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忆安姑娘
51好读  ›  专栏  ›  忆安姑娘

《小说家的十三堂课》第一堂课:小说的定义

忆安姑娘  · 简书  ·  · 2018-06-02 05:0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18年6月1日        晴        忆安姑娘

小说是什么?

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没有再读下去,而是合起了书,开始思考小说对于我来说是什么?

我能说出我为什么开始写文字,也能肯定我对小说创作的热爱,但我该怎么解释小说的定义?这就好比恋爱中的女孩儿喜欢问对方:“你喜欢我什么?”是一样的。有人说:“你的一切我都喜欢。”还有人可能会说:“你就是你,正因为是你,我才喜欢。”或者也有人真的能列举出个一二三条,说明到底女孩儿有何优点……

如果把这种概念套用在“小说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是否合适呢?因为莫名地热爱?或是因为小说亘古的魅力,而开始追逐?还是因为小说创作,让自己有了具体的收获?

我思索着其中确切的定义,以我现有的写作认知,对于写作、创作、文字的意义,以及责任,甚至更多层面,我发现都可以渗透进去,这是种思想的探索实践,文字、小说,是无数作者的思想交锋。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起伏变化,小说也是同样。这种文学形式,历经考验,流传至今,它的深层意义从来没有变,那就是无数人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小说承载的是他们的精神。有力量的文字,在任何年代都可以给人带来巨大的影响,为心中的梦想发声,为世间的不平发声,为有意义的人生发声。这,就是我理解的创作小说的意义,也是我对“小说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

我们到底是谁?

就在我满怀激情地思考完上面的问题,拿起书继续读的时候,很快又遇到了作者提出的新问题,我再次把书合上了,看来要看完这本书需要点时间了。

我们到底是谁?这个问题的背景一定是针对写作的,那就继续说小说的创作。它让我想起人们常提的“初心”,很多人在写作中会坚持初心,有一种出发点最为单纯、也最美好,那就是追求文字的精进,以写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为目标。但这也一定是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我们到底是谁?说到底就是你到底想成为谁?

这里的“谁”,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种样子,一种状态。你想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是自己喜欢的爱好,还是为了赚钱的手艺,这已经决定了道路的方向。

很多人在为迎合市场而写作,他们扮演了文学职业人的角色,这是我自创的词,不知准确与否。大意是这类被大众所喜爱的、回报快的作品的产出者,他们对待写作的态度也是一种明朗的态度,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了他们的职业发展,这就如同上班族,在朝九晚五中打拼一片天地。文学于他们,同职场无异。

写作者如果把这份写作职场人的工作辞掉,那么事情就变得清楚和单纯了。这时的写作是自由的,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我们的身份变成了文学爱好者。

一个合格的文学爱好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在任何一个圈子里都是说得通的。就写作上来说,热爱它必定会去研究它。如此,文学爱好者也是学生,抱着谦虚的态度,努力学习,提升自己。

最重要的是,在文学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学生。

小说不是现实,它是个人的心灵世界

小说是什么?

小说不是现实,

它是个人的心灵世界,

这个世界有着另一种规律、原则、起源和归宿。

但是建造心灵世界的材料却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

小说的价值是开拓一个人类的神界。

这是作者给出的关于“小说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将它定义为一个反自然反现实,独立的个人的心灵世界。

我只能大概地将我所理解地快速记录下来。关于这个“心灵的世界”,它实际上是写作者的创作源泉,任何信息和元素的提取,都要经过它,在这个生产和提取的过程中,心灵是封闭的、独立的、绝对私人化的,而我们创作的东西,却是要给别人看的。想要敲开心灵的大门,语言的表达方式,就是我们唯一能加以利用的工具了。

要将语言加工成故事,故事再变成小说,其中的逻辑性,发展性也是现实的。我们身处在现实世界,掌握的都是现实里的认知,如果我们不能将现实直接复制在故事里,势必要经过一些加工,这就是创作。而创作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就是要将这些人生常态中的不凡挖掘出来。

心灵世界和我们这个现实的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纳布科夫在《文学讲稿·优秀读者和优秀作家》里面说得非常好,他说: “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材料当然是很真实的,(只要现实还存在),但却根本不是一般所公认的整体,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作家对这摊杂乱无章的东西大喝一声‘开始’,霎时只见整个世界在开始发光、融化、又重新组合,不仅仅是外表,就连每一粒原子都经过了重新组合,作家是第一个为这个奇妙的天地绘制地图的人,其间的一草一木都得由他定名。”

既然这个心灵世界是用语言材料来搭建精神宫殿,那它的价值又何在呢?小说应该与现实拉近距离还是应该走出现实呢?我将书翻了两页,又回看了两遍,我心中反倒生出更多疑惑。回到价值问题,如果不以忽略它在真实性面前的无用,精神层面往往代表着人的追求,是一种理想,它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正能量。小说与真实,暂且把它归为一个更高的境界吧,容我慢慢再想。

最近看书,因为思考得多,所以收获很多。大概这样才是读书最大的意义,能够唤醒内心、沉淀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远比简单地了解一下别人的看法更为有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