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农参
看农参,读懂农业品牌。16万农业主管干部的决策参考,100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产融平台,3000万中国农业品牌经营者的精神家园。每日分享实践案例、商业洞察、行业研究等。并聘请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担任总编辑,提供理论支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禽报网  ·  鸡报•2-8\\毛鸡乱,3.0-3.4都有; ... ·  7 小时前  
运维  ·  再见,CDN 巨头:Akamai 宣布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农参

头雁故事 | 马迪:麦田守望者放飞“致富鸽”

农参  · 公众号  ·  · 2024-12-19 10:30

正文



导读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是由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 联合启动实施。

“头雁故事”是由 上海交通大学 农参 共同发起的头雁“护航计划”中的内容板块,旨在通过梳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学员的创业经历,分享在上海交大的学习心得,用 真实的故事 树立新农人的优秀榜样,为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区域品牌的协同发展提供案例。

今天,我们分享 上海交大“头雁”学员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 百善马迪谷物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马迪 的新农人 故事。

“说起农业,我以前觉得没什么技术含量,也不挣钱。”
早些年,马迪跟着父亲在山西从事煤矿承包生意,那时的他对农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
“看到村子里没啥变化,村民辛辛苦苦养的鸽子卖不上价格,我就坐不住了。”如今,马迪不仅自己种地,农场每年生产小麦超过500吨,总产值过千万,还计划带领全村300多户村民在鸽子产业上探索新的发展。

农业的事,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马迪作为90后新农人、优秀的“头雁”学员,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要时刻想着粮食安全”
马迪事业上的转折,起源于父亲的“退休”。厌倦了漂泊的父子从山西回到安徽老家,总是放不下家里的土地。
1994年出生的马迪,小的时候帮奶奶在田间拾过小麦,除此之外他很少下地劳作。当地的制种育种产业发达,小麦和玉米、大豆是主要的农作物,也是马迪农场的基础产业。
“外人看来,粮食价格还可以,土地租金又薄,但实际上没有想的那么简单。”由于当地的土地资源比较紧张,土地价格连年上涨,此外,看似丰厚的利润也在自然环境和市场价格的波动下是个未知数。

“我刚刚做大的那年,怎么浇水成了最头疼的事,后来安装了电机和自走式的喷灌机,才稍微轻松一点。”作为新农人,马迪很乐于尝试新型的机械化装备,这也让他的农场得以快速发展。
不过,谁也逃不过老天爷的心情。“最痛苦的一次,是大雨把刚刚出芽的玉米都淹死了,100多亩地最后只收了一车,最后才只卖了几千块钱,太痛苦了,我是整夜整夜的睡不着。”
刚进入农业的马迪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不过,他不仅没有轻易后退,反而燃起了一股斗志。
“种地这件事,往大了说,就是粮食安全问题,不能有随意性,不能瞎琢磨。”他咬紧牙关,重新整治了自己的农场,并且与育种企业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种植环境,加强农作物的抗性和品质。

有当地的育种企业按照高于市场价格进行回收,也给村民收入提供了一个基本保障,这也是马迪坚定信心做大做强粮食种植的初心。


秸秆变饲料,价格翻三倍
“产业规模最多的时候包了1000多亩地,最贵的时候,去年小麦收购价一块五,今年是一块三毛钱,玉米最贵的时候一块四毛六元,今年才一块钱,这还是很吓人的。”
仅靠粮食收购,市场波动的影响还是难以承受。马迪便积极投身于镇上的秸秆加工项目,把小麦跟玉米秸秆做成畜牧饲料,有效抵抗市场价格变化产生的风险。

“‘秸秆变肉’是国家和省里的重要政策,另外我们镇上的秸秆系统也挺成熟的。”马迪指出了两点选择秸秆饲料产业的原因。
做农业,跟上政策的步调是关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当中明确要求“发展青贮饲料,有序推进秸秆养畜,实现“秸秆变肉”。”202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的意见》,并在北京成立安徽省“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专家委员会。
“其实在政策没出来之前,我们镇上就在做秸秆饲料了,牛羊吃这个成本也比较低,前景很好。”马迪认为应该选择当地成熟、有基础的产业,这样也便于大胆投产,“刚开始投入了80多万的设备,现在两年了,已经有利润了。”

马迪收购的秸秆价格为100元/吨,经过加工成为饲料后能卖360元/吨,每年能够产生数十万元的利润,成功带动了第一产业的转型升级,也让马迪在农业当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养鸽要变强,把产业抓在自己手里
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养殖,又是一个转弯。
“说实话,这也是我去上海交大参加培训后才有的思路,以前我们村子里也养过猪、养过鸡。后来开始主要养鸽子,总规模在20多万对,我们村里的养殖户也很多。”

近十年来,濉溪县的肉鸽产业遍地开花。由于人们开始注重养生,鸽子的行情持续上涨,当地不仅有丰富的饲料资源,还对肉鸽进行品种改良。

“一般的鸽子是一年三胎,我们的鸽子能够培育成一年10胎,同时喂的都是玉米、小麦、黄豆这些,我们的鸽子和鸽子蛋都是绿色食品。 ”濉溪县的肉鸽品种好、品质优,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经过上海交大的“头雁”项目培训,马迪意识到家乡的在地产业是致富的基础,要重视起来。他还发现,尽管鸽子产业越做越大,但是几年间村里的养殖户并没有得到更好的收益,生活条件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让马迪心急如焚。

养殖的风险并不比种植低。马迪计算了资金的周转:“如果说养殖1500对鸽子,那一个月的成本就有30万,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一旦周转不好就会出问题。”

“虽然说是2000多万的产值,但是我们只搞养殖,连白条鸽都没有,别说是鸽子的加工成品了。 ”马迪在培训当中认识到了农产品走向食品的重要性,只有加工才能增加鸽子的价值,于是他便开始了长期的调查,对市面上各种鸽子产品都做了深入的研究。

“比如广州酒家的烤乳鸽、鸽子汤,都还是很不错的,还有很多网红产品,都是我们学习的标杆。”马迪评价一只鸽子做的好不好,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口味好,其次是吃起来方便,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原生态,是绿色健康的食品。

关于产品的类型,他瞄准了当下最流行的养生鸽汤、脆皮乳鸽、卤鸽子三种。

“鸽子有营养是人们公认的,已经不需要市场教育,但是很多人不会自己购买和烹制鸽子,所以自加热和即食食品是市场需求的热点。”马迪还谈到,预制食品最难的就是调制出正宗的味道,而这既需要使用科技需要加强对传统美食文化的提炼。

“要把产业抓在自己手里!”面对这些挑战,马迪继续迎难而上,他期待未来能够获得政府相应的资金支持,建设更加完善的智慧化肉鸽养殖基地,引进预制菜加工技术,打造一个从肉鸽养殖到屠宰、食品加工三产融合的发展基地。

“‘老乡鸡’能把一碗鸡汤做出名堂,我们也能把一只鸽子打造成品牌。”马迪想方设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推动鸽肉产业的发展,依托区域产业打造品牌。他深知,要打造出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还需要科学的养殖技术、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及精准的市场定位。

马迪的农场在2022年获得市龙头企业,2023年获得省级家庭农场,作为“头雁”,事业的成绩和社会的认可让马迪的信心越燃越旺,在新的一年里,他规划了许多项目,心中强农富民的梦想在麦田里随风飘扬。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



往期回顾

【原创首发】

铁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更是“民生工程”
铁丁:“农产品”变“商品”是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

铁丁: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将成为县域发展主引擎

铁丁:“农业产业文旅”是“文旅产业”和“农业生产”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