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斯拉引领下的智能化升级,对汽车行业从产品(机械向科技)、商业模式(硬件到软件和服务)、技术升级方式(硬件到软硬结合)、产业链竞争格局(金字塔到扁平化)等多维度带来了颠覆性的创新,使得汽车由一个机械产品向科技产品升级,是汽车行业百年以来的新变革。重点关注智能化升级带来的汽车行业增量部件的机会,包括域控制器、智能座舱、功率半导体、存储芯片等方向。
4.1.1、 德赛西威(002920.SZ):股权激励授予,业绩成长确定性加码
详情可参考公司深度报告《德赛西威(002920.SZ):智能座舱龙头,域控制器驱动再次腾飞》
股权激励授予凸显优质管理基因,业绩成长确定性加码。
2021年11月26日,公司完成股权激励授予,授予价格48.03元/股。本次股权激励包含激励对象855人,激励人数占公司2020年底总员工数的20%,覆盖绩优管理人员以及绩优技术及专业骨干,且不包含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亦不包含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5%以上的股东及其亲属,优质的管理跃然纸上。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五大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有公司14.8%的股份,本次激励再次以占总股本0.96%的股份授予被激励员工,预计将进一步调动员工积极性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公司,提升公司内生竞争力。同时公司业绩成长的确定性也进一步得到印证,持续看好公司发展。
智能座舱持续升级,公司产品量价齐升。
智能座舱领域,大屏化、多屏化、域化趋势持续演绎,公司产品从座舱大屏、数字仪表盘等延伸至域控制器、基于虚拟化的新一代座舱、AR导航等。产品不断迭代实现单车价值提升,同时客户结构亦不断升级,近年陆续突破丰田(印度尼西亚)、玛鲁蒂铃木(印度)等合资/外资车厂并获取理想等新势力客户定点。
座舱稳健增长域控制器即将腾飞,智能驾驶龙头供应商冉冉升起。
自动驾驶领域,面向泊车和低速场景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以及行泊一体解决方案已经获得吉利、奇瑞、广汽等多家主机厂定点。高等级自动驾驶领域,公司前瞻布局与英伟达、小鹏合作开发IPU03域控制器,积累了基于英伟达芯片的域控制器软硬件开发经验。自动驾驶芯片领域玩家尚不成熟,英伟达下一代芯片Orin X凭借强大的算力、完善的工具链和丰富的量产经验,已几乎成为想快速落地自动驾驶功能的车企的首选。而公司基于该芯片开发的域控制器IPU04已经获得理想汽车等多个项目定点,并将持续获取新订单。2022年是自动驾驶量产元年,随着高价值量产品的逐步落地,公司智能汽车龙头供应商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维持预计公司2021-202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77/11.54/14.42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1.59/2.10/2.62元/股,对应当前股价的PE分别为89.1/67.7/54.2倍,维持“买入”评级。
4.1.2、华阳集团(002906.SZ):三季度业绩逆势高增,HUD龙头前景可期
详情可参考公司深度报告《华阳集团:智能座舱电子领跑者,迎智能汽车大时代》
三季度业绩持续高增长,HUD龙头前景可期。
公司发布2021年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实现收入31.31亿元,同比增长47.78%,实现归母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增长133.13%,符合预期。其中Q3单季度收入10.80亿元,同比增长19.20%,归母净利润0.71亿元,同比增长90.27%,剔除Q2投资收益后Q3净利润环比增长15.41%。公司目前在手订单充沛,座舱、W-HUD、域控制器产品不断获取新客户定点,AR-HUD等产品在Q4及2022年陆续量产。
缺芯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双重压力下实现盈利能力提升。
在汽车行业缺芯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双重压力下,公司实现了收入的逆势增长和盈利能力的同步提升。2021Q3公司毛利率23.47%,同比提升0.41pct,环比提升1.07pct,主要由新产品的快速量产以及产品结构改善带来。产品方面,公司的中控、仪表盘配套长安Unit-T、长城欧拉等车型,并持续获取江淮、金康塞力斯、北京现代等新客户定点。W-HUD配套长城主流车型,同时新获取长安CS75P、奇瑞等重磅新客户订单,AR-HUD配套广汽GS8等车型将在下半年量产,并有望拓展更多客户。在新产品领域,公司配套高通、瑞萨的座舱域控制器已经获取整车厂定点,DMS等产品亦推广顺利。各条产品线呈现高景气态势。
汽车行业进入旺季叠加缺芯缓解,公司业绩有望进一步加速增长。
