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蓝字,
↑
↑
↑
关注我呀~
父爱如山,大爱无言;
母爱如海,大爱无疆。
父亲这个角色,有别于生性温柔细腻的
母亲,在生活中“春雨细无声”般
给予孩子绵延不绝的爱
。父亲总是给人一种
严厉的,理智的高大形象,作为“一家之主”,
在家庭中掌握话语权,似乎专注认真、不爱玩笑成了爸爸们的象征性特点。
“还记得小时候调皮捣蛋,踢球打烂邻居家窗台上养的几盆多肉,被邻居阿姨“投诉”后,老爸拉着我回家教训了一顿,
知道我爸想教我好好做人,但
小时候犟、不想认错,跟老爸顶嘴,差点挨棍子。后来我爸跟我讲道理,我才跟老爸认错...”
“第一次对爸爸有很深的印象是初二的一个下午,那天正值放学时间,原本的晴天突然刮起风,下了大雨。和大多同学一样,我没有带伞或雨衣。想着在教室里等雨小点再回家,却见老师过来跟我说“等你爸爸来接你”。那会儿还没有手机,只记过老师的电话给家里,才知道我爸放心不下,打电话问老师看我还在没在学校,冒着大雨给我送伞接我回家。等见到我爸,发现他几乎湿了一身......”
“工作后,回家的次数少了很多,
老爸
做的饭也吃的更少了,经常吃着外卖,想着老爸做的菜,身在异乡,也想念家里的爸爸身体安适与否,每每心里不是滋味儿。一有时间回到家,
老爸
总会做我最喜欢吃的
糖醋鱼,一口一口吃的是满足,更是幸福,我很珍惜与爸妈在一起的时光,希望时间能慢一点,我成长得快一点。”
或许父亲的爱深沉、不易外露,但它跟母亲的爱无差别,所有你看到的看不到的细节,都是爱的体现。
小时候,我们轻易将爱说出口;长大后,却极少对自己的爸妈表达过。
为什么越长大越怀念小时候?
是什么让人们话到嘴边都讲不出口?
我们是否还能像儿时、紧跟父母身边走走停停不肯撒手?
知乎上搜索这个问题,有网友回答 “
因为你现在不快乐
”。
一句话,瞬间戳中内心,这也是长大和小时候最明显的区别。
为什么不快乐?小时候的我是我,长大了我还是我啊!
很多时候,
人没有
变,变的是心
。现在的我们,心境已经到达一种高度,这种高度叫做
成年人
。
不同于什么都仰仗、依赖父母的
孩童
时期,
做的每一件事,无不需要爸爸妈妈。
小到吃饭睡觉上厕所,大到上学读书交朋友,时间一长,便和父母亲密无间,甚至无话不谈。
在什么时候,我们和爸妈之间有了距离,甚至是隔阂?
一层透明的窗户纸两边,看得到你我,但就是过不去。你也试
着
将一只手伸过去,试
图
将它捅破,但偶有动作太大、声音太响的时候,搅扰了两边的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索性就让它静静立在那儿,不再动它......
慢慢的,我们跟父母的对话变得简单反复,谈话寥寥无几,不像小学那会儿,睡前跟爸妈说说今天的见闻,新交到的朋友,和隔壁班的谁一起玩......而是把心事藏起来,不开心的事自己消化,爸妈问到了,却轻描淡写的回他们 “没事啊”,就过了,没有给彼此太多袒露心声的机会。
长大后,我们都没有变,只是看待周围事物、人际关系有了
不同
想法,主观意识更强,有自己
更多
的认知,也导致有人说,“
知道越多快乐越少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喜欢法国诗人勒内·夏尔说的一句话:“
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但他有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
。”
尤其后半句
另人惊喜
,似乎将艰难
挣扎时
的痛苦感同身受,又能在经历绝望后重燃希望之光。所以才会有另外一句话:“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