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蛋解创业
蛋解创业拥有100万订阅用户和上亿级播放量,创业音频节目头部品牌,基于100万用户优势迅速成为创业领域最有价值的创业者服务平台,内容包括音频节目、深度测评、线上课程、线下沙盘、社群活动、优质项目推荐等;帮助创业者少走弯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蛋解创业

我用野路子,做抖音4个月赚60万

蛋解创业  · 公众号  ·  · 2022-09-21 19:23

正文


一、 我是干什么的?

我叫刘达,是抖音“刘达说”账号的主播,抖音是我兼职做的,本职工作是在香港一家英资保险公司做保险代理人,但今天我们不聊保险,只聊我在抖音的赚钱方法和感受。

二、赚了多少钱?

从今年5月份开始做的,目前有24万粉,赚了60万,平均月入十几万。

三、我的商业模式

通过内容在抖音吸引粉丝和流量,然后把用户引流到微信社群中,用小鹅通直播卖专栏课程。

四、我是怎么赚钱的?

这是个大话题,我们一步一步聊
  • 1、先说为什么做抖音?
做这个账号最开始的目的,是想吸引内地老百姓到香港买BX。
根据我的经验,多少有点海外经历,认知和视野比较宽阔,又有点消费能力的人,是比较容易接受来香港买保险的,所以我想吸引这样一批人。
目前来看,人是吸引到了,但受口罩和政策的影响,BX是卖不了了,只能通过知识付费的方式来变现,反正不管卖啥,目的都是赚钱。
用什么方法吸引的他们呢?这要谈到我的账号定位。
  • 2、 账号定位
账号定位是根据我本人的标签来定的。
第一个标签,学霸。
我是辽宁人,高考分数非常高,同时被香港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我选择了香港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后来又读了商业管理和投资管理双硕士,所以我的第一个标签是学霸。
学霸这个标签,后来对我做视频有很大帮助。
我讲过一个怎么考上好大学视频,那个视频33万赞,180万的播放量。
视频里我告诉大家,有香港身份的孩子上清华北大非常容易,可以走华侨生联考, 卷子难度非常低,相当于初中考高中, 而且清华北大还给降100多分, 相当于500多分就能上清华北大。
这条视频爆的原因有几点
  • 首先,我是学霸,考上了香港大学并且在香港工作十几年,我聊这个话题,他们信。
  • 其次,那条视频是6月7号发的,那天正好高考,算是蹭了个热点。


  • 第三,我讲了一个对大家有用且绝大多数人又不知道的认知。

第二个标签,香港。
我在香港上的大学,毕业后又留在这里工作,加起来有十多年的香港生活经历,
打香港这个标签,后来也被验证是对的。
我5月份开始发视频,一直不温不火,大概1个月后, 有一条视频爆了,840万播放量,23万赞,当天就涨了7万粉。


那条视频说的是我在香港生活12年的感悟,举了几个朋友的例子,比如朋友一到周末就飞到全世界各地玩户外运动,香港百亿身价的老板上下班都坐公共或者打车,办公室也很朴素, 后来分析这条视频能火,应该是打开了大家对香港人生活的一些新认识,让大家了解到香港是一个物质和信息更容易连接全世界的地方。
第三个标签,台湾。
我最近在读台湾清华大学的教育学博士,以后也会聊台湾的风土人情,台湾将会是一个新标签。
这些标签都在我的账号主页有体现。
标签定了后, 我要根据标签去设计我的账号内容,也就是拍什么,怎么拍的问题。
  • 3、 内容定位
很多打香港标签的账号都是拍香港的街景,我就不拍街景。
我就用一张嘴讲我的认知,就是口播知识。
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点
  • 第一,我做这事不能成本太高。
  • 第二,我的优势就是认知,我得发挥我的优势。
那你可能会问,我到底哪方面认知牛逼?
杂七杂八,我每天都学习各种知识,包括商业、财经,心理学,伦理学等等,这个习惯坚持好多年了。
我的抖音就是把所学和思考的东西分享出去,你看我的账号内容各种知识都有,包罗万象。
很多人说账号的内容定位要清晰,我就不清晰。
我没把内容设定在只聊财经或者只做美食,这其实有点像无印良品,无印良品就是主打去品牌化,其实没定位也是一种定位,甚至会成为一种新主张,我的抖音背景图就是“学啥都不白学”。
  • 4、 的野生内容生产法
野生表现一:生产方式随意
我生产一条1分钟的视频,从拍到发布,用时30分钟,做一条4分钟的视频,也只需要两个小时。
你可能好奇,怎么这么快?你不找选题,写稿子吗?
我的路数跟很多大号的做法不一样,他们有专业的写手去找选题、收集素材、写文案。
我从来不写文案,一般是开拍前大概想想今天聊啥,说几个点,直接拍了。
这跟我的个人习惯有关。我每天都会去学习知识,不管是看书还是听课程,而且闲下来的时候,会去回想今天经历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新感受?
19岁的时候,我还搞过一个聊天服务,你请我喝一杯咖啡,我就跟你聊天,你想听我聊也行,你听我说也行。
公众号刚出来那会儿,每天写一篇文章,写了好几百篇,现在有20多万粉丝,还在更新。
另外,我每天都会在朋友圈发一条金句,并配上漂亮且不常见的图片,这事已经干很多年了,持续输出内容已经变成一种习惯。
为什么有这样的习惯?
我今年31岁, 20岁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人生使命定位于学习和分享。
野生表现二:不刻意使用技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