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脉通
医脉通是以疾病为中心的专业医学信息网站,关注医脉通微信公众账号,可以及时收取最专业、最精华的医学资讯,也可以抢先知晓医脉通旗下移动产品最新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姓关注  ·  收8000元后,他把同学骗去缅甸!法院判决 ·  昨天  
闹闹每日星运  ·  星历0210:水瓶学习新技能 射手要量力而行 ·  2 天前  
百姓关注  ·  突发8.0级地震,海啸预警发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脉通

卷也卷不动,躺又躺不平……中国最累的医生群体竟是他们?一位医生的进修感悟引爆留言区|医起看热点

医脉通  · 公众号  ·  · 2024-12-18 18:36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中国医生,尤其是地市级三甲医院医生的压力与挑战,包括临床工作和科研方面的压力,引发讨论和关注。不同的医生群体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体验。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医生压力巨大,尤其是地市级三甲医院的医生。

他们面临临床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关键观点2: 医生群体的不同看法和体验。

不同医生群体对于这一观点的看法不尽相同,反映了各自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关键观点3: 地市级三甲医院医生面临的具体问题。

包括科研资源匮乏、临床工作压力大、患者期望高等问题,使得他们成为中国最劳累的医生群体之一。

关键观点4: 医生的困境引发社会关注。

留言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反映出社会对医生工作压力和医疗体系问题的关注。


正文



不同的医生群体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阿泰


如果要问哪个国家的医生最累,答案可能令人颇感意外——中国医生。那么,中国医生最累的是哪个群体呢?


近日,一位肿瘤科医生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进修学习的经历感悟在医脉通发布后,引发了不少医生的关注与讨论,同时,也为我们揭开了“地市级三甲医院医生”这一群体鲜为人知的一面。


“地级市三甲医院医生是中国最累的医生群体”,在顶级医院进修10个月后,他发出感慨……

2024-11-1 5



这位肿瘤科医生在文中写道:

在全国顶尖的肿瘤专科医院进修期间,陪业内知名的教授一同看病,他才深刻体会到 什么是真正的医生,以及医生的价值所在 。然而,更让他震撼得是,在巨大的科研与临床压力及无休止的繁琐的临床工作下,地级市三甲医院医生这一群体竟是中国最累的医生群体。


哪个国家的医生最累?

压在医生身上的两座大山——


科研之苦:


世界顶尖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布的一项研究分析了全球各地医生49 464次论文和76 678次同行评审的提交时间,揭示了中国医生的科研之苦: 中国医生周末提交手稿的频率全球最高,且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的同行 。不止周末,当大多数人深夜进入梦乡时,中国医生却依然加班加点的做科研。研究显示, 中国医生在“深夜”这一时间段提交论文的概率最高,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86%,同行评审也高出57%


临床之累:


中国医生除了经常加班至深夜、牺牲休息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以外,还要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文章从医患比率、诊疗人次、工作时间、收入等多个维度将中国医生与美国同行进行了对比,直观地展示了 中国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遭受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而中国医生在科研方面的辛苦处境,也进一步说明了他们日常工作繁忙,从而不得不利用周末乃至深夜的时间来完成科研任务。


地级市三甲医院医生的尴尬处境


面对临床与科研这两座沉重的大山,中国医生的压力可想而知。实际上,所有的医生都期望能够平衡科研与临床的工作,让二者可以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对于地级市三甲医院。


作为中国医疗体系的前沿阵地,他们既是当地医疗资源的聚集地,又需要 承担大量的医疗服务职责 。然而,与省级医院相比,地级市三甲医院 在科研资源和设备上的匮乏,使得医生在临床与科研双向发展的路途中阻碍重重 。对他们来说, 科研往往更多被视为“升职评优的必要条件”,而非临床工作的有益补充 。这不仅让他们身心俱疲,还可能导致他们 无法专注于临床工作 ,从而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作者最后总结道:对于省级医院来说,他们在临床工作方面,有进修生、规培生以及实习生的大力支持;在科研方面,他们拥有更丰富的科研资源;在医患关系方面,他们因具有更高的权威性,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和尊敬度也更好。 而对于普通三甲医院的医生来说, 能够心无旁骛的看病,都是一种奢侈 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 每一位医生都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和期望 而地级市三甲医院的医生, 他们承担了巨大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也面临着科研上的重重压力,使得他们成为中国最劳累的医生群体之一

面对这位医生的切身感悟,留言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不同的医生群体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现状

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




@薇子: 三线省会城市的本市三甲医院,影像科大夫,累的已经说不出话了,每天就是盯着屏幕,I am a radiologist.


