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价值世界
新产业、新经济、新时代!——价值中国公号——1、中国领先的商业财经社会化媒体;由专家产生内容的新媒体。关注宏观经济、新兴产业、管理智慧、投资分析等。2、集聚企业家、经理人、投资者、专家学者、分析师的职业社交网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T中文网  ·  水仙还没开败,就到了玫瑰要涨价的日子 ·  11 小时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没买金手镯的人,在捶胸顿足 ·  23 小时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5300亿资产杭州房企,开年冲锋拿地 ·  昨天  
兵团零距离  ·  央媒看新疆 | ... ·  2 天前  
兵团零距离  ·  央媒看新疆 | ... ·  2 天前  
魁北客传媒  ·  魁北克华人便利店老板仰天长叹,政府把6000 ... ·  2 天前  
魁北客传媒  ·  魁北克华人便利店老板仰天长叹,政府把6000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价值世界

在无尽的迷茫中, 无畏前行

价值世界  · 公众号  ·  · 2019-10-21 08:29

正文



关键字:文明

秦朔 , 商业文明联盟创始人、秦朔朋友圈发起人、原《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一)

在无尽的迷茫中, 无畏前行

1

10月1 3 日晚,在上海外滩金融中心举行的《双子杀手》招待酒会上,我见到了李安导演和威尔·史密斯。李安一贯儒雅,保持微笑,那种适可而止的微笑,很文化,很中华。

李安的电影也一贯地渗透着人道主义的思考。 人,克隆人,克隆人的下一代,从拥有复杂情感、有痛有爱有恨的血肉之躯,到纯粹的机器指令,这对人类意味着什么?从他到它,人类的未来是它将彻底控制人类,还是人类依然能够保有拉回它的能力?

真的不知道。只知道,如果人想拉回自己的创造物,如同影片中的中年威尔想把青年威尔拉回正轨,唯一的路径是接触,沟通,和不放弃。

李安要表达的主题是传统的,手法则是先锋的。电影采用了原生3D、 4 K以及每秒1 2 0帧的高帧率,青年威尔更是一个通过动作捕捉技术100%特效创造的数字人。这一切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

李安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中学校长,他两次高考落榜,勉强考进专科学校学习艺术。留美后获得纽约大学电影硕士,也没有找到一份与电影有关的工作,在家接送孩子,做饭干家务,六年没有一分钱收入,靠妻子养家,直到37岁意外获得了一笔经费,才拍摄了第一部长片《推手》。

威尔·史密斯在他出演的《当幸福来敲门》中说,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守护它,你觉得能行,那就去做。

在人生的奇幻漂流中,李安始终选择和电影同行,直到有一天他的电影真的和观众同行。


2

10月10日上午11点03分,NBA官网微博发布了一条新闻。

#NBA中国赛2019#今晚19:30,勒布朗·詹姆斯将带领湖人在NBA中国赛上海站中对阵凯里·欧文领军的篮网队。

此前,比赛能否如期进行一直存在疑问,在这一刻终被打消。

中国和美国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与合作利益,也一直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在公共舆论场上,冲突和矛盾的一面甚至在加剧。

中美关系将走向何处?在双边,很多人都迷茫。

从更大的视野上,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近代以来,因为率先完成了世俗化、工业化和民主化,西方占据了两个人类社会的制高点:

先进 vs.落后的制高点,具体表现在器物与生活上;

文明 vs. 野蛮的制高点,具体表现在制度与意识形态上。

前者可以称之为现代化,后者可以称之为现代性。中国历经曲折之后的崛起和发展,使得西方在第一个制高点上不能独享,他们需要从不适应到适应。而更具挑战的是,西方并没有放弃“文明 vs.野蛮”这个范式下的优越感,即他们依然认为自己文明而东方比较野蛮。但“野蛮”为何能后来居上呢?这是一种认知的冲突,至今他们并未解决。

而对中国来说,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力隆盛,越来越多人开始认为,中国在两个制高点上都有优势,这种认识正在形成一种趋势。这是国家发展的宝贵力量,但我们也需要在建构后一个心理优势的过程中,仔细去区分,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因素真正支持了前一个制高点的形成?而某些听起来振振有词的因素,其实并不是我们的进步支撑。

