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由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主编,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2023年西安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指出,2023年西安高质量发展基础性工作,持续增强服务功能。机场三期和高铁等重大交通建设工程进展顺利。面向国际,率先实现中亚“五国六城”客运航线全覆盖。中欧班列(西安)年度开行5351列、运送货物464.8万吨,“+西欧”集结线路达到23条,城市交通出行规模基本恢复,交通智慧赋能、精细化管理提速追赶,综合实力提升,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
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密织,
区域交通联系建设提质增速
机场三期和西十、西延、西康高铁等重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京昆高速改扩建、107省道鄠邑段改造提升竣工投用。地铁1号线三期、2号线二期、16号线一期开通运营,运营城市轨道线路9条,里程311公里。阿房一路、泾高南路等206条城市道路建成通车,中心城区建成区路网密度提高至6.3公里/平方公里。古都核心区至周边功能区交通不断提升,区域骨架通道建设工作快速展开。
全年对外旅客运输量15185.72万人次,同比增长148.6%。铁路旅客运输在对外客运中占主体地位,年旅客运输量7025.48万人次,占旅客运输总量的46.3%。公路旅客运输量4023.12万人次,占旅客运输总量的26.5%,航空旅客运输量4137.12万人次,占旅客运输总量的27.2%。中欧班列(西安)全年开行5351列,同比增长15.3%。全市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21335.46万件,同比增长16.99%。其中,快递业务量(不包含邮政公司包裹业务)累计完成96412.84万件,同比增长24.13%。
2023年城市交通出行基本恢复至2019年水平,中心城区日均出行总量1287万人次,同比提高46.6%。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629.74万人次,同比提升48.4%。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现象更加明显,居民平均通勤出行时耗、出行距离明显增长。
机动车保有量达到529.73万辆,比上年净增44.28万辆,千人机动车拥有率达到405.05辆。道路拥堵相比上一年有所加剧,高峰时段路网整体运行维持在中度拥堵状态,中轴线、环城路、二环路、太乙路较容易发生严重拥堵。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西安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车多城市”,随之也带来停车需求的激增。占道违停现象普遍,影响道路正常运行、慢行出行环境和城市整体形象。因此,《报告》建议,精细化停车综合治理,加强停车治理力度,盘活现有停车资源,优化路内停车以及建设公共停车场。
城市交通出行方式更加多元,
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还有提升空间
在大力提倡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绿色交通背景下,2023年,西安除传统公交方式外,智轨、社区巴士、旅游公交相继投入运营,有轨电车“云巴”项目也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公交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公交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提高至69.6%,500米半径覆盖率提高至89.0%,中心城区公交线网密度提高至2.55公里/平方公里。
值得关注的是,常规公交出行比例仍然维持在15.1%,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公共交通融合发展仍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中心城区仍有多条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重合,7处轨道站点暂无公交接驳。公共交通系统出现了轨道与公交设施不融合、不衔接,客流群体不互通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报告》提出,西安应在公交系统融合与慢行品质方面进行提升,常态化优化公交线网,推动公交与轨道融合发展,评估优化公交专用道,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系统提升慢行品质。
