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为冬季的主气,中医学认为寒气致病可分为外寒和内寒。外寒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不过长时间亦可导致内寒;内寒是虚而有寒,素体阳虚,抵御邪气能力低下则易感外寒。
作者丨李博成
首发丨腾讯新国风
小寒,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虽然处在农历年的最后月份,却是公历新年后的第一个节气。一月历来被公认为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候,所以小寒和之后的大寒一道表示着严冬季节。
民谚有“冷在三九”“出门冰上走”的说法。小寒节气正值“三九”前后,这时太阳直射点仍然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所接受太阳光热仍是极小的。
而且从冬至过后,到小寒期间,土壤深层的热量也逐渐消耗殆尽,所以这时最容易出现全年的最低温度。
古人通过观察认为小寒时节的气候特点是天渐渐地变寒,但是尚未达到大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
也就是说,在古代曾有一段时间里,大寒可能是比小寒冷的。我们的邻国朝鲜、日本也都有谚语来描述小寒之寒甚于大寒,日本的节气习俗更是将小寒日定为“隆冬”的起始。
小寒期间虽然没有强烈的雨、霜、雪,但是却“无风也寒”。用现代气象学解释来说,在这期间,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最为强大、稳定,再配合全年中最强强度的西风,使得这时冷空气降温过程频繁。
三九四九冰上走(资料图)
这时农民要抓好春花作物的培育,做好防冻、防湿工作。“小寒寒,六畜安”,害虫也会在此时被冻死。所以,小寒是春天前的严寒,是黎明前的黑暗。
在这最寒冷的日子里,古人们已经意识并预感到万物都在萌动新生,即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自然也在积蓄着雪花、积蓄着阳气、积蓄着力量。没有寒冬,暖春就无法开始。
寒为冬季的主气,中医学认为寒气致病可分为外寒和内寒。外寒是使人致病的外感六淫病邪之一,亦称为“寒邪”;内寒是指体内阳气温煦气化功能减退,或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弥漫的病理状态,也称“寒从中生”。
外寒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不过长时间亦可导致内寒;内寒是虚而有寒,素体阳虚,抵御邪气能力低下则易感外寒。所以,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文里主要介绍的是外寒。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资料图)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认为,人若感受了寒邪,会在精神上不舒畅,起居不宁如有戒备,神气浮越,阳气就不能固密了。在另一篇《阴阳应象大论》中还列举了一些病症,“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
不过从诊断和治疗上来讲,此类病人大多会总觉后背发冷,有时会有沉重压力感,有时还会有放射疼痛感。
同样在《生气通天论》中还写到,人体的阳气就如天上的太阳一般。如果太阳不能正常运行,万物的生存都会受到影响。若人体阳气受损,“则折寿而不彰”。人体中阳气最足的两条经脉是督脉,其次是膀胱经。
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为阳脉之海,一旦阳气不足,除了会出现腰背症状外,还会影响到鼻腔。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到颠顶,下行肩背,分列在督脉两侧,而且内脏的背俞穴也都在膀胱经上。所以,疏通温煦督脉和膀胱经是除寒、补益阳气的好方法。
晒太阳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增加吞噬细胞活力(资料图)
最简便易行的方法莫过于天灸,在阳光明媚的冬季午后,关好门窗坐在屋里,背对阳光,让阳光照晒在后背,最好不要晒到后脑勺,晒到脖颈、肩背、腰即可。这样晒1-2个小时,直至鼻尖出汗或打出喷嚏为止。
再有就是可以配合贴三九贴,所配制的膏药一般都有散寒祛风的药物,所选穴位也基本都在督脉和膀胱经上,可以预防和治疗慢性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和一些骨关节疾病。需要注意的是,贴三九贴时忌食生冷和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多出汗。
其实晒太阳可以说是非常本能的事,而疏离了自然的现代生活方式使我们渐渐地听不到本能的声音,像古人一样在隆冬时“安心静体”、靠着墙根儿晒太阳都已经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
■ 本文为腾讯新国风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了解更多?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腾讯新闻客户端,
关注新国风页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