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美国
热播电视剧《人生切割术》的制片人为剧中卢蒙企业的总部找到了一个完美场地——贝尔实验室。作为著名建筑师艾罗·沙里宁的作品,它不仅是新泽西州霍姆德尔的一栋壮观的办公大楼,还是科学突破的摇篮,并重塑了现代工作空间。
在苹果电视热播剧
《人生切割术》
(Severance)
中,佩戴微芯片的卢蒙企业
(Lumon Industries)
员工穿过怪异的大厅,
他们身处的巨型办公大楼就像某种公司地狱
。过道单调冷峻,似乎永无尽头——各个部门相隔甚远,员工需要地图才能找到彼此。
这栋宏伟建筑不是某个好莱坞棚景,而是
美国新泽西州霍姆德尔市真实存在的贝尔实验室建筑群
——著名建筑师
艾罗·沙里宁
(Eero Saarinen)
最后的作品之一。
重新想象工作空间
贝尔实验大楼的标志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它是对中世纪现代主义美学的致敬,同时也是推动美国工作场所重塑的创意发源地。
贝尔实验室原本是由
电话发明者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
(Alexander Graham Bell)
创建的电话公司发展而来的研究团体。多年间,团体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上的开创性工作闻名于世;贝尔实验室工作人员发明了晶体管,制造了最早的激光器,甚至还发现了证实大爆炸理论的宇宙射线。
1964年5月22日,一名研究人员站在贝尔实验大楼内,四周搁架林立。从晶体管的发明,到证实大爆炸理论的宇宙射线的发现,许多突破性研究都在这个科学实验室诞生。|摄影:EZRA STOLLER, ESTO
然而要实现这些成就,首先必须吸引和留住顶尖的天才。
正如史学家斯科特·G.诺尔斯
(Scott G. Knowles)
和斯图尔特·W.莱斯利
(Stuart W. Leslie)
所指出,当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大型企业转型建设贝尔实验室这样的研究“园区”,用空间宽敞的现代化建筑群“引诱最好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离开院校和政府职位”,投身企业。
待企业站稳脚跟,便开始寻找能彰显其现代性与影响力的地标建筑。
企业园区是同时展现企业力量和吸引一流人才的绝佳方式。
沙里宁可能是这场运动的关键——他为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诸多公司设计了园区。
贝尔实验大楼外围草木环绕,一片葱茏绿野。建筑师艾罗·沙里宁与景观设计师佐佐木英夫将这片办公建筑群设计成“一片为人而建的建筑……给人们创造了私密而有管控的工作环境。
当沙里宁于1958年接到为贝尔实验室设计新园区的委托时,
这位芬兰裔美国建筑师早已凭借圣路易弧形拱门
(St. Louis’s Gateway Arch,密西西比河上的巨型不锈钢纪念碑)
等标志性设计声名显赫。
因其为哈佛大学所做的设计以及其他现代主义建筑作品出名的
日裔美国景观设计师佐佐木英夫
加入了沙里宁的工作。二人共同设计了“一片为人而建的建筑……给人们创造了私密而有管控的工作环境。”——贝尔实验室如是宣传道。
贝尔实验室大楼
沙里宁对贝尔实验大楼的构想在当时的美国建筑界独树一帜。
这片建筑群占地
186
万平方米,主楼是一栋边长
200
多米的正方体,这座宏伟建筑的整个外立面都被上千块独立玻璃板覆盖,构成前所未有的镜面
“
幕墙
”
。镜面倒映着室外景观,同时让自然光进入建筑内部。室内,这座超现实建筑拥有标志性中庭和块状露台。
《人生切割术》的剧中角色似乎永远都在穿过长而空荡的过道。真实的贝尔实验大楼的一大特征就是设有隐藏式外廊和可移动墙体的开放过道——它让员工无需“不必要的交通”就能相互协作。
贝尔实验大楼的大理石楼梯频繁出现在《人生切割术》里卢蒙企业的员工进出办公室的场景中。
根据阿德里安·F.赫弗恩
(Adrian F. Heffern)
1961年为《阿斯伯里公园报》
