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讽刺,希特勒是德国人一人一票,民主选举选出来的总理。
本来,总理只是第三帝国文官政府的首脑,跟骄傲的德国军队之间,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可希特勒的本事绝不是挥舞拳头,骂骂“娘希匹”而已,他就是能够让德意志的军官团臣服于他,把德国的枪杆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不吹不黑,希特勒是怎么驯服德国军队的呢?
1934年7月1日,德国首都柏林,天气有些燥热。
柏林的某处监狱内,一个脸上有道伤疤的中年男人,光着膀子坐在地上。因为牢房里没有空调,也没有电风扇的缘故,他热的大汗淋漓。
从他耷拉的眉毛和空洞的眼神里,我们能读出四个字——生无可恋。
他叫恩斯特·罗姆,纳粹党最强大的组织冲锋队的参谋长。
他是希特勒创业团队的成员之一,当年鞍前马后,不辞辛劳,陪希特勒走过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
原以为希特勒上台后,自己能获得股票期权,从此走向人生巅峰,结果到头来却只换来一副铁手镯。
十多年前,罗姆与希特勒第一次相遇。
那是在一个叫“铁拳”的民族主义小组的秘密会议上,当罗姆见到希特勒时,便被希特勒的个人魅力所征服。罗姆从此坚信,这个人虽然只是个下士,但是他却是领导“德国工人党”的不二人选。
罗姆的身材矮胖矮胖,脸上还有道伤疤,看起来就像是《深夜食堂》里店老板那样的硬汉。可是,他却是一个同性恋。同性恋在现代社会已经得到普遍的尊重和理解,但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德国,那可是惊世骇俗的行为。如果在当时的中国,那就更不得了,肯定是要浸猪笼的。
虽然希特勒没有玩过快手,但他貌似也知道,感情里没有错与对,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所以,他没有计较罗姆是同性恋——
只要他爱的不是自己就行了。
就这样,两个一战老兵走到了一起,他们常在一起一边撸串,一边谈市场现状、谈用户需求、谈产品设计、谈融资规划。
当时的罗姆是一个模范军官,军阶也比希特勒高——上尉。但是,罗姆坚持让下士希特勒对他使用昵称“你”。
罗姆和希特勒的亲密关系,也让希特勒的朋友圈得以扩大,很多退役军人都纷纷主动加希特勒为好友。
没有罗姆的帮助,希特勒这样一个籍籍无名的下士,绝不可能这么快就声名鹊起。
然而,现在的希特勒成了德国的总理,权倾天下。自己却被恩将仇报,过河拆桥。想到此,罗姆肯定会在心里诅咒希特勒上厕所塞马桶、买易拉罐没有拉环、买奶茶没有吸管、吃西瓜都是西瓜子 。
当年,希特勒为巩固其在纳粹党内一把手地位,就委托罗姆为他组建了一支编外部队——冲锋队。冲锋队都身穿统一的褐色制服,手臂上戴着黑白红袖章,在街上巡逻时非常有牌面,让年轻人心向往之。
除了支持希特勒,冲锋队另一个作用就是用暴力去打击对手——社会民主党和德国共产党。那时,街头打斗是德国政治的一大特色,几乎每个政治组织都有自己的打手团队。
各个政治组织之间一言不合抄起家伙干,谁的打手团队人数多,且下手狠辣,谁就能在街头站稳脚跟。
希特勒利用冲锋队的社会精神小伙,去殴打甚至暗杀一切跟纳粹党为敌的人。
“冲锋队前进……为了歌德,为了席勒,为了康德,为了巴赫,为了科隆大教堂和班贝格骑士……我们现在必须用啤酒罐和椅子腿为歌德效劳。当我们获胜之后,到那时我们又会重新伸出双臂,将我们的精神财富抱在我们的心窝。”
1922年,因为不满德国中央党的领袖马克阿斯·埃尔茨伯格对英法妥协退让的态度,希特勒指示冲锋队暗杀了他。
随后,希特勒及其党徒被抓了起来,但是希特勒仍然给自己加戏:“2000年前,耶路撒冷的一群暴徒也是这样将一个人拖赴刑场。”
耶稣基督到底做错了什么,竟然被这样一个历史罪人强行拉来做类比。
