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考研政治徐涛
徐涛老师,政治经济学博士。考研辅导专家,考研政治全国巡讲师。长期从事考研政治的教研工作,善于帮助考生顺利通过考研。公众号会定期为同学归纳政治考试的内容,总结解题思路,分享学习方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念行者  ·  以大海而存在,让波浪境生境灭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考研政治徐涛

国家线公布,考研人接下来该如何规划?🧐

考研政治徐涛  · 公众号  ·  · 2024-03-14 20:50

正文


同学们好!


昨天,没有针对国家线
进行“解读”之类的动作,

因为面对这样的国家线

可能如何“解读”

都没办法消解大家心中的苦闷 ……

但我好像不说点什么,你们的心里更慌。


24考研的同学,

不知道自己要不要调剂、要不要二战,

25考研的同学更是瑟瑟发抖,

明年分数线还会涨吗?


我不想完全主观的讲自己的理解✘

所以了解了大家一定量的疑问,

希望更加有针对性 去谈同学们关心的问题。

那今天呢,
我们就基于大家的疑问、基于实际,

来一起聊聊国家线,聊聊后面的规划吧!



一、部分专业分数线微涨原因


0 1
从社会层面来说



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为 457 万人,2023年为 474 万人,2024年考研人数为 438 万人,降幅约 7.6%

连续多年不断上涨的考研人数,在今年下降了,可以反映出 部分盲目从众考研的同学在减少 ,可 能根据自己的规划投入了就业、考公、考编、留学的队伍中 说明大家对自己的规划越来越清晰了

但是从考研总的人数规模看, 考研人数依然在400万人以上,规模还是非常庞大的 。因此大家的竞争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部分热门专业。







0 2
从高校角度来说



由于考生众多、生源充足的情况下 ,高校更希望可以招到“高质量”考生。而这种生源充足的情况对高校选拔人才、招到满意的研究生有好处。

所以高校为了 争夺优质生源 ,就会出现学校的复试线逐年提升的现象,这也间接地推动了国家线的上涨。






0 3
从考生群体来说



社会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为了争夺优质生源,国家线、复试线定的越来越高 ,这就直接导致考生为了去到心仪的院校、为了“有学上”、为了考出更高的成绩,开始越来越漫长而艰辛的备考。

备考周期从我当年的半年,拉长到了现在的一年多,更有甚者从大一就开始准备, 大家的备考越来越有规划,这无疑会有越来越多的高分出现



并且,随着 文学、艺术、教育、历史等 不考数学的专业越来越热门 ,报考人数也就越来越多,因此从今年的国家线变化情况上看,部分专业的分数线较去年比还是有小幅度的上升!


针对国家线的解读,
我们大概就聊完了,
那我们的同学要如何做呢?




二、 24&25同学应该如何行动?




25考研的同学


大家脑中要提醒自己, 至少以今年的国家线为底,不要想着国家线会降,合理分配每一科的分数,从而去规划每一科的复习时间


不一定非要把备考战线越拉越长, 注重复习效率 ,且做好题目会越来越难的准备, 闲暇时间去拓展自己的学识也很重要








24考研的同学



对于24考生来说, 部分院校复试占比越来越大 ,这就要求我们正在准备复试、调剂的同学,一定不能放松, 大学的经历可能没办法改变,但现在多学一点,多积累一些学科素养,都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你的缺陷的


说到底, 导师需要的是一个有能力的研究生 你要给他体现出你的沟通协作能力、科研能力,还有你的细心、谦逊等优秀品质


那些还在纠结要不要调剂的同学,我还是那句话: 能走尽量走


当然我们也要 分析自己要的是什么 ,如果就是想要去 认真搞科研、成为学术大牛 可以再战

不然的话,看这样的形式,还是抓紧上岸吧!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不管是24还是25的同学,大家要秉持的态度就是:


有变化 我们就规划好自己,静观其变!

有情绪
我们就调整好自己,平静应对!


同学们还是要把注意力
放在提升自己上,
相信一切会有最好的安排,
以自己最好的状态去迎接挑战



在今天文章的最后,
还是像昨天一样,
给大家汇总了
目前公布的34所院校的复试线!




三、6所自划线院校!


北大&清华&中山&华南理工&上海交通 ,昨日已经公布,可以点击回顾!


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 ,今日更新!

1

中国农业大学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2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3

天津大学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天津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4

浙江大学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