(Asbury Park Press)
撰写的专题报道,
配备隐藏式外廊和可移动墙体的开放过道让员工协作可以减省“不必要的交通”。
室外部分,
建筑被许多椭圆形元素包围
,例如两片湖水和弧形停车场。佐佐木设计的景观还包括一座现代主义的三足水塔,它的造型让人联想到中继器——贝尔实验室标志性发明之一。
沙里宁在建筑完工前就过世
了,他的建筑公司继续完成了这部作品。
1962年,贝尔实验大楼开放之际,受到了评论家与当地居民的一致称赞。
1966年,建筑师伯纳德·凯伦伊
(Bernard Kellenyi)
在《新泽西日报》
(The Daily Register)
上写道:“贝尔实验大楼是将大量活动和谐融入住宅区域的一个典范。”他称赞说,“花园般的环境”让它与所在地融为一体。
制造企业疏离感
贝尔的员工不尽同意。
据诺尔斯和莱斯利说,这栋新建筑的内部过道实际上令部门分隔家来,增大了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难度,与最初的设想背道而驰。
“办公室和实验室本身看起来空旷得奇怪。”二人写道,引用了员工们因为在偌大园区中找路困难而发出的抱怨;
为了找到通往目的地的最短路径,他们愿意抛弃一些核心特色,哪怕路线的美学价值因此降低。
1964年5月22日,在贝尔实验室内,两人在长长的过道上走远,还有一人坐在办公实验空间的桌边。据历史学家说,贝尔实验大楼的室内过道实际上让不同部门相互分隔,导致合作未能像预期的那样更加便捷,反而变得更困难了。|摄影:EZRA STOLLER, ESTO
尽管获奖无数,还孕育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
——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在这里进行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激光研究,射电天文学也在此诞生——
但大楼的黄金时代未能永久延续。
公司合并、技术变迁……短短几十年内,它的衰败已然注定。
这栋超现代化的建筑拥有标志性的中庭和块状露台。它是艾罗·沙里宁1961年逝世前最后的作品之一。
贝尔实验大楼的大理石矮桌一角和真皮座椅是中世纪现代主义美学的一种标志。
1984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AT&T)
收购了贝尔实验室
,随后大楼被卖给了美国朗讯科技
(Lucent Technologies)
和阿尔卡特朗讯
(Alcatel-Lucent)
。
(如今,贝尔实验室归属于芬兰手机巨头诺基亚。)
2006年,朗讯将大楼卖给了一家房地产投资企业,后者计划将之拆除。这笔交易以失败告终,不过在那之前,当地居民、大楼前员工和保护组织已经掀起声浪,开始为保护它而奔走呼号。
与此同时,
大楼遭到废弃
,一片片镜面窗户环绕着空荡荡的中庭与走廊,形成一种空洞的象征,完全是《人生切割术》中企业疏离感的具现。
旧概念的新生
但贝尔实验大楼的旅程尚未走到尽头。
如今,在被因思拜尔德萨默赛特开发公司
(Inspired by Somerset Development)
收购后,
大楼成了混合用途分区的新试验场。
贝尔大楼
(Bell Works)
——原建筑的最新化身是对建造者口中“城郊综合体”
(metroburb)
的尝试。人们创造了“城郊综合体”一词来描述一类公共空间,包括公共图书馆、商店、科技公司、办公场所、餐厅和本地活动场地。
一度废弃的大楼重焕新生,并受文物保护法保护。
而它作为企业支配和畸形职业生活场所的遗产依然被保存了下来——这要感谢《人生切割术》等作品,它们极尽利用了饱含压迫、暗藏敌意的建筑风格。
为了不在停车场相遇,卢蒙的员工来往公司的时间彼此错开——不过贝尔实验大楼的停车场十分宽敞,这样的安排或许并无必要。沙里宁和佐佐木设为建筑外围设计了多个椭圆形元素,例如照片中的弧形停车场。
2025年《国家地理》杂志日历已经上线,汇聚1888年以来本刊地球奇迹摄影作品精华,全球家庭科普必备,请给孩子买一本~
摄影:Christopher Payne, Es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