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ter Bagehot,中文译作沃尔特·白芝浩,出身于银行世家。在一百多年前,白芝浩提出一个原则——金融危机期间,银行应该慷慨提供贷款,但有如下要求:
1、应该贷款给经营良好的机构;
2、要求提供优质的抵押品;
3、索取惩罚性的利率。
是为「白芝浩原则(Bagehot's Dictum)」。中央银行需要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也是白芝浩提出的。后世的中央银行们,一直将白芝浩原则奉为圭臬。但到 2008 年金融危机时,美国的情况变得很复杂。
-
关于 2008 年金融危机的书,我分享过很多。有拍成电影的「大空头」「大而不倒」,也有亲历者的传记「行动的勇气」「压力测试」。最近又读到一本书叫做「Firefighting」,可以翻译成「救火」,作者是三个名副其实的救火队员,哪三位呢?
1、本·伯南克,时任美联储主席,一生研究大萧条;
2、蒂姆·盖特纳,时任纽约联储主席,后担任美国财长,从韩国到墨西哥,他积累了世界各地的救火经验;
3、亨利·保尔森,时任美国财长,曾是高盛的掌门人,更多的就不必介绍了。
救火队员齐聚美联储,来自电影「大而不倒」
这
本薄薄的
Firefighting
,集齐了三位救火队员对金融危机的回忆;
他们也探讨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下次着火怎么办?
-
当金融危机的火苗出现时,最早动起来的是美联储。美联储按照白芝浩原则提供贷款给银行,却发现
银行都不愿意从美联储借钱
。为啥呢?因为,如果一家银行承担美联储的「惩罚性利率」,一旦消息走漏,就相当于昭告天下自己很缺钱、经营状态很差。银行们不愿意这么借钱,直到美联储出了
TAF
,提供了较低利率的贷款方案。
美联储遇到的实操问题不仅限于此。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流动性枯竭的时候,美联储发现自己对这家公司的经营情况一无所知——报表都在 SEC 那儿呢。后来只好先提供贷款给 Chase,然后由 Chase 支援那头熊。就这么熬到周末,才让贝尔斯登被 Chase 收购,有了个体面下场。
救火队员事后觉得,如果不是 Chase 出面收购了贝尔斯登,金融危机在 2018 年 3 月就全面爆发了,而不是熬到 9 月雷曼过不去的时候。
-
随着危机深化,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枯竭了——想象一下,有一天你买的货币基金也取不到钱,多恐怖——实体企业的经营受到极大冲击(票据换不到钱,只能烂在手里)。
在电影「大空头」中,通用电气的伊梅尔特打电话给保尔森,说自己一个做灯泡的都干不下去了……美联储可以搭救银行,但对货币市场基金这种
影子银行
的束手无策。Chase 的掌门人 Dimon 也说,金融危机期间银行依然在很努力放贷款,但是影子银行纷纷歇菜了。货币市场基金的问题,最终是财政部出手解决的。
种种意外,让救火队员们确信,一百多年前的白芝浩原则不好用了。之后他们的一系列处置方案,包括 7000 亿美金的 TARP 和前后三次量化宽松,已经远远超越了白芝浩原则。
作为对比,欧洲央行在金融危机期间坚持经典打法,践行白芝浩原则,金融机构跌跌撞撞死伤一地。欧洲的量化宽松姗姗来迟,经济到现在还没缓过劲儿。
-
在伯南克执掌美联储的年代,人们探讨的还是零利率的极限,由美联储主导的量化宽松已经是极大创新。但在十年后,
负利率
席卷全球,即便在利率相对正常的中美两国,负利率似乎只是时间问题。当白芝浩已成往事,未来金融世界会发生什么呢?
这则新闻不妨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