公司的智能座舱、HUD等主要产品目前均处于渗透率快速提升阶段,伴随新客户不断获取和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公司有望实现HUD龙头崛起。目前,东南亚疫情有所缓解,晶圆厂持续扩大汽车芯片产能,行业缺芯状况边际改善。四季度进入传统旺季后车企正快速提升排产以保交,同时在补库存和智能化升级的共同推动下,公司业绩有望进一步迎来加速成长。
我们维持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21-202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8/4.16/5.42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0.63/0.88/1.14元/股,对应当前股价的PE分别为71.4/51.2/39.3倍,维持“买入”评级。
4.1.3、
北京君正(300223.SZ):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三季度业绩略超预期
详情可参考公司深度报告《北京君正:并购ISSI,国产车规级存储龙头起航》
2021Q3业绩同比环比持续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公司发布2021年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实现收入37.93亿元,同比增长208.85%,实现归母净利润6.35亿元,同比增长2733.52%。其中Q3单季度收入14.57亿元,同比增长66.85%,归母净利润2.80亿元,同比增长2459.80%,环比增长19.47%。受益于规模效应和产品提价,公司2021Q3毛利率达39.25%,环比继续提升了3.43pct,盈利能力提升超预期。
汽车、视频、AIoT下游高景气驱动业绩快速增长
。
2021年公司主要下游汽车、智能视频、AIoT等需求持续景气,公司产品持续放量,同时公司3月份开始陆续提价应对上游晶圆代工涨价和供不应求的局面。公司的安防智能视频芯片在市场供应紧张叠加行业竞争格局改善的情况下快速抢占市场份额,2021Q3在Q2快速放量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环比的快速增长,同时价格继续小幅提升应对上游晶圆代工成本的上涨。汽车领域,在“缺芯”的背景下公司存储和LED Driver逆势增长驱动车载芯片收入环比持续提升。展望2021Q4和2022年:安防视频芯片依旧供不应求叠加逐步切入行业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汽车四季度进入传统旺季,叠加“缺芯”缓解以及补库存需求和智能化升级将驱动车载存储芯片的持续高景气。
卡位汽车存储、模拟互联芯片,车载芯片平台正成型。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车载存储容量持续扩大,而车规级产品稳定性要求高,验证周期长,产品技术和供应链壁垒高企,公司作为全球龙头将持续受益行业的持续扩容和进口替代。存储之外,公司亦不断拓宽新产品布局,车灯LED驱动芯片业务正快速放量,车规级连接芯片正在逐步量产,车载视频ISP芯片正研发储备中,车规级芯片平台正成型。
公司下游持续高景气,同时盈利能力提升超预期,我们小幅上调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至8.71(+0.39)/12.37(+0.57)/16.19(+0.34)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1.86(+0.09)/2.64(+0.12)/3.45(+0.07)元/股,对应当前股价的PE分别为73.6/51.8/39.6倍,维持“买入”评级。
4.1.4、
中科创达(300496.SZ):操作系统龙头,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卖铲人”
详情可参考公司深度报告《中科创达:操作系统龙头,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卖铲人”》
底层软件使能者,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卖铲人”。
中科创达深耕操作系统底层技术,在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物联网三大业务板块形成独有竞争力。汽车智能化大潮下,智能座舱软件单车价值量和渗透率双升,公司以底层技术切入形成整体解决方案,深度绑定高通持续受益。未来将进一步发力整车SOA架构和自动驾驶底层软件技术,向着汽车智能操作系统核心供应商迈进,有望成为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卖铲人”。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软件的单车价值和重要性大幅提升。
