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新京报书评周刊(id:
ibookreview
)
撰文 | 遇马
“喷喷群和夸夸群哪个更好?”几日前,因为宣传海报意外流传到微博上,这场清华北大辩论表演赛瞬间火了,“想围观”、“求直播”的呼声四起,话题最终达到了1.7亿的阅读量。
但据现场的观众反映,“神仙吵架”其实是过誉了,辩论的内容有点普通,它之所以会火爆,还是因为“夸夸群”被设为了辩题。
什么是“夸夸群”?顾名思义,在以“夸夸”为名的微信群组里,你只听得到别人对你的夸赞,也只能对别人进行夸赞,抬杠、批评乃至平淡的“哦”,都被群公告明令禁止,假若违反,等待你的只有被踢出群命运。正如大部分夸夸群的群公告宣称的那样——
“这里是夸夸群,没有讽刺、没有杠精,只有夸夸。”
妇女节这天,某网友被男友拉进了“夸夸群”,作为节日惊喜。这是男友为她在淘宝上买的夸夸群服务。图片来自3月8日@大猪蹄子研究所 微博。
特殊类型群聊火爆网络,已经不是第一次,比如去年的互喷群、抬杠群。陌生人在网络世界进行集体狂欢,段子手拥有无数真实素材。然而夸夸群跟以往这些群聊都不一样,几周之后,火爆的夸夸群,已经成为一种能日入千元、月入万元的生意……
对于夸夸群的飞速走红,有人表示不理解。互夸游戏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为何有如此多的人乐此不疲,甚至愿意为它付费?今天的推送梳理了夸夸群的夸人套路和走红历程,夸夸群火爆的背后,是现代人想隐藏却隐藏不了的压力。
进入过夸夸群的人,几乎都把夸夸群形容为“充满彩虹屁的快乐源泉”。也有人指出,夸夸群之所以可以如此活跃,几乎不重复的花式夸人,是借鉴了流行“彩虹屁”话语和思路,从而形成了夸人的套路和仪式。
彩虹屁是正经的饭圈用语,起源于韩国的idol文化,正如字面意思,即使偶像放屁,粉丝都能面不改色、出口成章地把它吹嘘成彩虹,也有人将之概括成“花式无脑夸”。如演员朱一龙眼角的鱼尾纹,被粉丝们形容成“贝加尔湖的涟漪”;演员白宇的胡子,则被形容为“玫瑰花的刺”。
但和只夸艺人美貌的彩虹屁有所不同,夸夸群夸人,主要是把“坏事”夸成“好事”,从而达到夸张诙谐的效果,我们总结出了六大夸人套路——
1 | 逆向升华式
借助逆向升华的思维,群友们对于角度刁钻的求夸内容,总是能找到可以夸的崭新空间,展现出了极强的求生欲。
首先来举一个失败的例子:
求夸:为了减肥没有吃米饭,但忍不住吃了个甜点QvQ
回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这个例子中,求夸者后来用沮丧脸表情包
回复,显然没有夸好,完全没有升华出吃甜点的好处。还好
有群友力挽狂澜:
不吃米饭,容易低血糖,在血糖降得过低的紧要关头,摄入适量糖分,既达到了控制热量摄入的目的,又一饱口福,夸!
在此之后,群友进一步逆向升华——表扬求夸人既有减肥意识,又懂过犹不及,将在美食前软弱的意志力夸赞为“完美的中庸之道,中国的大智慧”。
2 | 联想升华式
发挥联想能力,在“坏事”中提炼能用来夸人的形容词,通常需要这个形容词有多重含义,如:
求夸:我不小心把酒洒在了书包上。
回复:背上带酒味的包去上课,你就是整条街最
醉人
的崽,夸。
3 | 排山倒海式
排山倒海式的精髓在于:夸人夸不到点,但气势不能输。如初建群时,彼此互夸:
大家好!群里的朋友们一看就很好看!
大家好!群友们一看都非凡卓越!
刷屏,是夸夸群的立群之本,在短时间内迅速地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把场子撑住,则是新进群的群友孜孜不倦研究的目标。这种句式的模仿排比只是初阶,更高阶的手法如:
求夸:我一个人拿了三个快递!
回复1:身强体壮!
回复2:热心助人!
回复3:品质可贵!
