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乡村与城镇建设
住建部《小城镇建设》杂志社官方新媒体平台,村镇第一科普平台!我国村镇建设领域权威政策宣传与学术交流平台!《小城镇建设》杂志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会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漫步五角场  ·  银行 | 泰隆银行2025春季校园招聘正式启动 ·  7 小时前  
中国人民银行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 ·  10 小时前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5 ... ·  21 小时前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 ·  昨天  
中国人民银行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乡村与城镇建设

【2018.1期】国际经验 | 走进日本的民家园——以岩手县远野故乡村为例

乡村与城镇建设  · 公众号  ·  · 2018-02-14 17:30

正文

------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民家园 一词,其实并没有权威的语言学解释,根据多摩美术大学岸本章教授的说法,民家园指野外博物馆类型中,以迁筑的民家为保护对象的博物馆。 1967年,川崎市立日本民家园开张,为 民家园 这一创造新名词的首次登场。


远野故乡村

注:图片由远野故乡村提供。


民家园虽然是日语概念,但其原型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斯堪森博物馆(英: Skansen ), 1891年由作为语言学者、教师的亚瑟·哈兹里乌斯(英:Artur Hazelius )创立,馆区内包含从瑞典全国购入迁筑的约 150栋民宅,旨在展示工业文明之前瑞典各地的生活。在英语语境中,该类型博物馆被称为 Open Air Museum ,对应日语名词的 野外博物館 ,在中文语境中则被称为 民俗博物馆 。无论如何, 民家园 也好, 野外博物館 ”“ 民俗博物馆 ”“ Open Air Museum 也罢,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创造的词汇背后所要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在此回溯民家园的原型,以及辨析专有名词,只为让读者有个宏观的认知。总之,民家园的最大特点即以民宅为主要展示对象的户外博物馆。在以下沿用 民家园 一词。


川前別家=曲家

注:余思奇摄于2017年6月。


远野故乡村(日:遠野ふるさと村)位于日本东北地区岩手县原野市境内, 1996年4月开张,总占地面积8.8公顷。整个民家园包括展示的民家、设备用房、服务设施等近20多栋建构筑物构成,其中7栋古民家是该园的特色。这些民家建于江户时代至明治时代之间,都是收购迁筑而来,经过规划重新营造成一个村庄集落的样貌。根据远野故乡村提供资料可知, 川前別家 ”“ 肝煎りの家 建于江户时代末期。 大野どん ”“ 大工どん ”“ 水乃口 分别建于明治时代初期和中期。知道确切修筑年代的是 弥十郎どん 建于文化 9年(1812年)和 こびるの家 建于宝历 12年(1762年)。


こびるの家=直家

注:余思奇摄于2017年6月。


其中, こびるの家 的建筑平面采用的 I 字型布局,被称为 直家 。区别于其他 6栋建筑,它们采用的 L 字型的平面布局,被称为 曲り家 。直家和曲家最大的不同是建筑的平面形式。曲家由家畜饲养空间、作业收纳空间和居住空间 3部分组成, L 字的平面突出部分即是马厩的空间。不同的建筑样式代表了家族地位的高低,曲家的形式代表了较高的家族地位,一般是当时担任村长或村官的上层农家住宅。当然,住在直家里的家族在村落中可能就是一般贫农的角色。此外,在小小远野故乡村中有 6栋曲家式的民宅,却只有1栋直家式民宅,这显然是与实际村落情况不符的。富足农家的建筑较普通农家的建筑必然更具有价值,是值得收购保存的 建筑。所以在流连于民家园时,建筑们也时刻提醒着看客,这里仅仅是模拟出来的村庄集落。


水田和旱田

注:余思奇摄于2017年6月。


远野故乡村不仅静态地保存和展示着过去庶民的建筑,而且在园区中还可以看到有人耕作的水田、旱田及加工农作物的水车。在民家内部,农作业的工具也一一呈现,甚至在马厩中饲养马匹,真实动态地展示当时的生活。根据民家园工作人员介绍,历年的每个月都会在园区中举办与各种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例如在每年九月举行的 風祭り ,是因为从立春开始的第 210天进入台风季节,人们为此用秸秆制作一对男女人偶,打着太鼓将台风送往北方,祈祷农作物受灾减少到最低程度。在整个行事过程中游客们和工作人员一道积极地参与享受古老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


马厩中饲养的马匹

注:余思奇摄于2017年6月。


总之可以看到,日本民家园的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历史建筑在空间形态上的保存,连历史景观、历史生活、历史文化也一并动态地展示和传承。虽然民家园不遗余力地向我们展示已经逝去的文化,但毕竟已不能 100%真实地再现,被认为是臆造的历史是民家园被一些学者诟病的原因。在建筑、城市史的范畴里,对于逝去的时代,我们只能通过史料分析揣测当时空间和生活,远野故乡村的存在至少让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200多年前的社会样貌,在这一点上不能不肯定民家园存在的价值。下回笔者将介绍日本其他的民家园并详细剖析其中的建筑。


雨风祭的人偶

注:余思奇摄于2017年6月。



《小城镇建设》杂志日本站通讯员 余思奇


版权声明:

原文刊登于《小城镇建设》杂志2018年01月刊,版权为小城镇建设杂志社所有,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经过删减。


《小城镇建设》杂志具体订阅、征稿信息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文章上方“乡村与城镇建设”查看历史消息获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