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银行保险报
《中国银行保险报》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的唯一工作日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张聊科研  ·  国自然马上提交了,你的实验设计严谨吗? ·  昨天  
募格学术  ·  有高校宣布禁用DeepSeek!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银行保险报

中共中央政治局释放重磅信号!

中国银行保险报  · 公众号  ·  · 2024-12-09 22:20

正文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 ,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会议将货币政策的基调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为近14年来首次;财政政策的基调也由“积极”调整为“更加积极”,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强。 对此,业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会议提出的政策取向更加积极,这意味2025年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将较2024年进一步加大,为经济稳增长提供更大动能。



货币、财政政策双双“加力”


对于2025年的宏观政策走势,会议指出,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其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等表述变化,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货币政策基调的审慎调整,是顺势而为、审时度势的选择,将起到巩固并增强市场信心的作用。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内涵直观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宽松导向:货币政策将在提供充沛流动性、营造适宜金融环境、放松银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加大力度。另一方面是保持节制:未来货币政策将统筹政策成本与政策收益,综合其对产业、市场、汇率、预期的综合影响,保持节奏有序、力度适当。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指出,“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介于“稳健”和“宽松”之间。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更加积极进取,可以匹配总量、价格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的运用空间,向市场注入充足的流动性,并推动实际利率显著走低。 相比“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更为审慎,可以避免导致“大水漫灌”和严重通胀等后遗症。此外,这一调整能够向市场发出更加清晰、明确的政策信号,使得市场各方更好地领会政策的宽松意图,并对后续政策形成一致性积极预期。


财政政策方面,本次会议在对政策力度的表述上也更加积极。对此,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研究团队表示,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达十五年之久,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法较为少见。 2025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推出更大力度的措施,预计全年财政赤字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地方专项债额度有望提升至6万亿元以上,超长期特别国债也有望进一步增发。


某头部基金公司高级副总裁李程胤向记者指出, 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适度宽松”,这一边际变化类似于从“0到1”,这疏解了年底流动性趋紧的预期,同时打开了短端及长端利率进一步下行的空间。 相比之下,财政政策 从“积极”向“更加积极”的措辞转变则显得克制,但历史上货币与财政同步宽松往往对权益市场也是利好。


此外,在财政、货币政策双“加力”的基础上,做好政策协同也是关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首席研究员方明向记者介绍,会议提出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这就 要求政策制定部门对当前经济形势有更充分的认识,并持续做好财政、货币政策协同。



稳住楼市股市


除了明确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本次会议还对2025年扩内需、稳楼市等经济发展重点方向进行了“定调”。


扩内需方面,会议指出, 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研究团队认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就是要从原材料生产与供应、生产技术升级、人才培养、人口增长、产品创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与货币政策、就业政策等全领域入手,加大宏观调节力度,实现全过程的需求扩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