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一个男生,就是特别干脆的一个人,周围的人都爱死他了。单位发粽子,他说不爱吃,转手就送给大家;
别人送给他高档烟,他不抽烟,也直接分给大家;
追他的漂亮女生,他不感兴趣,也让给大家……
好吧,上面这句是我乱说的。
他从来不会因为一样东西是免费的或者打折的,就开始心动,就控几不住记几。
他说,买东西的时候,如果纠结要不要买,那就不要买;
扔东西的时候,如果纠结要不要扔,那就扔掉它。
可爱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家什么都没有。刚好相反,他收藏了很多过期杂志,他最喜欢的《新周刊》、《新视线》、《wallpaper》之类的,为了放这些杂志,他买了三个书柜。
如果按照市面上流行的说法,这并不是极简的态度。
有些极简主义的标准是,看过的书都要马上扔掉,不能占据任何空间。
事实上,极简不应该有标准啊。
标准说,你的家当应该特别少,少到随时可以打包放到车子的后备箱里;
标准说,你的衣柜里,所有东西不能超过33件;
标准说,你不应该看电视,不应该刷手机,不应该吃零食……
标准个毛啊。
唯一的标准就应该是,我们自己想要什么,在乎什么。
我曾经也脑抽过,觉得生活要删繁就简,于是搬家的时候,把以前记录好标题的十几个笔记本一并扔了。
妈蛋,后来肠子都悔青了。
因为这种东西不可复制,也无从搜索,扔了就没了,有时候我想翻出以前搜集的标题,和现在搜集的标题做个对比,查不到了,没了,伤心死了……
其实极简是一种重新发现自我的过程。
去掉你自己觉得多余的,而不是标准觉得多余的。
怎么舒服,就怎么来呗。
最好的极简主义,其实就是尊重人性。
这方面,我是觉得日本的很多生活方式品牌就真的既人性、又极简。
功能上符合人性,设计上化繁为简。
比如
伊奈卫浴品牌。
它的主张就是:简单为你。
简约设计的背后,是不简单的匠心工艺;
简单的购买体验背后,是不简单的服务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