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25年的宏观政策走势,会议指出,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其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等表述变化,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
货币政策基调的审慎调整,是顺势而为、审时度势的选择,将起到巩固并增强市场信心的作用。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内涵直观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宽松导向:货币政策将在提供充沛流动性、营造适宜金融环境、放松银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加大力度。另一方面是保持节制:未来货币政策将统筹政策成本与政策收益,综合其对产业、市场、汇率、预期的综合影响,保持节奏有序、力度适当。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指出,“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介于“稳健”和“宽松”之间。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更加积极进取,可以匹配总量、价格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的运用空间,向市场注入充足的流动性,并推动实际利率显著走低。
相比“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更为审慎,可以避免导致“大水漫灌”和严重通胀等后遗症。此外,这一调整能够向市场发出更加清晰、明确的政策信号,使得市场各方更好地领会政策的宽松意图,并对后续政策形成一致性积极预期。
财政政策方面,本次会议在对政策力度的表述上也更加积极。对此,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研究团队表示,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达十五年之久,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法较为少见。
2025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推出更大力度的措施,预计全年财政赤字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地方专项债额度有望提升至6万亿元以上,超长期特别国债也有望进一步增发。
某头部基金公司高级副总裁李程胤向记者指出,
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适度宽松”,这一边际变化类似于从“0到1”,这疏解了年底流动性趋紧的预期,同时打开了短端及长端利率进一步下行的空间。
相比之下,财政政策 从“积极”向“更加积极”的措辞转变则显得克制,但历史上货币与财政同步宽松往往对权益市场也是利好。
此外,在财政、货币政策双“加力”的基础上,做好政策协同也是关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首席研究员方明向记者介绍,会议提出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这就
要求政策制定部门对当前经济形势有更充分的认识,并持续做好财政、货币政策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