然而,在喧嚣的网络和复兴心理的暗示与驱动下,可能越来越来不及做这样仔细的分别,由此,留给建设性讨论与争鸣的空间也越来越少。这种裹挟感,多少是令人无奈的。

无论西方还是中国,都需要在理解的范式上超越自己,打开新的空间,形成新的包容。否则未来我们会见到越来越多的撞击,以及不可测。

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文明。


3

前一段,我和一个在中国已经30年的英国人聊天。他在中国发展得很成功。

我说:“如果这30年,你的生命不是和快速发展的中国结合在一起,你可能不会……”

这个语式代表了一种思考模式,就是“你们离不开中国,离开了中国你们将如何如何”。

他没有等我说完就回答:“不是这样的,在中国生意确实不错,但这和生命的意义无关。如果不是在中国,是在印度,在非洲,在孟加拉国,同样会发现生命的意义。”

经济增长不是一切,更何况我们很少计量增长背后的代价。即使增长了,如果食品药品不够安全,法治不够公平,教育不够普惠,地价房价的增速远超可支配收入的增速,空气中充满雾霾,人们也不会幸福和平静,反而会焦虑和不安。

别人羡慕我们的速度,我们羡慕别人的平静。 中国有很多高大上的奇迹,但我发现,即使在中国的一线城市,走进一流的名校,厕所的卫生条件也和西方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普通学校相去甚远。我们的机场无比现代,但斜梯扶手上很少有留给盲人触摸的金属点字。我们有不少耗资巨大的公共建筑的指示系统,照着走往往一头雾水。

我们的文明水位,还很不均衡。无论是物理的,还是心理的。

4

在人与机器之间,要和解而不是失控,就需要让文明的规则延伸得更久。

在国与国之间,要合作而不是对抗,就需要有更多对话的气氛。

而对社会而言,要防止愚昧与傲慢的卷土重来,就需要更多人努力抬升文明的水位,不断自省,不断超越。真正的无知不是知识的缺乏,而是堵住新的知识入口,拒绝自我批判。

从2015年10月16日到2019年10月16日,秦朔朋友圈走过了四年的道路。 与其说这是一次创业,不如说是一个没有尽头的,不断解决自己思想问题的过程。 迷茫是一种常态,坚持是一种常态,唯有求索文明、恪守中道的初心始终不改。

谢谢所有相伴者。一路同行,不弃不离。

一切都在变化中,“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但也总有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让生命与生命连接。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

文明将我们连在一起,在无尽的迷茫中无畏前行。


(二)

一个舒适型奋斗者的思考:把人生当攀登,而不是攀比

淑平 2019-04-04

02:15

“我是秦朔,始终自信的攀登,不要盲目的攀比,这就是我的舒仕人生。”


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


从《南风窗》总编辑到《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再到自由的内容创业者,在外人眼里,秦朔无疑每个阶段都是成功的。唯有秦朔自己知道曾经经历过什么,有畏惧,有彷徨。所幸,他最后还是战胜了这些,及时调整方向找到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


3月24日,在澎湃携手飞利浦男士理容共同呈现的“舒仕人生”分享会中,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人生观,他认为所谓成功的人生就是做自己,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自信攀登而不盲目攀比,这才是积极向上的舒仕人生应该有的方向。


找到内心坚持的方向,不盲目攀比

在“人文财经观察家”这个头衔之前,加注在秦朔名字前的头衔先后有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时间再往上追溯,他是《南风窗》总编辑。


2015年6月的一天,著名财经作家也是秦朔大学同窗的吴晓波,在微信公号上发文《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道出秦朔离职的消息。传媒圈、财经界都“震惊了”。
彼时,秦朔刚刚主持完阿里与第一财经的合作,阿里大手笔斥资12亿人民币入股第一财经。
针对当年的离开,秦朔表示,“当时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对于怎么去引导像第一财经这样的全媒体集团去真正完成数字化的转型,我们做过很多的尝试,但非常客观地来说,我们自己的驾驭能力其实也达不到。”离开是给一财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秦朔给自己一个机会,是想回到那张属于自己的安静书桌前,投身于商业文明的研究。这是他的兴趣所在,也因此一直没有放弃写作。在一财期间,他坚持在《第一财经日报》头版的社论专栏《一财日日谈》担任主笔。