智能汽车时代,整车、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环节软件开发迎来变革。座舱领域多屏化、大屏化、域化持续推进,基础软件需求不断扩大。自动驾驶域,高价值量、高算力的芯片带来了复杂的基础软件和工具链的适配需求。整车层面,集中式的电子电气架构和SOA软件框架让汽车有了神经和大脑,SOA平台决定底层硬件的复用程度和上层应用生态的丰富程度,是整车厂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的核心。汽车迎来百年变革,智能化的体验和服务需要建立在高算力平台和丰富的软件应用生态之上。汽车的差异化竞争将由硬件定义转向软件定义时代,软件的单车价值和重要性都将得到大幅提升。
多点开花,智能操作系统龙头打开智能网联新篇章。
公司智能手机业务受益5G换机潮保持稳健增长。物联网业务凭借全面的底层软件和应用算法开发能力,不断拓宽下游客户范围,公司硬件+操作系统+算法的资源池不断丰富,形成更强的适配能力进而步入正循环。智能汽车领域,公司拥有前瞻性战略布局、丰富的项目经验、广泛的合作伙伴,优势显著,与高通深度合作,将尽享高通核心芯片在座舱域快速发展以及进一步向自动驾驶拓展的红利。近期公司与高合实践整车SOA架构搭建,同时进一步向自动驾驶域拓展,向着汽车智能操作系统的核心供应商迈进。
我们维持预计2021-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10/8.17/10.92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44/1.92/2.57元/股,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85.9/64.2/48.0倍,维持“买入”评级。
4.1.5、
均胜电子(600699.SH):安全业务引入战略投资者,企业价值迎来重估
详情可参考公司深度报告《均胜电子:安全业务为基,构筑全能型智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
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对安全事业部增资。
2021年11月11日,公司公告拟成立安徽均胜控股并引入战略投资者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合肥建恒新能源以及肥西产业投资对安徽均胜控股增资,三方拟分别出资15/6/4亿元。公司安全事业部控股主体为均胜安全控股。在引入战投后,安徽均胜控股和PAG将分别持有均胜安全控股约86%、14%股权。先进制造业基金、先进制造业基金二期、合肥建恒新能源、肥西产投将合计持有安徽均胜控股约30%的股权,公司持有安徽均胜控股约70%股权。增资带来协同效应,全资产迎来价值重估,看好公司发展前景。
安全资产迎来价值重估,战投助力业务进一步扩展。
本次增资评估均胜安全控股当前全部股东权益价值为22.92亿美元,按照2021年11月11日汇率折合成人民币约为146.66亿元。均胜电子持有的均胜安全控股股权价值在增资前后分别约为16.15亿美元和13.80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分别约为103.34亿元和88.30亿元,公司安全资产价值迎来重估。战略投资者中,先进制造业基金二期对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投资布局,产业资源和投资经验丰富,将对公司形成有力支持;合肥方战略投资者均为100%政府持股,其中合肥建恒新能源是合肥市政府对蔚来投资的主体,未来将与肥西产投一同,从政策、产业、资源、资金等方面助力公司安全业务的发展。多方加持下,公司安全业务有望进一步扩大在国内市场的份额。
安全业务逐步修复,智能汽车全栈解决方案供应商正成型。
2021年,公司安全板块在行业全面承压的背景下基本完成业务整合,未来整合费用下降叠加高效产能搭建以及高毛利订单落地,利润有望逐步修复。电动化和智能化板块公司业务布局全面,在HMI、域控制器、BMS等领域实现业绩快速成长,并逐步发力感知、决策等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的提供,未来前景可期。
维持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32/13.11/20.05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46/0.96/1.47元/股,对应当前股价的PE分别为46.6/22.5/14.7倍,维持“买入”评级。
4.1.6、
美格智能(002881.SZ):业绩靠近预告上限,模组新秀前景广阔
详情可参考公司深度报告《美格智能(002881.SZ):AIoT与智能汽车共振,智能模组龙头驶入快车道》
2021年三季度业绩靠近预告上限,模组新秀成长性卓著。
公司发布2021年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实现收入13.21亿元,同比增长91.69%;归母净利润0.80亿元,同比增长545.46%;扣非净利润0.43亿元,同比增长417.45%。其中Q3单季度收入6.20亿元,同比增长143.01%,环比增长40.51%,创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0.32亿元,同比增长1737.01%。公司各项业务快速成长,业绩靠近预告上限,符合预期。
