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开智学堂
未来的创造者,从这里起步。开智学堂是一个学习社区,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编程和写作等21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信息平权  ·  怎么看长存长鑫 ·  2 天前  
信息平权  ·  怎么看长存长鑫 ·  2 天前  
超前挖掘  ·  突发,重磅消息!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开智学堂

Oliver Ding:如何打造高质量的深入交流?

开智学堂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6-05 21:06

正文

你上一次和别人专注地聊天以致忘了时间是什么时候?你有没有过和好友畅聊到天明依然舍不得结束的经历?到一个陌生环境,你有什么诀窍调整心态快速进入高质量沟通状态?Oliver Ding 好文,教你打造高质量的深入交流。

为什么你跟人聊不来?

高质量的深入交流非常稀缺。有很多因素限制了大量高质量的深入交流发生:

没有纯净的时间和充足的食物

我的太太有个在某大学任教的同学,我们多年来经常交往,每每都是讨论家长里短。记得有一次两家人一起去外面旅游,孩子睡去之后,在酒店房间里,我和我太太,还有她的同学,三人坐在一起,聊了很多很深入的东西。

茶馆和咖啡馆其实是在给人们打造一个大块的纯净时间,不受其他任务打扰,专注在交流本身。当然,如果你在茶馆打牌和打麻将,这另当别论。

谈话会消耗能量,需要要不断补充食物和水。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会议。作为演讲者,我还义务帮助客串了一个工作坊,然后发现茶歇时间食物被大家吃完了,我到了最后和工作人员一起撤出会场,最后麻烦司机在夜里满街去找小吃。

找了一个大家都没法聊的话题

参与交流的人要对所讨论的领域有类似的积累,在很多术语和基本概念上达成共识。对交流的议题的背景也有充分的了解。否则,就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去做「科普」,这大大降低交流效率。

新鲜的议题容易激发更多人的兴趣,但是也容易陷入表面的七嘴八舌。深入的议题限制了参与者的数量,让参与者投入成本准备。除非对议题抱有强烈的兴趣,否则参与者很难就议题深入探讨。

来自不同领域背景的参与者,要达成高质量的跨界交流,关键是需要找到议题桥,某个议题恰好能联结不同领域,并且暗示某个共同的目标。这样多个领域的参与者都可以从各自角度贡献专业性的见解,大家从分享中学习彼此基于各自立场的看法,从而激发更富有创造性的想法。

和错误的对象聊天

越多人参与交流,每个人的平均表达时间就越少。参与者越少,越能达成深度交流。即使在多人参与交流的场合,通常也是有两个声音在进行对话,推动交流的进行。

我觉得讨论交流重要的还有一点是理性,以自身为目标的深入交流,双方容易情绪化,不利于继续进行。夫妻最忌~ ——@月夜喵

这个提醒我,这个清单里居然漏掉了参与者的素质这个重要因素。参与者的态度、技巧、礼仪和风格都会影响每一次交流的深入。当交流越来越深入,难免涉及到很多敏感议题,很多人会采用各种形式进行自我防御。有时候就错过了认识真我的大好机会。

私有议题的成本

大量私有的议题——例如创业公司面临的各类议题——迫切期望深入的交流,创业者期望从交流中找到完美的解答和精彩的创意。但是,创业者通常很难在自己周围发现大量合适的讨论者。所以,大量的商业公司通过付费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咨询行业存在的原由。

公开的议题要引发讨论,需要良好的声誉和传播机制。Quora 创造了很好的社交对话环境来激发深度问答,但是我们也发现这类模式的过滤成本依然很高。

周边环境太糟糕

不合适的环境不会带来好的交流效果。这个环境甚至包括餐桌的布置。有一次,我去一个城市出差,和当地的几个朋友见面,大家难得见上一回,然后我们几个做在三个小方桌拼成的长条桌,大家各自一人吃一份食物。然后我坐在一侧,只能和一侧的朋友交流,另外一侧的朋友就自己聊起来。那个店铺面积很小,餐桌都很挤,起来走动也不方便。

两年之后,我再也没有去过那个城市,那天没能和另外一侧几个朋友深入交流的遗憾现在还在心里。

线上环境的非即时交流需要参与者长期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当下的社交媒体分享网络,很容易让人们分散注意力。每天层出不穷的议题,都在引诱人们投入注意力。短分享的文字限制更加造成不流畅的交流。

早些年底的 BBS 社区年代,人们往往只「泡」一个社区,这个「泡」字意味着人们对于某处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因而容易激发深度交流。

如何成为受欢迎的聊天对象?