如果说,当年秦朔28岁任《南风窗》总编辑,并在十年之内将这本社会性综合性杂志变为全国著名的政经杂志,是成功的奋斗;2004年秦朔撮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以及上海文广集团合作,创办中国第一份市场化的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并在十年内将其经营为一份权威的、全国主流的财经日报。这是更大的成功的奋斗。那么,辞职做个内容的自由创业者,这个奋斗真是“越来越小”了。毕竟创业后不到十人的小团队,与一财鼎盛时候将近1400人的规模没法比。


这里涉及对“奋斗”的理解。秦朔表示,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强调奋斗,但也陷入了陷阱,一是从众,别人说哪个方向是风口,很多人便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二是攀比,看到别人做什么赚了很多钱自己便也去做同样的事;三是自不量力地去强调奋斗,最后把奋斗变成一种自己不喜欢的方面。这也是大多数人焦虑的原因。

避开以上陷阱,不要为了奋斗而奋斗。感觉到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自己的一种匹配性,“我适合干这个事情,所以我内心很安定。”秦朔表示,现在回头看看,离职后自己经历过彷徨的半年,拒绝了一些互联网公司的邀约,组建起自己的创业小团队,压力变小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专心去做一些长期的事情,准备花十年的时间,把商业文明史、商业文明理论等很多研究给做出来。这个时候发现自己找到了一种比较舒适的状态。不再像以前一样关注谁估值多少,谁融资多少,谁到了第几轮(融资),谁明天要上市了。只关心自己希望攻克的这些主题,到底有没有新的认识?
这就是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圈。


舒适圈也有挑战,人生需要不断攀登


如果你以为找到舒适圈就不用承受任何压力了,完全没有任何的目标跟想法,秦朔认为那不是舒适圈,是“猪栏的理想”。事实上你在任何一个地方要有一点点突破跟建树,其实都是非常困难的。


秦朔回忆说,决定创业后自己面临的状况是连微信公众号怎么开都不知道,更不用说编辑软件之类的怎么用。这些都需要一点点摸索。

创业后一开始设想有了优质内容读者会很快突破几十万关口,结果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


离职创业后,秦朔的工作节奏也并没有减缓,写作的劳动强度非常大。他的工作分两块,一个是长期的商业文明研究,需要到处调研。一个是日常地观察与写作,除了运营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每周一出一篇“大视野”,随机再写点别的东西。每周更新在喜马拉雅上的音频节目“秦朔朋友圈”,还会跟一个视频团队录一次视频节目。


因为每篇稿子都想要写好,需要做研究与采访,用的时间比较长,秦朔感觉自己比在一财当领导还要忙。只不过这个忙是按照自己热爱、喜欢的方向在前进。


如今,已过50岁的秦朔感觉活出了30岁的心态,身背双肩包,跟90后记者一样到一线采访,该吃盒饭吃盒饭,该乘公交乘公交。在家里可以写作,在酒店里可以写作,在机场、在火车站……在哪里都可以写作。人家不再称他“秦总”,而是亲切的叫他“秦老师”。
除了精神层面,秦朔表示,在选择物品方面自己现在也会选择一些简约、品质好、环保,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快乐和满足的设计品。“好的设计就应该让人体验到舒适,用起来舒服。”


工作之余,秦朔还坚持到上海交大高金学院继续读金融学DBA,工作有劲,生活充实。


秦朔将自己目前的状态称之为“三随哲学”,就是随遇而安、随心而动、随缘而行。“只要知道自己要的那个东西,你是在一点点的,一片一片砖头的,在往上面添砖加瓦,你这个时候,内心就很安定。”


他认为,人这一生,不是把“成功”给别人看,而是在乎自己的感觉,人生要攀登但不攀比,活出自己的舒适感。因此人的奋斗也可以是一种舒适型的奋斗,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三)


中国经济的韧性到底在哪里?

