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金融深度
深度关注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成都市文广旅局通报关于邛崃市南宝山旅游区“成 ... ·  22 小时前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全面解读数据中心液冷散热技术的政策、类型及应用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闪送”骑手被索赔一万五 事件背后的舆论关注分析 ·  昨天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探索数据中心的多模光纤距离限制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金融深度

消费金融成双“11”大赢家,助贷平台面临资金荒

新金融深度  · 公众号  ·  · 2019-11-12 19:05

正文

文/小新

编辑/木由


2684亿。 今年双十一,天猫全球狂欢节销售量再一次创下了新纪录。 京东的表现也不赖,取得了和天猫几乎齐肩的成绩——2044亿。
在这庞大的数据背后,除了银行卡支付、刷信用卡支付,还包含了大量用花呗、借呗、微粒贷和京东白条支付的用户。 2019年天猫、京东两大电商平台在双十一大促期间均突破2000亿元,其中消费分期的功劳不小。
可以看到,双十一开始前几周,花呗、白条们就已经开始为用户提升双十一专属的临时额度,苏宁金融、百度有钱花、360借条等也都针对双十一推出了各种优惠活动。 技术进步带来了商业变革,也推动着消费金融的浪潮汹涌前进。 只是,随着监管趋严,在消费金融巨头们赚的盆满钵满的同时,身份尴尬的助贷公司却面临着“无米下锅”的窘境。

1
助力双“11”创新高

开场仅仅01:03:59,2019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成交额超1000亿元。 2018年达到同一成交额用时1小时47分26秒。 当天16:31:12,成交额超2135亿元,超越2018年天猫双11全天成交额纪录。
截至11月11日22: 59: 59,“11.11京东全球好物节”累计下单金额超 2044亿元,较2018年11.11实现大幅超越。 这也是继今年年中“618十六周年庆”累计下单金额创下2015亿元之后创下新的纪录。
亮眼的数字似乎也足以让那些经济疲软无人消费的说法瞬间打脸。 细看新消费背后的强大动能,可以看到新金融,再具体点说,是消费金融的魅影。
据了解,双十一开始前几周,花呗、白条们就已经开始为用户提升双十一专属的临时额度。 京东数科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11日第1个小时,京东支付峰值同比达到327%,白条交易额实现10秒破亿。
此外,今年天猫双11,从贷款备货到分期卖货,金融工具渗透到了商家经营的方方面面。 据了解,8月至11月初,网商银行向300万商家提供了3000亿的资金支持,同比去年将增长50%,15万名商家借款超过100次。 天猫双11期间,超过800万商品开通了花呗分期免息,最长免息期达到24期。 家居、游戏等消费场景还有花呗“双11”专享额度。
“我们一直强调内需、科技、全球化,从科技层面今年做足了工夫。 ”11月11日,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表示,除了网商银行帮助大家提前备货,今年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本店支持花呗”成了流行语。 数据显示,使用了网商贷的商家比没有使用的商家销售增速至少快了50%。 天猫双11期间,开通花呗分期的商品,平均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90%。
据京东数科方面介绍,今年9月初,京东供应链金融开始全面助力京东零售生态商户备战“双11”,为商户提供融资便利。 截至目前,京东数科供应链金融累计服务30万家中小微企业和70万个体商户,历史累计放款量达6000亿。
除了这两家披露具体数据的电商龙头外,苏宁金融、百度有钱花、360借条等也都针对双十一推出了各种优惠活动,如“任性付”打出了“免息”特权,无抵押、免担保、0首付,提供爆款产品6期、24期免息。 苏宁金融数据显示,11月0时至24时,苏宁任性付24期分期投放量同比增长498%。
这场数字经济消费狂欢节中,消费金融对整个消费狂欢party的助嗨作用可见一斑。 “双十一”,这个原本是光棍节的日子,已经和“黑色星期五”一样,成了一场消费狂欢。

2
助贷平台面临资金荒

金融机构+电商平台联合打造的新金融战况火热,蚂蚁、京东、苏宁等赚的盆满钵满,这时消费金融中的另一类玩家——助贷公司却面临着“无米下锅”的窘境。
准确来说,这些公司没有放贷资质,而是将自身的流量、“科技”与传统金融机构的资金相结合,帮助其实现放贷。除了电商平台之外,互联网公司放贷已成常态。对于“双十一”这个一年一度的超级流量,助贷公司当然必须得蹭一蹭。
实际上,在现金贷、教育培训贷、美容贷等场景相继遭遇监管打击的现状下,“双十一”期间暴涨的优质消费金融资产,已成兵家必争之地。
“在双十一前,我们原先与多家中小银行谈妥,由后者临时增加助贷资金扩大消费信贷投放量,以便我们更大范畴获客与提升业务量,但没想到近日多个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出台文件要求当地银行严控资金流向助贷机构,这些银行只好临时撤资。”一家助贷机构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这样表示。
新金融深度注意到,就在几天前的11月9日,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下发了《关于做好配合打击惩治“套路贷”加大消费金融业务创新的通知》,明确指出严防信贷资金流向“助贷平台”。《通知》鼓励商业银行加快产品创新,改进服务和管理模式。规范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严控资金流向各类“助贷平台”,对已爆出问题的信贷业务严格落实整改要求。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新闻发言人肖远企今日在媒体沟通会上就“助贷”业务表示,监管部门一直密切关注银行与第三方机构、金融科技平台的资金、技术等各类合作:一方面持开放态度,允许银行业务经营有创新;另一方面,银保监会也密切关注“助贷”业务的潜在风险,比如科技安全风险、KYC风险、信誉风险等。肖远企强调,不管是什么业务,银行必须将核心业务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合规、风控等。
据上述助贷机构人士表示,所幸在双十一之前,公司找到了两家信托公司签订了临时合作协议,获得了3-5亿元资金用于双十一当天的消费信贷投放。
据了解,为了争夺双十一消费信贷庞大市场蛋糕,不少助贷机构都出现了上述问题。“这导致一些龙头消费金融公司在双十一期间赚的盆满钵满,而我们可能饿死。”一家体量较小的助贷机构负责人直言。而错过双十一之后,原有的合作金融机构很有可能会以监管趋严为由继续压缩助贷业务规模。

业内律师指出,从《通知》对于助贷业务整体影响来看,银行出于风险把控及法律合规的要求,将对与助贷平台合作的存量信贷业务进行全面排查、清理和整顿,进一步收紧与助贷平台的合作,尤其对于中小规模的助贷平台来说,后续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监管后续是否会进一步就“助贷平台”和“助贷业务”的范围与认定给予明确指引,值得密切关注。

--EN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