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CT,少则200万,多则过千万。从价格上看,还真是跟在北上广的房价差不多。买房,估计刚需的伙伴都有切身体会,从确定买房目标,到筛选房源,再到实地看房,最终到签订购房
合同,这期间没个一年半载,也至少得劳心三个月。
如果换成买CT,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作为买手的医院,可不是家家都懂“细思量”。赛诺威盛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市场总监周宏斌这半年来跑了不下上百家医院,对于医院的CT购买观,特别有感触:“不少医院在采购CT这类大型医疗设备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要么在意虚名或影响,只买贵的
不买对的;要么只盯价格,不做性能上的客观比较、忽视配套服务。这些误区在基层医院尤为突出。”
CT是各级医院不可或缺的影像诊断设备。上世纪90年代,它仅出现在省市级的大医院中,短短20年,特别是新医改以来,在“强基层”和“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原则指导下,国家不断加大对基础医疗机构的资源投入,现在县一级医院基本都配置了C
T设备,乡镇卫生院也已开始配置CT设备。
基层医疗机构上马大型医疗设备,与我们深思熟虑后决定买房还不尽相同。对此,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监管处处长袁斌华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少县级医院、社区医院有了政府补贴后,都竞相购买进口
高端医用设备,“其实基层医院根本用不了进口设备的一些功能,作为评标专家组成员,有时我也觉得很无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解放军医学院教务长周丹也谈到,由于我国三级诊疗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基层医院留不住患者,安装的诊疗设备无法正常运转,再加上医疗设备的保障、售后服务跟不上,导致在基层医院“有些设备引进了,但压根没开箱,或者开了箱没人用,用坏了没人修”的局面经常出现。
这种资源浪费其实完全可以避免,一是政府对不同区域的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时做到区别对待,二是基层医院在申请配置大型医疗设备时,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科学、系统的
规划。两厢配合,才能让引进的医疗设备物尽其用,最终实现把病人留在基层的目标。
那么基层医疗机构如何才能做好包括CT在内的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规划?赛诺威盛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市场总监周宏斌,结合自己近二十年的CT行业经验,为基层医疗机构采购大型医疗设备,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先做医院发展规划,再做设备购置安排。
基层医院如果没有清晰的业务发展规划,容易在设备采购决策时,走入“买低”或“买高”的选择误区。比如,一家基层医院现在没有CT设备,想上一台,如果对设备的定位,仅是满足每天10-20个病人的基本检查,那么这个设备的采购定位,就经不起推敲,如果不细究这个目标,就进入设备选型环节,这台CT到位后,或许在2-3年内就将面临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的现实问题。
因为CT设备的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这就要求医院的投资,需要考虑CT设备未来十年在医院诊疗中承担的角色,也就是医院不能只看今天对设备的需求,还要预计几年后,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对设备会有哪些
要求。
而这些,就和医院的发展规划紧密相关了。通常,医院需要结合所在地域居民的人口特征、经济特征、高发疾病等,推断医疗需求的发展趋势,再结合医院的各方资源,制定医院的发展规划,包括专科建设、发展规模等,然后依据这些明确的信息,进行设备的科学配置。比如医院确定了2年后要在心血管上有突破,那在采购CT设备时就要考虑能不能支持心脏方面的检查,如果医院根据周边的人口特征,定位重点发展儿科,那在CT设备采购时就应该多关注射线的剂
量。
当然,另一个极端就是,有的基层医院懒于去做细致的业务规划,想着直接买最高端的CT就好了,结果购机后2至3年,甚至7到8年,临床的需求才能让这台设备完全发挥出价值。表面上,这种采购决策兼顾了未来发展,但事实上设备“闲置”这段所投入的采购、运营、维护成本是后期收益远远不能弥补的,资源浪费同样令人痛心。
所以,要把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做到位,还是先要把医院发展规划想清楚。基层医院可以向专业的医院管理咨询公司寻求帮助,也可以从那些重视基层市场的大型医疗设备厂商那儿获得有价值的建议。周宏斌表示,自从赛诺威盛去年9月正式推出大孔径、高精度的精广角CT产品后,他就扎根基层医院了,本来是去推广产品的,结果走一圈后发现,更多是在做“支教工作”,帮助基层医院认识和建立科学的采购观。但他感觉,这样做更有成就感,这也是国产CT厂商应发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