来源:第一财经 2019-03-25 1



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成长故事至少还能延续几十年。基于多元化的、混合型的动力,中国的韧性,超过任何从单一视角所进行的想象。

在很多场合都有朋友问我,怎么看经济形势。我常说,这要问你们这些做实际工作的人,要跟你们请教。

不是谦辞。是真的觉得不了解中国。或者说,对某些地方某些人群某些片段有了解,但那个更广大、更复杂的中国,我并未体验过。

我为读者写作,更是为解决自己的困惑而写作。我对中国经济有很多还不清楚的地方。为问题找答案,就是我的创作动力。

这篇文章会结合最近的一些观察,从一个新的角度和大家分享对中国经济的看法。

传统经济的故事

家电是我比较熟悉的一个行业,因为上世纪90年代见证过冰箱、空调、洗衣机、彩电、VCD等各种大战,此后也一直有所接触,但总觉得大局已定,龙头企业主导,没有太多想象力。

前不久参观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改变了我的看法。

AWE上最让我触动的是奥克斯空调。我一直觉得空调市场有格力、美的“双寡头”,加上海尔,没有多少空间了。奥克斯在我印象中还是一个技术水平不高的“价格屠夫”。完全想不到,它的年销量已经冲到1500万台,不亚于海尔,在电商销售市场已排名第一,好评率也很高。

奥克斯是怎么做到的?关键是聚焦新一代的网生消费群体。

前几年是电商红利期,奥克斯充分依托电商平台,用18~35岁年轻消费者熟悉的代言人和沟通方式,建立起年轻化、时尚化的品牌形象,打造了“倾国倾城”、“淑女窈窕”等明星产品,吸引了一批有时尚要求又注重性价比的年轻人群。奥克斯的管理团队由80、90后组成,总裁就是80后。他们说,既然按老模式无法和格力竞争,索性放弃那个市场,直接面对下一代消费人群。

当线上红利逐步下降,奥克斯又抓住京东、苏宁等平台下沉开店的机遇,向基层市场渗透,逐步熟悉了基层市场的小B(终端零售商)渠道。他们采用了“互联网直卖”的方法,放弃向经销商层层压货、完成销售任务后给予返利的销售模式,而是只发展一层小B,8台起定货,这样的好处是投资少,不压货。奥克斯说他们有1.5万家以上小B,他们通过小奥APP直接下单,奥克斯接单后通过各区域的仓储中心调配,由第三方物流送货到店;小B或用户通过云平台寻找所在地的奥克斯售后服务人员,这些售后网点其实都是社会化的,目前有7500个,可以覆盖98%的县市,由他们抢单帮助安装、维修,就像滴滴打车一样。

在中国的总人口中,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数已经超过了改革开放前出生的人数。今年是“2010后”这一代际的最后出生年。中国的80后有2.28亿人,90后有1.74亿人,00后有1.47亿人,10后估算有1.64亿人,加在一起,1980年之后出生的总人数为7.13亿。谁能在这些人群中率先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可能赢得新的机遇。而在40后到70后那里奠定了江湖地位的知名品牌,请好好想想张瑞敏的那句名言——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县域经济的故事

去年,一位做酒店的朋友出了一本书《创始人手记》,有个分享会,邀我参加。他叫季琦,很爱思考。他说,内心的平静很重要,所以他退了很多群,退了很多总裁班,关闭大部分朋友圈,把时间更多投入思考、阅读和游历。

2005年8月,季琦创立的汉庭酒店在昆山火车站开了一家店。截至2018年9月30日,他领导的华住集团在全国391座城市中已开业了4055家酒店,包括直营店、管理加盟店和特许店。这些品牌包括汉庭、全季、桔子水晶、花间堂、与雅高合作的宜必思、美居、诺富特等。

前天和刚刚上市的新希望乳业董事长席刚交流,我通过季琦的案例谈到中产化消费的潜力。他说,如果你觉得汉庭的发展已经够快,我可以告诉你一个例子,你老家河南有个农民打工仔,上世纪90年代到东莞打工,后来自己开工厂,金融危机时关门,带着一点钱去青岛,摸索出一个在三四线城市开经济型酒店的机会。他2010年才有第一家“尚客优”酒店,现在已经有3000多家,他还创了其他一些连锁生意,量贩式KTV有600多家,还有中式快餐、烘焙、书店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