因为那时德国各州政府都普遍对激进右派势力同情,所以希特勒没有被真的拖赴刑场。他出狱后,竟然公开号召直接采用暴力。
“我们的座右铭是——如果你不想当德国人,我就敲破你的头颅。这是因为,不斗争,我们就不能成功。斗争,我们用的是思想,不过,如果需要,也要用拳头。”
这支拳头,就是罗姆和他那群一天到晚呜呜渣渣的古惑仔。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希特勒躁动不安的内心。
希特勒号召纳粹党先在慕尼黑发动政变,夺取巴伐利亚州的政权,然后再进军柏林。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于是,气血上涌的希特勒发动了啤酒馆政变。很快,慕尼黑的警察和军队就出动,打退了冲锋队的进攻,平息了这场闹剧,希特勒和罗姆也被抓了起来。
罗姆于次年被法院判处入狱15个月,但在判刑后随即获释,条件是保持行为良好。
1924年12月20日,希特勒出狱后,委托罗姆重建冲锋队,但是两人在冲锋队的性质及与纳粹党的关系上发生争吵。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给冲锋队的定性就是,
“他们纯粹是保护并教导民族社会主义运动的工具,他们的任何和那所谓的国防军是截然不同的。”
然而,罗姆却把它当成一支真正的武装力量,是自己的私家军,更是实现自己政治野心的资本。两人在这个问题上反复争吵,最终罗姆一气之下干脆撂了挑子,离开了德国,去玻利维亚担任军事顾问。
然而,罗姆毕竟是纳粹党内为数不多的组织人才,几年后他又被希特勒邀请回国,被重新委任为冲锋队参谋长。
在罗姆的领导下,冲锋队的发展在短短几年之内突飞猛进,到1934年时已经达到250余万人。这是什么概念?当时的德国国防军,不过才10万人。
罗姆手下有百万马仔,且都心狠手辣。为此,他雄心勃勃,主张让自己的冲锋队在德国武装部队中处于中心地位,而他将出任德国国防军的国防部长。
罗姆的言论让德国军队高层感到不满,因为在他们的眼里,罗姆的冲锋队只是一群不守规矩的暴徒,而且罗姆本人没有任何正规军指挥经验。连罗姆自己都说过,他是一个“
不成熟且脆弱的男人
”。
更要命的是,罗姆还是一个同性恋者。光这一点,就已经让军队高层嫌他磕碜了。冯·布劳希奇元帅曾回忆说,“重整军备是极其严肃和困难的事业,绝对不能让那些投机分子、酒鬼和同性恋者参与其中。”
希特勒知道,自己刚刚上台,立足未稳。如果没有军方的支持,他将昙花一现。
而且,希特勒要为德意志民族争夺生存空间,就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正规军,而不是罗姆手下那些乌合之众。
因此,他在出任总理后第四天,就委托新任国防部长冯·勃洛姆堡,安排他与几位军方领导人共进晚餐。希特勒在晚宴上发表讲话,德国要振兴,就必须首先重新武装起来。有了军事实力,德国就“必须征服东部的土地,并无情地将它日耳曼化。”
他还向将军们保证,在今后的几年内,军队只需要“好好训练,在遭受侵略时保卫祖国”。至于冲锋队,他再次保证,只有军队“才允许携带武器,其建制不予改变。”
希特勒的话让将军们心满意足,再也不用担心冲锋队那些乌合之众的痴心妄想了。然而当冲锋队队员们听到希特勒宣布“在我国,只有国防军才准许持有武器,冲锋队只负责对人民进行政治教育”时,他们气的扔锅铲摔盘子。
长久以来,罗姆就在鼓吹,只有冲锋队才是纳粹党的真正卫士,是完成德国革命的不可腐蚀的保证者。可是,希特勒划出的一道晴天霹雳,让冲锋队的人全都蒙圈了。他们怀疑,希特勒背叛了“褐色革命”,正在卖身投靠大资产阶级和军事贵族。
他们开始急头白脸,他们开始呜嗷喊叫,他们开始抄起家伙。
为了息事宁人,希特勒邀请罗姆担任不管部长,还答应让他出任国防部长。此外,希特勒还写了一封信给罗姆,先是称赞他的卓越贡献,然后委婉的告诉他,保家卫国的事情还是要让军队去做。
可是,罗姆却领会错了希特勒的意思,他以为希特勒是在给他撑腰壮胆,想到此,他的腰杆都硬了几分。他给国防部发去一份照会,声称保卫国家安全是冲锋队的特权。
