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枪稿
汇聚媒体精英智识,每天发表电影相关之深度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枪稿

穷人故事都感动不了你,你丫还是人吗? | 王大根专栏

枪稿  · 公众号  ·  · 2018-12-09 20:30

正文


近些年纪录电影的接连上映,让人大呼国产纪录片的春天到了。


日前的《一百年很长吗》和《生活万岁》,就正在接受市场的检验。


有人赞美,有人则不


——比如我们的王大根女士。




穷人的故事都不能感动你,你还是人吗?


文| 王大根


作者简介: 作家,著有《我必须恋爱的理由》。你不难在豆瓣看到她的评论,并想“难道除了看电影、追剧她就无事可做了吗?”是的,没有了。



我给《一百年很长吗》写的豆瓣短评终于还是被骂掉了。


我是写了这么一条:“没有任何动人之处。说是纪录片实际上是在拍八点档家庭剧呢,我不得不被迫观赏了丑逼情侣吃饭吵架上厕所、怀孕见家长领结婚证拍孕期写真的全套流程,中间还他妈要插入坚果广告。我不知道一百年长不长,但这几个破逼故事拍一百多分钟真的太他妈长了!”


在豆瓣引起战争的幕后人物,了解大根的都知道是在开玩笑吧


丑逼情侣 ”这四个字一出来,当场就有人开始嗷嗷叫了,说我这是攻击别人的长相。拜托,这条的关键是在评论主角的长相吗?你把丑逼俩字抹掉,一部拍摄年轻夫妻每天在租屋里吃饭吵架上厕所并且还有植入广告的纪录片,你说能好看到哪里去?


如果这是部剧情片,这俩人是演员,我想我还是可以被允许使用“丑逼情侣”这样的词组的;但这是纪录片,主角是真实的“底层小人物”,那我这条短评就必须被折叠掉了。因为“底层小人物”代表了坚强勇敢、努力生活,代表了真善美,你不感动就算了,怎么还能说他们丑!


答案很简单:正因为这部片子完全没有拍出他们的美好品质和动人之处,我才会关注到他们的平庸乏味和不好看啊!


《一百年很长吗》是拍了两个故事,两个互相之间毫无关联,且与《一百年很长吗》这个题目之间也几乎没什么联系的故事。两个故事都一样七零八落、主题松散,新疆的那个故事我看就连狂吹这部片子的人都没搞懂导演想讲啥,只能说画面挺美;佛山的故事倒还有不少人觉得挺感动,——也就是我前面说的丑逼情侣故事。


毫无交集的两组人物拼在一起就算了,怎么故事和片名也没有任何关系


佛山篇的主角是一个搞装修的小包工头黄师傅,他平时的业余爱好是学习武术和舞狮。他有一个女朋友,两人想结婚,但女方家里始终不同意。后来女朋友怀孕了,期间两人摩擦不断,但终于领了证,然后又查出来胎儿有先天性心脏病。夫妻俩商量了一下,还是把孩子生了下来。新生儿需要做手术,黄师傅又开始为手术费奔波……


以传统手艺为线索去寻求人物背后的故事,出发点是好的,可...


单看这个简介,我们可以列出好几个主题,以任何一个主题为核心,都可以讲出一个有深度的、感人的故事。比如,着重讲黄师傅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怎么样呢?对于舞狮的爱好和正职工作之间的冲突,女朋友对他的爱好的不理解,舞狮这门技艺在当下的式微……这感觉是最像《 我在故宫修文物 》的导演会拍的片。


以黄师傅努力争取女朋友父亲认可的过程为主线,也是一个选择。或者聚焦于他那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他和妻子的挣扎与抉择,他筹措手术费的艰辛,全都大有故事可讲。


《一百年很长吗》这导演可能真的觉得, 纪录片不需要主线,按时间顺序纪录就行 。他喜欢舞狮,她父母不同意,她父母又同意了,他再去舞会儿狮,她骂他,他们生了孩子,她又骂他,他为手术费苦恼,五分钟后,他又筹到手术费了……看起来什么都讲了,其实什么也没讲。这就像是看到了一地的肉块,有手有脚,有头有躯干,但没有灵魂,你还是拼凑不出一个完整的人来。


