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危机公关,你会想到谁?
是面对舆情发酵时沉着冷静的发言人
还是活跃在新闻一线的互联网“冲浪者”?
新媒体时代
危机公关也变得愈加灵活多变
在南大
有这样一门课程
课堂上也能剧本杀
每个人都可以化身福尔摩斯
就让我们走进课程“
新媒体下的危机公关
”
一起来看看新媒体时代的危机自救指南
在直播、短视频、自媒体等盛行的新媒体时代,企业的产品问题以及个人的行为常常在各种社交媒体引爆并迅速扩散到公众之中,舆情加速发酵,引发各类危机事件。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突发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用危机公关的理念和方法去冷静处理。南京大学“新媒体下的危机公关“这一公选课的开课初衷,也是如此。
谈及开课初衷,陈闽之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日常生活不断发生的舆情事件,通过课堂授课了解危机公关的基本方法论,从而在实际的舆情危机实践中保持更加冷静的心态,以更加完整全面的视角和逻辑处理来面对危机。
危机公关实则是一种“自救之道”
。作为普通人,在舆情危机面前,焦虑和无措是不可避免的,但“新媒体下的危机公关”可以让同学们面对至暗时刻能点燃一丝光亮。通过介绍危机公关的方法论和整体逻辑,陈闽之老师希望能
为同学们种下一颗冷静应对未知风险的种子,在应急时刻迸发出无穷力量
。
“新媒体”“危机公关”听起来似乎离我们学生很遥远,但在其中收获的实际技能与社会视野,都有着熠熠闪光的价值。得益于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接触各个专业的知识,不断拓宽社会视野。对于同学们而言,学习新媒体下的危机公关不仅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更为复杂的新媒体时代,还能助力我们
应对现实的风险挑战,提升专业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沟通技巧
,甚至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所助益。
作为一个i人,在这门课上我变成了“限定版e人”,
有效的沟通技巧是我最大的收获
。危机公关的核心是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传递,在课堂上我们会学习面对不同群体的沟通策略、应对媒体的处理技巧等,对于我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沟通都非常有帮助。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不管在什么专业、什么学科、什么领域,对于危机公关人才的需求都是日益增长的,且每个人都要掌握这类技巧。对于我这样有志于进入媒体行业的同学,这样的课程可以
带我们走出“象牙塔”,引导我们提前了解职场中可能会面临的挑战
,为我们的职业生涯提供一种前瞻的视野!
我是一个深度社交媒体和在线新闻平台冲浪者,但作为读者、观众、接收方,我往往只能看到事件的一面。但是在这门课上,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可以
把握住舆论发酵的走向和脉络
,也知道了危机公关工作中的关键一环——
如何有效地参与和引导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以及如何处理公众的负面情绪和意见。
危机公关工作需要与各种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包括受影响的群体、媒体、政府机构等。通过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和诉求,我们可以
更好地把握危机事件的全貌,从而更有效地制定危机应对策略。
直至今日,
“新
媒体下的危机公关”这门课已经开设了六个年头。
陈闽之老师针对大学授课的特点,结合其丰富的实践工作和企业培训内容进行调整,采用了一套贴近时下年轻人特点的独特授课思路与方法,在十二个学期的课程中指引了8届500多名南大学生。“PR的自我修养”“借我一双福尔摩斯的眼睛”“娱乐圈的‘自我’救赎”……从每节课的主题设置到PPT的色彩选择,陈闽之老师从各个层面出发为同学们创造最好的听课体验。与此同时,
“紧跟时事”是课程的独特亮点
。在课堂里,同学们不仅接触到公关行业内部经典的案例分析,更在对热点事件的讨论中将危机公关的理论付诸实践。
虽然只是一门选修课,但同学们在课堂中总保持着积极互动的态度与极度热情的状态。在每堂课开始之前,陈闽之老师都会首先引导同学们展开对近两周时事热点的讨论。由此,课堂便拉开了轻松而热闹的帷幕。在积极讨论、多元碰撞的氛围中,每位同学都真切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不仅针对舆论危机事件各抒己见,更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妥协与沟通的真义
。
LARP(Living Acting Role Play)是课程的结课考核。LARP即情景模拟,陈闽之老师戏称它为“剧本杀”。在老师提供的特定案例的框架内,课堂摇身变为一场互联网“博弈游戏”,代表四种身份的小组自行设计角色与策略,在沟通博弈后,来共同完成一场新闻发布会的“演绎”。谈及选择LARP作为考核方式的初衷,陈闽之老师希望能
将“寓教于乐”的理念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
。“无论是课堂上我分享的案例,还是在结课考核时为同学们创设的虚拟情景,实际上都是社会真实情况的一种投射。”
在LARP的情景模拟中,事件的展开、舆论的导向都由同学们主导。从原初的既定案例出发,同学们在合作与冲突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创造、书写着案例。在特定的场景中,在真实有趣的“剧本杀”里,
同学们将课堂知识落于实处,也在亲身演绎的过程里感受舆情的现实力量,锻炼了在有限时间内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这样的考核方式真的就像一场大型剧本杀,我们当时模拟的是火灾的现场沟通会,老师会把同学们分为若干组,每个组扮演在危机事件中的一方。很好的一点是老师不会限定每一个人具体的角色背景,给了大家很大的发挥空间。就比如我当时扮演的是在火灾中救了一名小女孩的大学生,带着轻度的烧伤坚持在现场沟通会上为火灾受害者发声,争取最大限度的补偿。快结束的时候我还给自己加了段戏,演技炸裂,被老师授予了最佳表演奖。
这样的结课考核非常刺激,大家一起携手做了一场“大型剧本杀”。剧本杀的“在场感”是非常强烈的,
我们置身其中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危机发生时的紧迫感和压力
。我扮演的是受害者的角色,对我而言最宝贵的是,在进入角色、与身边人互动的那一刹那,我觉得我更加能
与各类社会事件中受害者的处境深刻共情
,这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体验,也能让我学会更加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期末考试这种大型的“危机公关”实操训练中,
我从“学生”的单一角色中走向了“沟通者”的角色
,我需要与受影响的群体、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建立一种稳定的良好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对化思维”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在面对一个复杂的事件时,我们要克服自己片面思考的本能,尽量冷静、理智、客观、周全地去思考问题,深入观察,表现出同理心和关怀,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危机。
在危机的处理之外,我收获颇丰,无论是在平时课程中收获的看待并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式、社会生活正确运转的规则;还是在期末考试的危机中如何做卧底、演戏、使用情绪、不让自己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达成最终的目的,
“如何以特别有逻辑性的方式获得最大的力量,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权益”,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形式不断变化的灵活的决策。
不同的站位带来不同的视野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带来更深层的思考,一学期所得远比我想象的多。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做理智的、冷静的、有逻辑的人,也仍然任重道远。
在融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公关的存在意义备受质疑与挑战。然而陈闽之老师认为,传统公关与新媒体公关在本质上并无差别,“虽然具体操作的方式有不同,但其底层逻辑和基本方法是贯通的。”在“新媒体下的危机公关”课堂中,无论是案例分析,抑或是小组实践,陈闽之老师都希望能够
唤起同学们对危机公关底层逻辑的重视,为同学们将来可能遭遇的舆论危机提供指引和帮助
。
—推荐阅读—
在南大,开启一场触摸、感悟、创造的旅程
——走进《民俗与设计》课程
用计算研究化学?——揭秘青年科光 -《计算显微镜》课程
图文来源|《新媒体下的危机公关》课程
采写|江怡萱、梁罗茜
组稿|程蕊
美编丨彭诗钰
统筹|何润怡
责编|李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