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共经历10轮融资,小米、阅文集团、腾讯都是投资人,估值涨至43亿美元。
时隔两年,喜马拉雅再闯港交所。
今日,喜马拉雅正式提交招股书,向港交所主板市场发起冲击。相较于2年前,喜马拉雅盈利情况大幅改善。
2021-2023年,其订阅、广告、直播及其他创新产品产生的收入,分别达到58.57亿元、60.61亿元、61.63亿元。
同期,净利润分别约为-51.06亿元、37亿元、37.36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7.18亿元、-2.96亿元及2.24亿元。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在接受创投日报采访时表示,盈利是企业上市的重要条件之一,这增加了喜马拉雅上市的可能性。“从自身发展看,随着音频内容需求不断增加,音频平台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然而,要实现长期稳定的盈利,仍需持续优化内容质量、提升用户体验、拓展付费用户规模。”
根据招股书,创投日报注意到,喜马拉雅月活跃用户数保持平稳态势。
2021年-2023年,喜马拉雅平均月活跃用户数分别为2.67亿、2.91亿和3.02亿;移动端平均日活跃用户2021年3150万人,2023年为3026万人。
喜马拉雅自诞生以来一直得到资本青睐。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显示,
喜马拉雅共经历10轮融资,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角兽”。
2014年,KPCB凯鹏华盈中国、海纳亚洲创投基金等率先参与1150万美元A轮投资;
一年后,头头是道和阅文集团投资喜马拉雅。股权穿透显示,头头是道的合伙人中,出现财经作家吴晓波身影。
2015年12月,创世伙伴CCV、证大集团、汉景家族办公室、CBC宽带资本、华山资本Westsummit Capital等资本加码,喜马拉雅完成B轮融资;2016年5月,小米集团携手普华资本等入局;
2016年11月,小米集团、普华资本再度加码,一同投资的还有京东科技、中视资本、歌斐资本、好未来战投等。
自此,喜马拉雅完成多轮亿元及以上人民币战略投资。
2017年之后,喜马拉雅又陆续完成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9亿元E轮融资,以及2023年4月的战略融资。
历轮融资中,张江高科、春华资本、腾讯投资、泛大西洋投资、华泰证券,以及看看新闻网和合鲸资本纷纷支持喜马拉雅,用“真金白银”成为其投资人。
招股书显示,经历10轮融资的喜马拉雅,估值也从最初的345万美元,涨至43亿美元,接近300亿人民币。
一位内容制作领域人士对创投日报表示,对于内容平台来说,版权问题非常重要。“版权是一切原创内容的咽喉,没有版权就没有竞争优势。”
做内容平台的喜马拉雅也深知该道理。在招股书中,喜马拉雅表示,
基于头部PGC战略,与头部出版社、网络文学平台、内容创作者和关键意见领袖(KOL)达成了长期合作策略。
2015年,喜马拉雅与阅文集团联属公司签订了为期20年的在线音频版权协议
,以此可制作大量的有声读物。同时,与中国相声和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德云社等达成合作。
截至2023年底,喜马拉雅已与中信出版社等超过220家出版社达成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吴晓波旗下的头头是道投资喜马拉雅之后,2016年7月,吴晓波也在喜马拉雅电台推出付费音频产品《每天听见吴晓波》,年费180元/人,5个月卖出超过10万份。
除头部PGC战略外,喜马拉雅采取PUGC模式,即观察PUGC创作者,为其提供定期培训,制作专业的品质内容。
AI时代下,喜马拉雅亦利用AI技术建立了“A+”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喜马拉雅将PUGC创作者与高质量版权内容进行撮合,进而产生出极具吸引力的内容。
同时,通过“喜播”提供内容创作培育计划。2022年获得超过人民币十万元报酬的所有PUGC创作者中,有94.8%在2023年继续创作并上传音频内容。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AI技术对喜马拉雅这类公司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AI技术能够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通过智能剪辑、语音合成等技术,实现音频内容的快速生成和优化。这不仅可以降低内容创作的成本,还可以提高内容的质量和吸引力;
其次,AI技术还可以帮助喜马拉雅实现更精准的用户推荐和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粘性;
此外,AI技术还可以为喜马拉雅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空间。例如,通过智能语音广告、智能付费内容等方式,实现更高效的商业变现。
喜马拉雅在招股中表示,募集资金将用于提升内容和赋能内容创作者,同时围绕下一代技术、AI及大数据能力,加强在线音频的营运效率。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一个big thing将从汽车、能源、人工智能中走出
【启明创投 王世雨】
创新要切合场景 可持续增长成为核心要素
【众为资本 徐薇】
产业与科技的结合,是实现创新价值的必然路径
【荒合资本 陈林桦】
在确定性市场中 寻找创新的机会
【众源资本 陈伟稼】
创新就是创造增量价值 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加华资本宋向前】
消费前景不变 创新是企业底层增长逻辑
【松禾资本罗飞】
投创新,实际上投的是新旧产业替代
【澳银资本胡艳】
创投机构应该回归真正的本源
【深创投陈楠】
大赛道才会产生大创新机会
【高瓴创投 李艳】
创新既需要技术驱动 也要有产业化路径
【红点中国 刘岚】
投资要有敬畏心 产品与技术是创业公司的法宝
【华映资本 王维玮】
创业者要把红利沉淀为公司优势
【碧桂园创投 牛若磊】
持续关注新赛道上原创性高的创新企业
【红杉中国 苏凯】
关注在技术和模式上的创新企业
……
【复星创富联席董事长:徐欣】
产业背景深厚的科技投资人
【活水资本创始合伙人:许乐家】
东南亚创投圈探索者
【汉理资本董事长:钱学锋】
资深天使投资人、A轮学堂创办人
【鼎兴量子创始人:金宇航】
成都新能源与新材料ToB领域资深投资人
【朗盛投资合伙人:李佳】
科研出身,服务过百家生物医疗企业的早期投资人
【基石资本合伙人:
杨胜君
】
产业背景深厚的硬科技投资人
【源码资本董事总经理:
王菂
】
智能制造、清洁能源的“发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