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书
加入“有书共读行动计划”,和1000万书友一起,每天早晚读书半小时,每周读完1本书,一年读完52本精选好书,成为期待的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文摘  ·  工程师利用GPT开发智能枪械视频疯传,Ope ... ·  3 天前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  ·  离谱!裁员裁出新高度了。。。 ·  5 天前  
荆门晚报  ·  关于流感的高频问题,疾控专家解答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书

教育最大的失败,是普通家庭富养孩子

有书  · 公众号  ·  · 2023-05-21 00:12

正文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有书”,加⭐星标⭐不迷路

文 | 安娜贝苏 · 主播 | 晏娇

来源 | 洞见( ID:DJ00123987)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心里五味杂陈。


一位清洁工大叔,走进手机店,面色羞赧地表示自己要买最新款的苹果手机。


店员见大叔衣着普通,不像是需要名牌手机的样子,就好心询问。


大叔说,手机是买给自己儿子的。


因为这件事,父子俩吵了很久,最终他妥协了。


当着店员的面,大叔无奈地掏钱。


他颤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来一些百元大钞,剩下的则全是零钱,甚至连硬币都掏出来了。



店员于心不忍,打电话跟大叔的孩子沟通,想让他换一台实惠一点的旧机型。


可孩子一口咬定,一定要最新款。


父亲平日为了孩子能省则省,孩子却丝毫不体谅父亲。


想想都觉得心寒。


视频评论区里,有人指责孩子是白眼狼,也有人说父亲活得太卑微。


但其中有一条评论,令我陷入深思:“其实这位父亲是何必呢,家里什么条件,就怎么养孩子呗。”


是啊,这位大叔风吹日晒的一个月只有三千元的工资,除去日常开销,也余不了几个钱。


而这动辄上万的手机,却是说买就买。


这让我想起上海科学院沙拉说的一段话: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生活中许多父母,明明不是富人,却勒紧腰带给孩子优渥的生活;


明明非常吃力,依旧要无底线满足孩子不切实际的要求。


到最后,拼尽全力的父母,却养出了一个自私懒惰的巨婴。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曾采访过一个刚摘帽的贫困县。


记者发现县里大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态度都是:


“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舒适优良的生活环境,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穿名牌衣服,用新潮电子产品,天天刷手机追明星……”


可到头来,父母的含辛茹苦,子女熟视无睹;父母拼命地给,孩子却永远都不知足。


我堂哥家就是这样。


堂哥两口子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女儿却上着一年学费十几万的贵族学校。


夫妻俩平时省吃俭用,衣服几年都舍不得换,却给孩子买千把元的球鞋。


可他们费心“富养”的女儿,却陷入攀比的怪圈,成天怪自己的父母没本事,不像同学的父母一样能让她住豪宅,出门有司机接送……


这个骄横跋扈的女儿,让小两口叫苦不迭。


教育家三川玲曾这样告诫父母: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家里的另外一个阶层。


一味压榨自己去给予,只会换来孩子变本加厉的索取。


福州一位25岁的待业青年,常年游手好闲,还要吃好的喝好的,没钱了就找家里要。


母亲对他有求必应。


后来他因赌博欠下外债,就逼着母亲卖房子。


母亲卖掉大房子换了间小的,缺钱的儿子没多久又追上门来,逼着她继续卖。


母亲不肯,他就对其拳打脚踢。



这位心碎的母亲,吃糠咽菜供养儿子,却把儿子养成了冷血的蛇。


再看山东潍坊这位老奶奶。


她的老伴儿去世后,她便和儿子相依为命。


二十多年来,儿子不工作,老奶奶就放任他待在家,花着她仅3000元的退休金。


她平日里连肉都舍不得买,儿子找她要钱买游戏装备她却说给就给。


这个被她“富养”的儿子,到了四十多岁一事无成,整天在家里不是打游戏就是睡觉。


可怜老奶奶到了70多岁的高龄,还要在街上四处奔走为儿子找工作。


还有那个“最红啃老族”李文宏。


他17岁就放弃高考在家“搞创作”,才华撑不起梦想的他,开启了长达30多年的啃老生活。


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谩骂,他父母却竭力为他辩护:

“我儿子花我们钱天经地义,轮得到你们来说?”


心理咨询师吴迪曾说:

“现在的不少年轻人都是这样的心态,他们家境并不优越,却懒惰而虚荣。”

而这一切的根源,在父母。


父母在该教会孩子感恩的年纪纵容了他们的索取,在孩子该独立的年纪选择了包办。


这样的教育方式,喂大了孩子的虚荣心,也抽掉了孩子的责任感。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曾说:

“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

你见哪一个人才不经历人生坎坷?

孩子需要有正常的磨砺,而不是只给他各种卓越的条件。”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让孩子泡在蜜罐里,而是尽早让他们认清生活的真相。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在生活中磨砺自己,他才能在身体力行中,懂得奋斗,敢于担当。


浙江男孩林舒杰,父母经营着一家来料加工店。


从林舒杰初中开始,父母每个周末都会让他到店里帮忙。


一方面是让他替家里分担压力,另一方面也是让他感受生活的不易。


因为常年看着父母的操劳,林舒杰比平常孩子更加懂事。


生活中,他是父母的得力帮手,总是抢着干那些脏活重活。


学习上,他给自己定下精确到分的作息时间,还会抽空帮妹妹辅导作业。


直到收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他还在父母的来料加工点,帮忙打螺丝。



面对采访时他只有简单的一句,“父母太辛苦了,我只想帮他们减轻下负担”。


朴实勤劳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自立感恩的孩子。


“北大灌饼父亲”彭勇,在儿子彭翔宇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每到假期就来帮自己守摊。



除此之外,扫地、 洗灶台、摆食材,父亲也让他样样都学着干。


父亲常对彭翔宇说:

“我们只是普通家庭,无法去跟那些富裕家庭比。

但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得到什么,得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去挣。”


父亲的教诲,彭翔宇铭记在心。


他不仅帮父母分担了许多家务活,学习上也异常刻苦。


最终靠着踏实勤勉,与极度的努力,叩开了北大的校门。


亦舒曾在《流金岁月》里写:

“有钱人家败家子,寒门苦读出人才。

其实都不一定的,还是要看家教,看经历。”

比起物质的富养,孩子的品质、人格更值得家长花心思去培养。


就像林舒杰与彭翔宇的父母,他们没有多少文化,却懂得“宠儿多不幸,娇儿难成才”这样朴素的道理。


他们从不掩饰自己出身普通家庭的现实,也不给孩子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生活。


而是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让孩子与他们肩并肩,努力创造更好的未来。


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才能更加独立与勤奋,成为自我命运的引领者和一个家庭的领跑者。



《商业周刊》出版的25个最佳观念专题报道,开篇就写着这样一句话:

“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给他们太多财产。”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习惯了不劳而获,那么他永远也学不会感恩,也没有拼搏的动力。


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是给孩子锦衣玉食,而是教他们自食其力。


教会孩子独立与奋斗,用精神富养出一个心怀感恩,独立奋进的孩子,才是一个家庭最深的福报。


点个在看,与父母们共勉。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洞见旗下专栏作家。来源:洞见(ID: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