夸人者开始互相夸赞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有理有据、博古通今”,将会营造更可观的“互夸盛况”。
4 |
指东打西式
当求表扬者的行为夸无可夸,逆向升华式套路行不通,夸人者的脑筋一转,把夸奖的对象转向为物,又重新找到了可表扬的落点,照样能把坏事夸成好事。
例如,有人说他把面汤均匀地洒在手机上了,“求夸”。就会有人跳出来夸他:
夸人的度,有时候非常难掌握,但在夸夸群中,极度夸张式的夸人,同样能给被表扬者带来快乐,即使这是一种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方式。但或许,这才是众多群友真正的快乐源泉。最常见的,就是把所有坏事的原因,都夸张地归因为可爱、萌、帅等正面元素。
求夸:我感冒两个星期了。
回复:一定是小姐姐太美丽了,病毒都舍不得离开你。
求夸:我今天丢了一千块。
回复:一定是因为你太萌太可爱了,小偷才会选择你下手。
“无脑夸”、“闭眼夸”,或许才是夸夸群存在的真谛,因此有相当一部分表扬,建立在颠倒黑白、看到头像就夸之上。
有个刚进夸夸群的群友头像是男性,有群友开始夸他:“从图片就可以看出,您一定是个品貌非凡才貌双绝惊才风逸风流才子。”
但被夸的人有点蒙:“我头像明明是周星驰啊。”
网友:“星爷其实是个美人。”(图片来自1995年电影《大话西游》)
创建于2014年的豆瓣相互表扬小组,是夸夸群最早的起源。小组的简介言简意赅:“相互夸奖”。小组中展现了自己自强不息精神的坚强组友们,例如终于可以写字,求大家表扬的一位高位截瘫患者,让互相表扬小组在今年2月出圈曝光,最先得到社会关注。
今年2月,豆瓣相互表扬小组因没有抬杠而以互联网清流的形象走红网络。图片截自相互表扬小组主页。
夸夸群受到了互相表扬小组的启发,从高校而生。在2月28日,浙江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大二女生苏嘉琪建立起了第一个浙江大学校内夸夸群,因为新奇有趣,夸夸群从此蔓延向了全国各地的高校。不久后,淘宝、闲鱼平台上也出现了付费夸夸群,拉客户进群一顿猛夸后,根据时长收费。据相关媒体报道,组织夸夸群的中间人,一单可以赚到10元左右,日入上千元。
在发展过程中,夸夸群夸人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体验过夸夸群的人曾介绍道,夸夸群开始于无脑夸,“互相夸赞群友的头像貌若天仙,或者是发的问号特别有学问”。夸夸群可夸的边界,则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扩大,会从很琐碎的鸡毛蒜皮,到切实的困扰群友的学习、生活乃至求职问题。
例如,夸夸群里有求职季的大四学生埋怨起自己做一页简历,花了几个小时才做完,“心情十分暴躁“,群友们开始纷纷鼓励她“但是你做完了一份很棒的简历,一定能拿到几个offer。”“你优秀的履历太多了,写不下,所以花的时间才长啊。”即使是有人抱怨自己压力太大、熬夜太久,“要秃了”,群友们还是可以群策群力,找出“努力科研,掉光头发,达到学术高峰”的意义。夸人者努力切中需要被夸的内容,或逆向思考或发散思维,试图赋予被夸者以正向意义,即使仍是以一种类似讲无厘头段子的方式。
不过,夸夸群之所以能够迅速“出圈”
(“出圈”为粉丝术语,指某个事物的流行程度突破既定圈层,甚至全民皆知)
,是因为它兼具的产出无厘头段子的属性,因而能够在更为广阔的网络空间里激起回响。微博上的段子手收集起夸夸群的截图,集合成为九宫图发出,收割流量,一些群内的神回复,则成为了流传的段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和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夸夸群和原先兴旺的斗图群,几乎秉承着相同的逻辑,特别是对于热衷于夸人的群友而言。比拼谁的“彩虹屁”更有理可依、文采斐然或是脑路清奇出众,成为了他们活跃的原因——从《大话西游》的时代开始,青少年亚文化总是由戏谑、解构、反讽的狂欢构成的。
在这个层面上,夸夸群更近似于学者罗杰·西尔弗斯通
(Roger Silverstone)
所指出的“游戏”——为群友们共同提供了暂时脱离日常生活的赛博空间,但仍基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为之生产出无数种正向解读方式的排演,也随之产生了群体共振的情感联结。也因此,夸夸群成为了群友们共同的“充满彩虹屁的快乐源泉”。
《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
作者:(荷兰)约翰·赫伊津哈
译者:何道宽
版本:花城出版社2017年1月
赫伊津哈是第一个把游戏当作人类文化重要内核来研究的学者。他认为游戏先于人类文化而存在,文化和文明的目的在于产生游戏。哲学、艺术、诗歌、神话都在某种意义上存在游戏的属性。个体在主观上自愿参与游戏,且在这种日常活动中能够产生愉悦。
夸夸群为何成为一门生意
被表扬的需求背后,
是藏不住的压力
按照清华大学辩论队队员观察和总结的,
“绝对看不到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在夸夸群里求安慰”
,夸夸群里求夸的人,大多数是一些已经在竞争中产生了自我怀疑的学子,试图通过表扬来缓解压力、求得安慰。
事实上,压力自然不仅仅存在于象牙塔之中,更是都市人所承受的普遍症候。2018年发布的一份有关中国都市人压力的调查报告显示,有30.24%的受调查者声称自己每天都会感受到好几次压力,43.3%的受调查者则认为,压在他们身上的压力已经大到了让他们吃不消的地步。这或许能解释为何夸夸群能够迅速从高校小圈子中出走,甚至成为有相当人群愿意为自己或他人付费购买的服务。
在淘宝和闲鱼平台上,有偿的夸夸群定制服务的卖家非常多。
“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自己购买的”,商家向笔者介绍道,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心情比较丧,就尝试着为自己购买定制夸夸群的服务,“图个新鲜,也想试试看心情能不能变好。”
也有一部分人,是为自己心情不好的伴侣、朋友购买的,“想哄他们开心”。商家说,这样定制夸夸群的效果一般比较好,在接受狂轰滥炸般的表扬后,被夸者也有专门再给她发红包的。
商家也承认,更多的顾客是追赶潮流,选择把定制夸夸群作为一份特殊礼物送给过生日的朋友、过纪念日的恋人,这让这份生意真正火爆。正如夸夸群在微博上成为爆点的真正原因,是有人晒出了男友为她购买定制夸夸群入群后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