这还了得,冯·勃洛姆堡将军立马要求希特勒给他一个完美的解释。希特勒也没想到
罗姆的情商是如此的令人捉急
,情急之下,他把冲锋队和国防军的领导人们都聚在一起,劝他们都各退一步。希特勒费尽口舌,好话说尽,给冲锋队安排了新的任务:沿国境线起巡逻,以及负责18岁到21岁青年的军训。
当天晚上,罗姆喝醉了酒,然后就爆发了,“那个荒唐透顶的下士的话算个鸟!”,“我根本不想遵守这份协议,希特勒是个叛徒,最少也要去休假”,“要是有了他,目的便达不到,我们干脆不要他。”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很快,罗姆身边就有人向希特勒打了小报告。很难得,睚眦必报的希特勒居然能忍下这口气,没有立马去找罗姆兴师问罪。
罗姆酒后吐真言后,觉得还不过瘾,又召开记者招待会,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记者会上,他先是老调重弹,“冲锋队是德国革命的意志和思想的英勇化身”,然后暗中指责希特勒,“党内反对冲锋队的人,都是反动分子和资产阶级因循守旧分子”。
希特勒虽然恼羞成怒,但依然想以和为贵,所以他把罗姆找来彻夜长谈。经过好说歹说,双方在几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可是,之后有越来越多的情报告诉希特勒,罗姆正在准备发动武装政变。同时,国防部长勃洛姆堡以兴登堡总统的名义向希特勒发出“最后通牒”:如果德国的政治局势持续紧张,总统会考虑颁布戒严令。
希特勒明白,一旦戒严令发出,自己将会失去权力。
希特勒此时已经没有选择,要么自己立即动手除掉罗姆,要么自己被罗姆除掉,或者被军方除掉。
1934年6月30日,希特勒下令党卫队大规模清洗冲锋队,史称“长刀之夜”。在没有审判的情况下,冲锋队高层被屠杀的约有两百人左右。
次日,被关押的罗姆面对希特勒派来的杀手,拒绝饮弹自尽,他说:“我要希特勒亲自开枪打死我!”
杀手没有理睬他的话,而是用枪口瞄准了他的头。
两声枪响,罗姆倒了下去,临死前,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喊道“我的元首!”
在电影《恶魔的崛起》中,罗姆是开枪自杀的,这是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安排。
我想说的,并不是一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
在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中,刘邦杀韩信,朱元璋杀胡惟庸,仅仅是因为皇帝个人对功臣的不放心而已。为了皇位的稳定,从而对功臣必欲除之而后快。
可是,当时的恩斯特·罗姆,不是希特勒一个人对他不放心。
他不但受到军队高层的鄙夷,在纳粹党内也被其他高层领导所嫉恨。
况且,德国的普罗大众也都很痛恨他,恨不得他被千刀万剐。
也就是说,
他得罪了所有能得罪的人
。希特勒如果不对他下手,那么他就一直是希特勒政权最大的负资产。
我们先来看他与纳粹党党内高层的矛盾。
由于罗姆的冲锋队人数达几百万之众,导致了纳粹党党内权力结构的严重失衡。本来隶属于冲锋队的党卫队,就一直想独立出来,甚至取冲锋队而代之。
党卫队头目海因里希·希姆莱,野心勃发,他指示副手莱茵哈德·海德里希暗中收集罗姆策划政变的各种材料,然后呈交给希特勒。他们的材料让本来就对罗姆产生怀疑的希特勒,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
本来,希姆莱还有所犹豫,他担心党卫队如果与冲锋队公开斗争,会导致纳粹党的分裂。但是戈林却在这时给予他鼓励,并允诺给他升职加薪——普鲁士州秘密警察局局长。这个职位,其实就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盖世太保”。