毛利率回升,期间费用率持续降低,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受益公司FWA、AIOT产品的顺利推广,公司的收入持续快速提升,2021年Q1至Q3增速分别达到101.08%/44.75%/143.01%。2021年第三季度实现毛利率20.54%,同比下降0.81pct,主要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但得益于公司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及原材料涨价逐步向下游传导,Q3毛利率已经显著改善,环比Q2提升2.73pct。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的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下降1.28/1.94/3.74pct,Q1-Q3期间费用率分别下降6.45/0.88/6.82pct,规模效应以及精益管理成效显著。剔除2021年上半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司在2021年第三季度的净利率实现同比和环比的双提升,未来我们认为这一趋势将继续保持。
AIOT、5G、智能汽车大潮下,公司发展前景广阔。
万物互联时代,公司作为优秀的智能模组提供者,携手高通,在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能零售领域全面布局,持续获取新客户并实现产品的量价齐升。随着5G在全球的推开,公司的FWA终端(CPE)随华为份额的让出在海外市场迅速推广。与此同时,公司的车机模组也开始逐步在国内龙头整车厂主力车型中量产,单车价值量超千元,逐步迈向万亿智能汽车市场,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凭借和华为的合作公司积累了丰富的软硬件开发经验,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智能模组龙头之一,持续看好公司在AIOT、5G和智能汽车浪潮下的发展前景。维持预计公司2021-202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6/1.82/2.98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0.68/0.99/1.62元/股,对应当前股价的PE分别为53.1/36.5/22.3倍,维持“买入”评级。
4.1.7、
联创电子(002036.SZ):光学业务高速增长,车载镜头龙头初步成型
详情可参考公司深度报告《联创电子:模造玻璃迎来高光时刻,光学新势力崛起》
2020年高基数影响下2021年Q3单季度业绩下滑。
公司发布2021年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实现收入71.21亿元,同比增长25.89%,实现归母净利润1.88亿元,同比下降10.24%。其中Q3单季度收入23.10亿元,同比下降26.65%,归母净利润0.91亿元,同比下降25.89%,主要是2020年三季度业绩高基数所致。2021年单三季度,公司光学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5.84%,其中广角、车载镜头及模组收入增速分别为86.75%、620.06%,呈现出高成长性。
自动驾驶渐行渐近,光学镜头和摄像模组蓄势待发。
自动驾驶时代渐行渐近,车载光学镜头和摄像模组迎来量价齐升。以蔚来为例,相比ES8的5个200万像素的摄像头,新车型 ET7将搭载11个800万像素摄像头,数量和价格均显著提升。未来单车摄像头有望普遍增加,包含模组在内,产品的单车价值量有望达到数千元。车载镜头要求在大温差等恶劣条件下保持高质量的成像效果,模造玻璃镜头优势显著,行业有关公司有望充分受益汽车智能化趋势实现业绩跨越式发展。
汽车镜头全面发力,车载光学镜头领军初步成型。
公司在车载镜头领域订单充足,目前已经有多款镜头产品通过Mobileye以及英伟达认证,与特斯拉及多家全球知名汽车一级供应商紧密合作,并成为华为车载镜头的主供。在与蔚来的合作中,公司中标ET7全部7颗8M车载镜头模组,产品升级路径清晰。2021年10月公司与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共同投资20亿元扩产,预计到2025年分别实现年产0.5亿颗镜头和模组的生产能力,有望进一步夯实公司领导地位。广角镜头领域,公司在巩固GoPro、影石等客户的基础上,切入新客户如大疆等供应链,业务亦实现持续快速扩张,光学镜头龙头正冉冉升起。
受剥离触控业务等因素影响,我们下调公司2021-2022年业绩预期,但仍然看好公司作为车载光学镜头龙头的发展前景。预计2021-202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8(-1.29)/5.04(-1.55)/6.71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0.31(-0.18)/0.47(-0.24)/0.63元/股,对应当前股价的PE分别为58.4/38.1/28.6倍,维持“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