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化合作热潮持续走高。中国在全球医药工业发展中的角色已从参与者转变为推动者,持续为全球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医药工业海外授权事件达370件,涉及金额超过1200亿美元。
在全球化合作中,我国的新药能力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2023年,我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超过50笔,海外授权项目数首次超过许可引进数,金额达到了419.6亿美元,其中上海药企占比达到了38%。
全球化合作为国内外创新医药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机遇。在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通过讨论创新药企发展路径与市场拓展的方式、分享经验、聚焦优势资源,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和产品授权交易及商业转化的痛点,推动创新药企的发展和市场拓展。
广州国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曦
杨曦:资本市场的动态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是显著的。当前,创业板的融资环境趋于收紧,港股IPO的额度同样面临限制,这些变化导致二级市场对医药领域的投资热情有所降低,形成了所谓的“双杀”局面。
然而,医药行业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资本市场环境收紧,但不少中小型创新企业仍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业务(BD)。
这些企业采取的策略之一是在国外间接的设立子公司进行BD活动,而非直接通过中国公司或红筹公司进行,以规避未来在美国业务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在探索海外业务拓展(BD)的过程中,我们与多家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旨在投资具备成功海外BD潜力的企业。然而,发现许多企业在制定和执行海外战略方面存在挑战。尽管这些企业正在努力建立和拓展国际合作关系,但他们往往缺乏明确的合作对象和具体的BD策略,普遍认为应该进行海外扩张,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从投资者的视角来看,我们在评估和支持这些企业的海外战略时遇到了不少难题。尽管如此,我们注意到大约20%的我们已经投资的项目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尤其是在非药物领域,包括医疗器械和服务行业。这些项目在海外市场的收入已经与国内市场收入持平,比例接近1:1。预计到2024年,这些项目的海外收入有望超过国内收入,这表明国际化已成为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尽管面临挑战,但仍有部分我们已经投资的企业在海外BD活动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特别是在非药物领域,如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等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正在加快,预示着未来海外市场的重要性将日益增加。
杭州医策科技创始人、CEO 王晓梅
作为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公司,特别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尤其是医药研发病理诊断,医策科技在国内发展和出海过程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体感和视角。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病理注册医生在两万人左右,其中专注于医药研发领域的病理医生可能只有两、三百名。在全球市场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病理医生资源的短缺。医策科技的病理AI技术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然而,出海过程中,科技公司难免面临地缘政治的挑战,尤其是在欧美市场会对使用中国公司的技术和产品持谨慎态度。
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尽管没有地缘政治的障碍,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和数据标准化、规范一致性的挑战,产品落地也存在困难。医策科技将通过有效的三级可信任机制--技术可信、临床应用可信及制度规范可信,来解决这些出海过程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总结来说,医策科技依托中国的人口和数据红利,在全球医药研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在积极应对出海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新加坡祥峰投资集团中国基金合伙人 刘天然
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我们对创新药被投企业的投后管理丝毫没有懈怠,这不仅关乎基金的投资回报,也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未来的全球化业务中持续保持竞争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创新药市场。
近期,我投资的两家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是葆元医药成功被纽交所上市公司Nuvation并购;其次是锐格医药,其下一代CDK抑制剂管线被罗氏旗下的基因泰克以8.5亿美元的首付款收购,创下了中国创新药史上最大首付款纪录。这些成功不仅为投资者带来了可观回报,也为医药行业的创新性发展树立了典范。
2024年被视为中国资产大规模爆发的元年。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肯定,中国资产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这一点从国际合作的首付款金额显著提升中可见一斑:2021年之前,首付款达到5000万美元的交易都屈指可数,而今年首付款金额已达8.5亿美金,甚至出现了数十亿美元的并购案例,表明“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价值已能与欧美产品公司媲美。
创新药领域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在市场波动中积极求变,在国际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的结果。与此同时,创新药企在国内的发展依然可期。在A股IPO窗口期再度开启之时,本土创新药企将以更强姿态面对国内外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这将是中国创新药发展史上下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