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6C卫星近日顺利完成卫星通信舱与平台(推进舱和服务舱)的对接。三舱对接成功,标志着卫星研制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卫星将进入整星测试阶段。
亚太6C卫星是采用东方红四号高功率卫星平台的通信卫星,配备C、Ku、Ka频段共45路转发器,设计寿命15年。截至目前,亚太6C卫星项目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计划于2018年上半年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亚太6C卫星的成功运行将成为我国高度重视通信卫星的研究与应用、逐渐进行技术突破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教授孙刚认为,我国通信卫星起步较早,发展相对成熟。通信卫星具有其他通信方式无法替代的功能和特性。如今,伴随着小型卫星的技术突破,服务对象不仅是大众群体,还可以针对个体进行信息的传递。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消息,我国2017年共计划发射6颗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面积大、信道质量高、通信容量大等优点。例如,它可为提供包括电话、数据传输、电视转播、卫星电视教育、移动通信、救援、远程医疗等在内的上百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如亚太6C卫星在轨运行后,可通过其高功率转发器资源向亚太地区客户提供VSAT、视频广播、电视直播到户、移动网络基站传输等服务。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主任助理李国通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模式的增加,原来走地面的网络现在可以走天上,通信卫星的应用场景逐渐增多。
据了解,我国目前的卫星通信业务主要类型是固定通信、广播业务和地面设备制造。其中,固定通信卫星业务主要包括卫星转发器租赁、专用和公用甚小口径终端卫星通信网以及卫星专线应用等。
卫星广播业务主要包括卫星音频广播、卫星电视转发及卫星直播电视服务。地面设备制造的主要产品和设备应用广泛,例如个人手持终端可应用于个人移动通信、科学考察、探险等,电视机顶盒、卫星电线等可用于卫星广播通信系统。
在这三块领域中,广播和卫星电视直播方面的应用是通信卫星的产业发展重点。截至2015年8月底,全国直播卫星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共1.88亿人,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成为卫星通信最有潜力的市场。
在李国通看来,目前通信卫星的应用成本还是有些偏高,多数是一些政府部门和特殊行业使用,未来可以通过技术上的创新以及航天发射成本方面的降低,使得通信卫星的应用更加普遍和便宜。
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非常迅猛,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公开信息显示,2014年,全球卫星产业的收入为2030亿美元,同比增长4%,高于全球经济平均增速(2.6%)。其中,卫星应用收入占60%以上,卫星制造及发射收入占11%。
我国也加快了在卫星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步伐。从通信卫星的发展来看,在技术纬度上,我国通信卫星的研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先后历经“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东方红四号”、“东方红五号”四代卫星平台,已经形成了涉及固定、中继和直播,覆盖S、C、Ku、Ka频段的通信卫星系列,涵盖从小型到超大型各个通信卫星等级。
目前,我国已形成固定通信广播、移动通信、数据中继等卫星通信技术服务体系,在轨民(商)通信卫星16颗,转发器总数量达273个,构建了北京、香港、喀什三地互联互通的卫星测控和业务监测网络,建成了连接南亚、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卫星电信港,基本形成了全球化的卫星通信服务能力。
从市场规模来看,2013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总体规模超过千亿元。其中,卫星通信产业拥有200亿到300亿元的市场容量。
在孙刚看来,通信卫星发展的关键之处在于现在小型卫星的技术突破,以前通信卫星个头都比较大,商业应用要求投入规模比较大,现在小型的投入规模相对较小,操作也比较容易。
尽管我国在技术和产业规模上有所突破,但与欧美航天强国相比,仍存在差距。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今年4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内民商通信卫星多为传统的C、Ku频段转发器,容量有限;我国通信卫星平台整星功率及有效载荷功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在实践十三号卫星之前,我国在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等新领域的应用尚属空白。
今年4月12日,实践十三号卫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通信总容量达20Gbps,超过我国已研制发射的通信卫星容量总和。
目前,国家在支持通信卫星发展方面,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例如,《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十三五”期间,构建形成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三大系统,基本建成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我国要发展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空天地宽带互联网系统,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
本文转载自“新浪财经”,原标题《亚太6C卫星进入整星测试 通信卫星应用场景拓展》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
如文中图片或文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负责人:农燕
主笔记者:贺鹏梓、李刚、空天松鼠、黑法丝
编辑:杨艳、朝晖、林紫、娜娜
设计:郑慧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 猜你想读】
▼
通信网络PNT大变革时代到来了
推/荐/阅/读
▼
社论:
苏联N-1F火箭历史事件的背后……
非洲:中国商业航天的勃兴之地
请为中国航天献出耐心和坚守
创新是一种态度 ——国外国防航天领域的成功创新案例与机制探讨
刘雨菲:我为什么给“商业航天”泼冷水
一个可能比马斯克更厉害的家伙:OneWeb和它的老板格里格·维勒
中国的商业航天创业者与马斯克的不同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伟大事业面前,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
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浅谈军品、民品市场打法的异同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
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
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
新常态下的“航天+”
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
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
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跳出航天: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上)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民用航天: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
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email protected]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exi.la
▼ 喜欢这篇文章?那就点个赞鼓励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