各交通业务部门不断提高数据资源重视程度和应用水平,持续开展数据接入、数据整合和数据应用。西安交警实战指挥平台、货运监管平台,以及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等智慧交通平台不断进行优化升级,基于交通大数据,为业务开展和交通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道路交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智能信号灯路口数达到2160处,可变车道设置37处,有效提升了道路的通行效率,缓解着路口的拥堵。另外,交管部门在全市多处开展精细化交通治理工作,快速路阶梯式变道交通组织、景区周边路网交通组织优化改造、医院周边微循环交通综合改造、畸形交叉口一体化改造等相继投入使用。
《报告》指出,随着智慧交通技术日益成熟,西安在推进智慧交通数字化转型,提升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需统筹智慧交通,提升交通治理水平,统筹智慧交通顶层设计,建设智慧交通数字底座,增补智慧交通感知设备,优化旅游热点区域交通。
2023年底,西安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529.73万辆,个人汽车拥有量为420.96万辆,千人机动车拥有率突破400辆/千人,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车多城市”,随之也带来停车需求的激增。现状占道违停现象普遍,影响道路正常运行、慢行出行环境和城市整体形象。
疫情后,个体化出行方式增长势头明显,2023年中心城区小汽车(含摩托车)出行方式占比达到21.2%,城市路网高峰期车速逐年降低,尤其在岗位聚集区,因通勤引发的交通拥堵问题比较突出。目前,中心城区骨干道路基本成网,骨架路道路建设程度基本稳定,因此道路的精细化治理、系统提升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城市轨道交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运营线路9条,里程达到311公里,日均客运量超350万人次。与此同时,常规公交却“自救”困难。尽管公交线路长度、站点覆盖率等设施供给指标在不断提高,但公交客流却持续低迷,公交日均客流195万人次,仅达到疫情前2019年的一半。目前,中心城区仍有多条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重合,7处轨道站点暂无公交接驳。公共交通系统出现了轨道与公交设施不融合、不衔接,客流群体不互通的现象。绿色出行比例小幅下滑为72.9%,其中慢行出行比例下降较多,存在慢行品质不佳、骑行空间不足、电动自行车秩序较差的问题。
近年来铁路货运量不断提升,“公转铁”势头初现,但铁路在我市货运结构中的占比仍不足3%。面对城市功能体系和产业布局的优化,现状铁路枢纽集中在中心城区的布局,与第二产业向外围疏解的趋势不符,同时铁路货运也较难满足南、北部产业集聚区的货运需求,扩能和优化铁路货运系统的需求极为紧迫。同时,结合规划进度及时开展“西十”高铁蓝田站,“西延”高铁高陵站、富平南站的站点组织研究及周边道路与设施建设,加速站点一体化发展。
随着智慧交通技术日益成熟,西安各交通业务部门纷纷搭建智慧交通平台辅助日常交通调度与管理工作。在推进智慧交通数字化转型,提升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有必要尽快统筹全市智慧交通建设,整合既有数字资源,完善外场交通感知设备,汇聚数据建立统一的数字底座,升级各部门应用平台,将智慧交通更广泛地用以科学决策和更精准化的交通治理中。
2023年西安旅游全面复苏,节假日大雁塔、大唐不夜城、钟鼓楼、永宁门等景区游客骤增,随之而来的旅游交通问题既困扰了本地居民的日常出行,也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结合年度交通发展特征和问题分析,提出近期西安交通的重点发展建议,为编制相关交通建设规划、城市交通建设维护计划提供参考。
1. 精细化停车综合治理,加强停车治理力度,盘活现有停车资源,优化路内停车以及建设公共停车场。
2. 城市道路系统性提升,强化道路建设前期策划,有序推进骨干路网建设,优化公路与快速路衔接,优化公路与快速路衔接,推动道路“双微”提升,加强道路方案技术审查。
3. 公交系统融合与慢行品质提升,常态化优化公交线网,推动公交与轨道融合发展,评估优化公交专用道,交通引导用地综合开发,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系统提升慢行品质。
4. 强化区域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持续推进机场三期建设,协调推进西十、西延、西康高铁和沿线道路系统建设,布局西安铁路货运专线,研究西安与都市圈公路交通网络的衔接与管控,适时启动系统性货运交通研究和货运物流体系规划。
5. 统筹智慧交通,提升交通治理水平,统筹智慧交通顶层设计,建设智慧交通数字底座,增补智慧交通感知设备,优化旅游热点区域交通。
城市出行量将持续回归,中长距离的跨区、城际出行更多,城市的交通压力将越来越大,年报编制组将加强对城市空间组织效率监测与研究。对多市联运、货运流向、物流设施等多方面的数据支持与研究版块需要填补。同时,西安将加强多元数据的共建共享,做好数据驱动下的城市交通监测、分析、共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