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香港商报
香港商报创刊于1952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报章。关注港澳暨海峡两岸,聚焦环宇财经风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发布  ·  本轮降温过后,会出现回南天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香港商报

中国湾区,世界机遇!这场重要会议,大有看头↓

香港商报  · 公众号  ·  · 2024-12-12 11:38

正文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昨(11日)起一连两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逾千人出席。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开幕致辞时表示,香港是大湾区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推动者、得益者。他希望工商界用好大会平台,深入了解大湾区建设最新发展,共同把握大湾区机遇,为中国式现代化作贡献。




高云龙:

中国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澳门行政长官贺一诚(视像)、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明忠等亦在开幕礼上致辞。

(第一排左四起)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少刚、李家超、全国政协副主席高云龙、中联办副主任尹宗华、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特派员崔建春和其他嘉宾合照。特区政府新闻处图片

高云龙致辞表示,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将坚定不移地扩大高水平开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的限制措施,让在华投资企业更愿意扎根中国、赢在中国、赚钱在中国。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致辞。崔俊良 摄



李家超:

湾区为全球投资者带来商机


行政长官李家超致辞。崔俊良 摄


李家超致辞时称,大湾区的“大”,体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宏大的规模和深远的影响力,大湾区人口已超过8600万,去年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规模已相近于世界第十大经济体。大湾区的“湾”,象征了粤港澳三地沿海而立,海纳百川的港湾魅力。大湾区的“区”,代表的是区内各个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优势互补。他又称,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格局,正好体现大湾区建设的成果。香港市民北上消费、内地市民南下旅游购物已成常态,促进了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人文交流。今月,中央政府恢复深圳市户籍居民赴香港“一签多行”个人游签注,并把“一签多行”个人游签注扩展至持居住证的深圳市非户籍居民,方便多达千万以上的深圳居民自由访港,进一步为香港的旅游、餐饮和零售等行业注入动能。

深圳赴香港 “一签多行”恢复首天,大批内地旅客到尖沙咀游览和购物。蔡启文 摄

李家超指出,香港是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有“一国两制”独特优势,施政报告提出多项推动大湾区建设的措施,包括创科发展、在物流航空、数据流通以及法律多个领域加强互联互通,规则衔接。他说,大湾区为全球投资者带来商机,希望各地工商界朋友共同好好把握。


美企睇好大湾区优势
冀投资中国



中国美国商会会长何迈可在会议环节发言时指,今年调查发现商会成员都认为大湾区极具吸引力,未来将在中国进行更多投资。“大湾区建设对美国商会来说是独特机会。”他说,大湾区潜能巨大,商会成员都很欣赏这里的地理位置、政策优势,认为是综合发展的领先区域,希望大湾区继续对外国企业保持开放,亦希望美国公司在大湾区有机会和其他企业共同推动大湾区建设,相信对企业和投资者都有莫大好处。

“大湾区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枢纽。而海外企业可扮演重要角色,为大湾区创造价值。”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高级副会长范诺亚指出,根据委员会调查,美国公司目前面对宏观经济、地缘政治等挑战,均认为中国是策略合作伙伴,大湾区是策略基地。

当天,大会签署三份合作备忘录,包括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律政司签署合作备忘录,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与香港大律师公会、香港律师会、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法学院分别签署合作备忘录,以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事法律服务中心与佛山市人民政府、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签署三方合作框架协议。此外,大会亦有两份倡议及报告发布,包括《推动商事纠纷多元解决,协助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联合倡议》及《中国创新主体“走出去”专利成本与策略》。

当天,大会签署三份合作备忘录。崔俊良 摄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由香港特区政府、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共同主办。今届大会以“中国湾区,世界机遇”为主题,设有开幕式、全体会议、专题研讨论坛、城市推介及企业洽谈等环节,围绕新质生产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商事纠纷解决、知识产权等议题深入交流。













今年驻港企业数目创新高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昨早(11日)于湾仔会展中心举行开幕式,全体大会后由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主持午宴。他在致辞时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企业来香港投资兴业,今年驻港的海外跟内地公司数目和初创公司数目创新高,稍后会公布具体数字,反映香港是企业设立和扩充业务的理想地点。同日,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书面回复立法会议员质询时透露,目前引进重点办公室已成功引进66间重点企业,近半属龙头企业,当中约六成为落户香港的企业,其余四成会扩展其在港业务。





陈茂波:
国际化是香港最大优势之一




陈茂波表示,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在“一国两制”下,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国际化是我们最大优势之一。”其中,香港以金融服务最为突出。在香港,资金、数据和人才自由进出,也汇聚了国际顶级的金融机构和人才,从股票市场到债券市场,再到蓬勃的风投创投生态,能为内地以至全球企业的壮大发展提供全条链的资金支持;同时,香港也可作为它们调拨资金、管理财资的中心。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致辞。崔俊良 摄

陈茂波续称,今年香港重回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行列,并再度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竞争力也上升至全球第五名。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企业来港投资兴业。2024年,驻港海外及内地公司的数目和初创企业数目都创下新高。“展望未来,我们会继续努力推进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为各地工商界创造更有利的营商环境和更庞大的商机。”





港府成功引进66间重点企业





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昨日(11日)回复立法会议员质询时称,引进重点办公室目前已成功引进66间重点企业,当中约六成为落户香港的企业,其余四成会扩展其在港业务。

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

据他透露,引进的66间重点企业,当中近半数属于龙头企业,八成企业计划在香港建立全球或地区总部,它们均已经或计划于香港设立研发中心及或生产基地,预计未来数年合共会带来约420亿元的投资和创造约17000个职位。其中,64间重点企业已开始营运,当中23间属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22间属生命健康科技。












毕马威料
明年港IPO集资额
升至1200亿











毕马威(KPMG)会计师事务所最新发布的《中国内地与香港IPO市场2024年回顾及2025年展望》报告显示,受惠于今年下半年多宗大型新股上市(IPO)交易推动,预计香港今年重返全球IPO市场前五名;由于市场信心好转,预期此正面趋势将延续至2025年,并展望明年IPO宗数将升至80宗或以上,集资额可望达1000亿至1200亿港元水平。


据毕马威统计,2024年全球IPO市场集资总额为1191亿美元(约9261亿港元),涉及1159 宗上市项目,与2023年相比集资额及上市宗数分别下降9%和15%。当中,表现最突出的市场首推印度,预计印度集资额和上市宗数今年会领先全球,美国两大证券交易所紧随其后,而香港和上海则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五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