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3
月
10
日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祝建波
李志轩提示
无论是国有景区还民营景区,去门票化的前提是:必须具有跨界盈利的能力,即具有
“
羊毛出在狗身上,猪买单
”
的商业模式,否则,不收门票了,靠什么维护景区正常的开支。我们登录淘宝、百度搜索引擎免费,使用微信免费等等,其前提是运作着首先要有跨界思维,否则,只能是亏损到底。
值得注意的是,景区免门票的行为,可能与《价格法》等法律法规冲突,即涉嫌低于成本价提供服务。不过,这种利国利民的行为,我想物价局的执法人员一般不会去真正查处这些景区的。正如吴晓波在论述中国经济变革有四大动力时说:中国的制度创新不是顶层设计的结果,所有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
以下为正文
进入全域旅游时代,要想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最好办法就是低票价或免费策略。
3
月
5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此消息一出,立刻成为网友关注的重点。(
3
月
8
日《中国青年报》)
政府工作报告对门票的规定,使景区让利惠民有了时间表,有了线路图,盼望有期。在景区门票价格降低已定的背景下,云南西双版纳景区的
“
先行免费
”
更给人启示。
门票不停上涨是人们的直接观感。近年来,景区门票
“
逢节必涨
”
几乎成了一种
“
统一动作
”
,许多旅游者直呼
“
大好河山游不起
”
。为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国家相关部门三令五申,要求抑制门票价格攀比上涨,甚至立下了
“3
年禁涨价
”
的
“
硬杠杠
”
。然而,解禁年
“
到期就涨
”
也因此成为了景区的一种奇特现象。
景区资源的公共属性不言而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景区门票降价乃至免费、回归应有的公益领地,既是公众共同的愿望,更是地方政府部门应该秉持的民生取向。然而,由于经营方式、服务项目、管理方式等关系的调整,多数景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
“
以景养景
”
的门票经济问题,这也是每到旅游季,公共自然景区都会沦为揽金重地的重要原因。此种把旅游景区看作财政收入摇钱树的地方政策,恐怕还是源于地方财政念歪了旅游的
“
经
”
。
进入全域旅游时代,要想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最好办法就是低票价或免费策略。所谓全域旅游,就是以景区为圆心,以整个区域为半径,换言之即把整个区域当作景区。在此情况下,景区免门票或降价,是持续吸引客源的关键。如此一来,虽然门票收入可能会减少,但是游客会增多,在景区产生的消费也就相应增加了。总的算起来,旅游总收入反而大大增加了。西湖免费开放十多年,旅游总收入增长
4
倍,就是很好的例证。
当然,如果从合理分流游客流量、疏导游客流向、减轻景区环境承载和接待压力等角度来看,采取提高景区门票价格的方式,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单纯奉行高价
“
策略
”
,以此增加利润,从长远看,是很难构建
“
大旅游
”
体系的,也必然会影响景区乃至景区所在地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