@陈*清: 我也是出来进修后才发现地市级医院最累,最没有性价比,最没有价值。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


@Iris: 不上不下的地级市三甲是最累的,科研教学完全比不了大医院,但是又要卷不能像小医院一样“摆烂”……


@沂: 也因为分科不够细化,然后抢病人,推诿病人情况更凸显,经常不得不收非专科患者,又转不出去……


@相逢一笑: 就是啊,住院医师同时兼顾着实习生,规培生的活,就连副高还要值一线的夜班,太辛苦了……


@守护健康: 最主要是没有要缴纳进修费并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进修医生,这些可比规培生还要好用多了……


@幸运貔貅: 是呢,而且因为医生少,没有三级查房制度,天天都得来上班……


@放牛娃: 人家是省级,肿瘤专科医院。权威性高,诊断明确,患者家属期望值低。能去(看病)的多半有经济实力,相对比较低级的纠纷投诉少。


感慨

规培生等群体的重要性




@二b青年欢乐多cc: 不错,省级或者国家级医院进修生、规培生、研究生、博士生特别多,基本主治都可以二线,地市级副高都在一线。


@张*润: 确实。我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本家医生不写病历、不与病人谈话签字、不用换药拆线,连交班都不去。只负责手术、上门诊。早上查房都是住院总带着进修医生查房。


@风家二小姐: 那确实,没有实习生和进修生,省级医院根本转不起来,大量的基础但必要的工作全由他们承担了,很辛苦……


@Momo: 地级市三甲医生最累,因为没有太多甚至没有“廉价”的规培生替他们负重前行。


无奈

夹缝中求生存




@TF Man: 确实如此……地市级三甲医院上不上、下不下的,下面的医院不想搞的,风险大的一句话就把病人推上来了,但是你作为地市级三甲医院又不好再推,只能硬着头皮搞……累的死,又没钱。风险还大……省级医院是病源足,选有质量的病人。哎……


@Bolebi: 高低都不就,全跑地级市医院,感冒都要去三甲,累么累死,钱又不多一点,下面医院又没病人,医保又卡的最严格,其他任务又多……


@潘*: 要求地级市医院医生科研就是个坑,能看好病就可以了……


@ZHYDF: 地市级医院大夫“临床工作的复杂度和压力”很大。下面医院或者专科医院可以转上(过)来,而你想转到上级,它可以不收……


@努力生活: 病人态度也不一样,去中肿检查排队一天没意见,回来地级市三甲排队等两个小时就开始骂街投诉了,这样的工作环境真是身体累心也累,更不要说收入的差距了……


@老七: 需要顶层设计,到底地市三甲科研比重多大,毕竟还是以看病为主呀


吐槽

县级医院医生最累了




@Snail: 县医院的医生应该最累!没有实习生,没有规培生,没有研究生,没有进修生,没有牛马帮忙,自己就是牛马,啥活都是自己干,心电图都是自己去做,一个科室就几个医生,几天一个夜班,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几乎没有休班,县医院晋级照样要科研,要论文。三甲医院的医生还有规培生、进修生、实习生帮忙,知足吧!


@眺眺: 为什么不说县级市医生是最累的?我从地级市三甲医院,到了县级市的二级分院,各种不适应,但是干了才知道,县级市的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的县级市分院,你有了一定的技术,干了这个活,是最难干的。一个就是病人家属的不认同,得一直反复交待病情;一个就是我认为我们可以做什么手术,治疗什么病,家属还是不信任


@爱骑车的凯: 县级医院副高了还得和住院医一样写病历,只有主任才能算二线班,或者不值班。


@孙*刚: 地市级医院大都有规培生和实习生干活的!县医院才是基层牛马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