戈林之所以大力支持希姆莱,是因为戈林想当纳粹党第二号人物。他的对手,戈培尔也好,赫斯也罢,虽然都是元首的心腹,但都是没有枪杆子的文人。唯有这个一身流氓气的罗姆,手握百万人马,是真正的实力派。
所以,除掉罗姆,戈林就能在权力的阶梯上更进一步。
早在希特勒当政之前,冲锋队就得罪过另外一位纳粹党领导戈培尔。他们反对希特勒任命戈培尔为纳粹党地区领导人,甚至声言要造反。
虽然罗姆并不想造反,但是冲锋队的那些大老粗们却不受管束,很快,冲锋队的造反席卷了整个德国北部。这场造反虽然最后被瓦解,但是从此冲锋队失去了希特勒的信任。
戈林、希姆莱、戈培尔等人一拍即合,他们不断地收集、编造罗姆准备叛乱的证据,在希特勒的面前煽风点火,最终使希特勒下定了除掉罗姆的决心。
除了纳粹党高层想除掉罗姆,德国普通老百姓对罗姆也是恨之入骨。
由于冲锋队目无纲纪、胡作非为,在人民群众眼里,已经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
曾有记者回忆,“谁也不爱罗姆及其暴发户军官”,“即那些比凯撒时代的普鲁士卫队军官更傲慢、更目中无人,更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旧日的饭馆跑堂、旅馆的大班和深山的樵夫。他们骑着崭新、款式高雅的摩托车,在街头耀武扬威。德国的小人物对他们,连同他们的摩托车在内,既怕又恨。”
希特勒早在《我的奋斗》中就认为冲锋队要“力求整饬他们的纪律”,但是罗姆这种平时只喜欢打架斗殴的人,应该是没有翻过这本纳粹党的圣经。
罗姆一直在自行其是,睥睨众生。然而,大家都知道,人在做,天在看,吆五喝六你迟早得完蛋。
所以,当希特勒除掉罗姆后,德国人民欢欣鼓舞,恨不得别个腰鼓唱起山歌。而希特勒,因为帮他们除掉了这些野蛮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人民心中那个踩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盖世英雄。
当然,不管其他人如何嫉恨罗姆,最终能决定下手的,还是希特勒本人。
希特勒这个人,冷酷无情,平日里也没有什么朋友。一直以来,他与戈林、戈培尔、希姆莱这些人的关系,都是冷冰冰的,
罗姆算是唯一的一个可以与他称兄道弟的朋友。然而,希特勒还是对罗姆痛下杀手。
哈夫纳在他那本著名的《解读希特勒》中认为,“考虑到希特勒对亲密关系的普遍恐惧,我们简直可以怀疑,对于希特勒来说,罗姆已经过了期的友情要求反倒是一个重要的除掉他的动机。”
这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解释,可以作为合理的猜测。但是,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希特勒必须用除掉冲锋队的方式,来获取军队的支持。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德国统一之后,普鲁士的军事制度延伸成为德国的军事制度。普鲁士实行军政和军令分开的制度,宰相基本上无权过问军队的事务。
这样,当德国进行战略决策时,其政治体系和军事体系在体制上是相互割裂的,仅靠皇帝一个人来充当两个体系之间结合的纽带。
由于皇帝不可能过问军队的全部事务,这就导致德国军队的独立性很强。在军队内部,
军队事务往往由几个高级军官把持
。俾斯麦退休后,告诫德皇威廉二世,“只要您掌握了军官团,您就可以为所欲为,如果情况不是如此,那么就会是完全另一个样子。”
以威廉二世跟刘婵不相上下的执政能力,自然是无法掌控军官团的。所以1918年时,他就被军官团的主帅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联合赶下了台。
前车之鉴,希特勒不可能不知道。连德国皇帝都能被军队赶下台,更何况自己这个从底层爬上来的下士。所以,希特勒必须要用实际行动来获得军队将领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