在《一百年很长吗》流水帐式的叙述里,我看不到主角身上有任何打动我的地方。主角的职业是包工头吧,可是电影没有给我展现过他工作的场景,我只看到他每天懒散地瘫在租屋里;女朋友的父母不愿意见他,他也没有很尽心地去争取过对方的肯定;妻子怀孕时,想叫他出来安装个婴儿床都叫不动;原本应该是巨大难题的手术费,他打了几个电话也就解决了。


毫无主题的流水账纪录,让本片失去了重心


我尤其感到难以忍受的是,主角夫妇住的租屋是如此杂乱无章,而两人并不是忙得没有时间收拾,是根本没有意识要去收拾。他们家厕所的门是破的,后来还掉下来了,但两人就这么过了。


这样的电影,居然还能在片尾打上一行老大的字幕:献给每一个用力生活的小人物。——我跟你说,没有任何一个努力生活的人,是会把日子过成这样的!


一个住在干净整洁的公寓里的白领,和一个住在肮脏杂乱的租屋中的包工头,前者很有可能比后者生活得更努力,后者的收入也极有可能比前者更高。但因为后者看起来更加“底层小人物”,所以只有后者的故事会被拍成纪录片电影,并且法律规定你必须感动。


拍底层小人物就得让人感动cry,这逻辑显然不通


除了《一百年很长吗》,最近还有部同样对准“底层小人物”的纪录片《生活万岁》。 九十多分钟的电影拍15个人 ,每个人也就分到五六分钟。我原本以为这么短的时间肯定得高效利用,拍的当然得是平凡人的某个不平凡的时刻,或者闪光的,或者有爆发力的,或者是充满了新鲜感的。


结果它竟然勤勤恳恳地在拍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平凡人喝酒,平凡人炒菜,平凡人开出租……我就不禁想问了,那我为什么还要来看电影,我站在马路中央现场观察不好吗?我打开快手直接能看到几十万个有趣一万倍的平凡人吧?


94分钟记录的14组底层人物故事,是在呼应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口号嘛?


这部片子里我觉得最好笑的一段是拍一个大兴安岭的护林员,他独自一人住在瞭望台上,放眼四望只有森林。主题当然是想拍他的孤独,于是还要拍他抓到一只粉蝶,小心翼翼地拿去放生。可是我们都知道此刻至少有 一名摄影师正举着摄像机对牢他的脸 ,这绝对不是他最孤独的时刻好吗!


五六分钟的时间用于展现一个“底层小人物”的生活,那基本上也只够讲完他的“底层”,也就是生活的艰难,根本不剩多少空间说他在这种生活中是如何积极努力心怀希望的了。所以《生活万岁》给我的感觉就是,它给我讲完了生活的艰难困苦,然后一个转折都没有,直接就开始给我高呼“生活万岁”了。万岁在哪里了请问?他活得很苦,但他还活着,所以生活真美好?你看他都这么苦了,他还活着,你是不是更应该感到自己生活的美好了?


哦我明白过来了, 原来这声“生活万岁”不是让主角们喊的,是给比主角们过得略好一些的观众喊的


以“平凡人”为主角的纪录片,在我的认知里,这个“平凡人”全称是“外表看起来很平凡但其实性格/经历/职业总有一样不平凡的平凡人”。比如《自行车与旧电钢》,那真的是两个奇人,是非常值得被讲述的。


一心想去西藏的《大三儿》,也是值得被记录和讲述的平凡人


但最近这些纪录片越来越颠覆我的认知了,“平凡人”就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平凡人,是你打开朋友圈就能找到一百个的平凡人,坐趟地铁就能碰到一千个的平凡人,去天安门广场能看到一万个的平凡人,这些人的故事有任何被讲述的价值吗?当然政治正确的说法是,每个人都值得被纪录,没有人的故事不值得被讲述,但合适的平台是他们自己的微博、快手、朋友圈,而不是收费的电影院!


两部片子的导演分别拍过《舌尖》和《故宫》,劝你们还是不要下海了


现在纪录片的门槛我看是比剧情片还低了,剧情片还得费心写剧本找演员呢,纪录片,去医院的走廊上随便抓个愁眉苦脸的人,多拍拍穷、多拍拍病,反正拍足九十分钟就能上映,我看谁不感动谁就是坏人!


编辑 | 李中南

排版 | 平行



THE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视觉志  ·  你用微信多久了?
8 年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一篇文章教你玩透“加载”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