正在做投资;彼得德鲁克用管理在讲哲学;吴伯凡老师在讲中西方文化;马云老师在对大众励志;吴晓波其实是用管理谈财经——更重要的是,他们讲话的场合,时间点和对象你一无所知。 如果一个人没有搜索能力,他不会知道背景;没有思考能力,不会知道为什么——这样单纯知道一句话,比不知道更糟糕。

常年刷微信的人的大脑


把前面两个结论放一块,结果很清晰—— 时间空间碎片化确实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其实也干不过电脑),而信息碎片化和知识结构碎片化带来的,则是学习效率的倒退和焦虑之源——因为他毁掉你的 主动搜索能力 主动链接 的能力,也就是 深度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极大的提高了并没有什么卵用的信息,而降低了最重要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是件难事,也是件需要时间和空间的事,它远远比迅速点开另一个同样标题很好玩、内容很逗比的标题的文章难得多也长得多——但这个时候,90%的人会选择点开下一个话题——你的浅薄之路也从此开始。

这也形成一个上瘾机制——瞬间点开新话题能让你获得“哇我懂了”的廉价快感,但看的信息越多,就见到越多牛人的思想高度,你却无法越无法深度思考。为了抵御这种焦虑,你只好继续打开更多窗口,见证更多顶峰,然后更多焦虑。


饮鸩止渴,一直到瘫痪。


“我靠,我看了本书特好的书!”

“是吗是吗说什么的给我讲讲?”

“恩……特别好!特别牛!……我讲不出来,给个链接你自己看吧。”

是不是这样?


所以大部分的人学习,起初是为了解决问题,结果变成了逃避问题。他们越学越焦虑。



什么是靠谱的学习方式?


观察下那些给你喂知识的专家们怎么做的。


他们都挺贼的——专注于一个小领域,以热点为关键词,搜索他们自己专业领域的内容;然后通过新的知识结构表达出来。


他们一方面无限度的降低了知识的门槛,其实反而被拉高的是你和他之间的距离。

知识创富时代,内容创业时代——无论你怎么说这个领域的弄潮儿,靠的都是这三个能力: 在某个专业领域的专注力;与热点、痛点和经典结合的搜索力;以及重新架构的链接能力。


他们知道——即使你拿回来一百万个知识的砂砾,也只是沙漠,人们爱看的,是沙子集合成的金字塔——有组织的知识才是核心竞争力。 有高度的知识,才有知识压强。

在你不断的在沙漠闲逛,他们自己的金字塔盖了起来。



怎么办呢?


下面是3个把抵御碎片化,让知识“零存整取”的方式:

1. 学习的起点不是焦虑,而是问题

李小龙当年刚回香港,在《欢乐今宵》上节目,节目组请来了一名太极拳拳师,想考验他能不能推到对方。拳师也摆好架子等他来推,结果李小龙一拳打在对方脸上。 (此处有人准备直接拉到下面准备开骂“你他妈懂个屁太极”,这就是碎片化太厉害,完全不看上下文)


李小龙想表达的是—— 在真实的实战中,没有人会等你摆好架势,只冲着你规定的地方打过来。


学习也是一样——在真实生活中,环境和知识都变化太多——你不可能像学校里一样,系统的学好学完一门知识,然后坐在教室等着不超过知识点的考试。


大部分时间,生活会先给你一个考试,然后你根据问题,自己找出关键词,开始学习。

所以,学习的起点不是某人在朋友圈晒的一本书、推荐的一个微信文、或者这个行业的一个经典教材引发你的焦虑,而应该是你真实遇到的一个问题:


1.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对话,一直到能清晰的提出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这时候,已经解决了一半。

2. 把问题拆分出关键字,然后开始搜索认知资源。

3.  找到你要到资源。



2. 扩充学习资源——人事网书


找学习资源的能力,就是搜索能力。


大部分人找资源,第一反应是上网,或买本书。这很容易陷入困境,因为网络是个无底洞,这里翻翻那里看看,一不小心,2天都出不来。要把书里面的内容消化用完至少2周,前提还是你选对了书。


信息爆炸时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筛选和删除信息。


所以其实最好的方式是:

1. 从有经验的人开始,根据你提出的问题,给你清晰的建议、方向和边界;

2. 找到行业对标,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3. 进一步用网络搜索资料和书的总结和评论,最后才是系统的看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