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微循环栓塞的栓子来源包括:1. 导丝、球囊和其他器械通过病变部位时所引起的脱落血栓;2. 支架钢梁对残留血栓和斑块挤压、切割作用产生的碎屑;3. 微循环及其上游血管内形成的血栓,包括:纤维蛋白和红细胞为主的红色血栓和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色血栓。上游血栓随前向血流的开通栓塞微循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X线下肉眼观察没有发现附壁血栓,但仍可通过腔内影像学检查发现。遗憾的是,目前手动抽吸术仅能抽出少部分血栓,而大部分血栓随血流栓塞至远端。即便使用远端保护装置也难以完全避免微循环栓塞,一方面是因为微栓子无法阻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在使用保护装置前栓塞可能已经发生。
PCI有关的微循环和心肌的二次伤害决定着患者预后。OAT试验是 一项设计严密的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是制定目前指南的关键基石之一。OAT试验研究认为,对闭塞的梗死相关血管(IRA)早期(3~28天)施行PCI再灌注治疗并不有益。与之相反,开通晚期(>3月)闭塞血管(CTO)却获益良多,包括减少死亡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减少心绞痛和改善心功能等。梗死后一月内正是心脏发生重构的关键时期,此时开通IRA理应更可获益,而令人费解的是,总体研究结果表明似乎早期开通不如晚期开通有利。刘志忠博士认为,造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早期开通造成了微循环和心肌组织的二次伤害。早期的血栓特征是松、软、脆,易于脱落栓塞远端,而晚期血栓机化后附壁牢固。因此,刘志忠博士推测如若能够减少或避免二次伤害,早期开通闭塞血管必定可以获益。
PPCI采取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的不利影响除了人为增加微循环和心肌的二次损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以下几点。
STEMI的“罪犯”病变通常是已经破裂的不稳定病变,具有内膜破裂、脂质核心大、炎症活动度高等特点。在经受球囊或支架扩张时,由于内膜破溃,“罪犯”病变比内膜完整的斑块更易发生斑块内成分挤出效应,而发生胆固醇栓塞。此外,反复挤压斑块导致炎症介质释放,直接引起下游血管痉挛和炎症性损伤。值得警惕的是,有些学者PPCI中采取反复球囊扩张堵塞“罪犯”血管进行所谓“后保护”,这种做法存在争议。
此外,研究已证实支架钢梁下的血栓和远期病变组织学重建有关,可致远期支架贴壁不良。血栓中活化的凝血酶还和近晚期的血栓事件、平滑肌增生有关。这提示在置入支架前局部血栓负荷越少对预后越有利。就心肌梗死的“罪犯”病变而言,近3/4病例中发病前的斑块并不导致血管导血功能受限。多年前就有学者注意到,相当一部分患者局部血栓清除后,残余狭窄并不严重,甚至可以不必置入支架。斑块溃破可能是一种非常普遍现象,只是很少人会出现ACS临床表现。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的病理学家研究车祸致死者的冠状动脉发现,99%死者冠脉内膜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疤痕,而疤痕只能解释为斑块破溃后愈合形成。据此推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溃在正常人群可能是一个高频事件,只不过大多数情况是隐匿的,不发生临床事件而且可以自行愈合。现在仍然不清楚斑块破溃后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临床事件,关键是很难获得前瞻性的研究数据。我们推测,出现临床事件大体与两个方面有关:1. 局部因素,如合并B型以上的夹层;残余狭窄重(大于50%);影响到血流(小于TIMI3级血流);腔内影像学检查提示斑块复杂性高,如巨大溃疡;上游还存在影响血流的病变等。2. 全身因素,糖尿病,心力衰竭,肾脏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异常,全身的炎症状态等。
现有证据表明,破溃的斑块大多数可以自然愈合,尤其是在接受现今广为推崇的强化抗凝、强化调脂方案,斑块愈合而不发生临床事件的几率应该大为增加。然而,对于斑块愈合的自然病程目前知之甚少,也没有促进愈合的药物可推荐。
溶栓治疗是实现再灌注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早期溶栓治疗再通率可与PPCI媲美,但是出血并发症不容小觑,尤其是老年人(大于75岁)。老年人占比STEMI患者的1/3,通常不建议选择溶栓治疗。溶栓药物的出血并发症和短期大剂量使用有关,尤其是非选择性纤容酶原激活剂。现有研究一致性认为,症状发生3 h后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比例显著低于PPCI,溶栓药物对老化血栓效果差,故有指南推荐发病3 h后倾向PPCI治疗。
现今指南推荐STEMI再灌注治疗所采用的尿激酶剂量为150万~200万U,30分钟内自外周注入,血管再通成功率约50%。尿激酶的血浆半衰期不足20分钟,发挥效应的纤容酶活性也仅维持数 h,故一次滴注发挥溶栓效应时间较短。完全堵塞性血栓时,尿激酶可作用面积太小,因而难以获得理想的开通率。高剂量尿激酶显著增加出血并发症,皮肤黏膜等浅表性出血较常见,颅内出血发生率可高达5%。此外,大剂量尿激酶导致血小板激活和增加凝血酶的活化程度,而小剂量尿激酶则无此作用。
众所周知,STEMI的PPCI疗效主要体现在恢复受累心肌的有效灌注血流,而不仅仅是“罪犯”血管开通;就刘志忠博士理解而言,急性期处理对象应该是血栓,后期处理对象则是斑块,包括促进斑块愈合、稳定和防止血管再闭塞。现今PPCI开通“罪犯”血管成功率高,却对微循环的灌注成功与否没有足够重视。溶栓药物恰恰在处理血栓、改善微循环灌注中有不可替代作用。
PPCI的益处是迅速恢复外膜“罪犯”血管血流,增加药物与血栓接触面积,而溶栓治疗的益处是可以直接溶解血栓,减少病变处血栓负荷和减少微循环栓塞,二者各有所长。基于此,刘志忠博士提出一个改良的再灌注策略,即将二者结合使用。这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易化PCI。易化PCI主张PCI前外周给予适当剂量的GPI和(或)溶栓药物。新策略的关键是:利用器械获得3级血流后于冠脉内持续、联合给药。通过冠状动脉内置管给药,提高药物作用的部位选择性和作用强度。使用调整剂量的GPI和溶栓药物在保证治疗效果情况下有助于减少出血副作用。刘志忠博士通过介绍下面的病例来阐明这一改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