要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聊天对象,你可以从多方面下手:准备一个精心布置的环境,调整心态,主动出击,顺应自己的性格,你可以和很多人聊得来。

布置一个精心准备的环境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一个精心布置的会场,然后看到很多人已经热情澎湃地发言,你也会忍不住想要起来发声。在一次 TEDx 福州的现场,我就亲眼看到人们在一个热烈的氛围里动情地讲述各自的故事。

人数多的情况,只要规划组织良好,不论是台上还是台下,也可以产生深入的交流。当一个城市里有很多精心规划的活动,当社交网络里好的内容得以广泛传播,当你的周遭都是和你一样兴趣相投气场一致的人,我相信这样的 Serendipity Learning(奇遇式学习)的体验就会经常发生。

这场会议的现场设计、主持人的素质以及演讲人的素质,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一个非常棒的交流氛围。

我在现场,数一数二

主动才会带来机会。主动的人,不论在线上、线下、公开聚会、私下聊天,都能更多地获得深入交流的机会。这里列出了四种形式,不同性格的人可以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方式。含蓄内向的人,可以采用线上写作和电子邮件的形式,外向开朗的人,自然在线下表现得如鱼得水。

我早些年去参加培训班,或者去参加会议时,总是喜欢坐在第一排第二排。我把这个叫做我自己的「数一数二」战略。我心里想,我好不容易腾出时间,挤公交车来参加这个活动,为何不好好享受这个活动呢?!

坐在第一二排的好处很明显,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演讲者的表情,甚至有更多的眼神交流,甚至在会场开始前,有机会和他以及他的朋友交流。有一次参加培训班,培训师还直接拿我点名作为正面案例激励大家要上进。

现在社交媒体发达的年代,一些在活动现场无法进行的深入交流,可以在事后通过线上弥补。你可以在每次参加现场活动之后,写一篇豆瓣日记,详细记述你的心得感受,然后加上标签 #我在现场# 通过新浪微博或者电子邮件传递给活动主办法和当天的演讲人。如果一场活动有 300 人参加,只有 3 个人和你一样做这样的事情,那么你就是百里挑一的深入交流的好对象。

想像你是一名记者

假设你是《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要去采访某人。事先你会收集很多他的资料,规划问那些问题。

有个记者要去采访一个作家,她事先购买/借阅了作家的很多作品,阅读了几十万字,然后当天采访时,两个人都很愉快。最后作家还特意写信给杂志社,感谢这次采访。

事先做足功课,把来龙去脉等各类背景梳理清楚。然后对话时就能有的放矢。

写专栏,然后和你的读者见面

早些年我曾有一段时间为一家报纸写专栏,内容是关于网络创业。专栏开始一两期之后,有读者打电话到报社要求和我见面。然后我就指定在一个上岛咖啡馆和读者见面,专栏的名称也修改为《上岛咖啡馆里的创业漫谈》。

每次我只和一个/一伙创业者见面,听他们聊他们的创业故事,看他们演示他们的网站给我看,我则分享我的看法给他们,然后把他们的故事写到下面一期的专栏文章里。

每次我只喝一杯水。然后有一次一个创业者也只喝一杯水。专栏写作结束之后,另外一家报社的记者也在那个咖啡馆和我见面,后来写了一整版关于我的故事。

电子邮件访谈

有的人喜欢面对面交流,有的人喜欢电子邮件交流。有的人还喜欢回答普鲁斯特问卷。我曾经做过一些电子邮件访谈,发现及时是很平时很熟悉的朋友,用电子邮件访谈这种形式,也能创造出很有深度的对话内容。

这是我曾经做的两个访谈:

TEDtoChina 访谈: Tangos Chan - 思考中国 Web 2.0 的未来 - http://t.cn/RU1U1lX

TEDtoChina 访谈: Cindy Pan - 在彼此支持的环境中成长 - http://t.cn/aCxAuM

——- 未来,你与人工智能交流 -——

掌握深度学习原理
搭建神经网络模型
熟悉自然语言处理
开发智能个人助理

 戳原文,马上预约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