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留下不同的历史印迹。产自于民国二十三年的孙中山双帆币,成为当时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主要币种之一。让人值得惊奇的是,该币种经历了长达百年之久的磨损,依然被民间藏家们所珍藏。该钱体表面呈现出淡淡的银色光泽,通过光线的对照及折射,仍渗透出该币银质斑驳苍古的“包浆”,是自然形成的“时间的轨迹”之再现。
1933年3月,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颁布了《废两改元令》和《银本位铸造条例》,决定结束各省分铸银元的局面,将银币的铸造权收归于设在上海的中央造币厂,并决定先从上海实施废两改元,规定从当年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的收付,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交易。同年,一种新式的银币——孙中山双帆纪念币开始在上海中央造币厂铸造。孙中山双帆纪念币币设计新颖,铸工精湛,银元约直径39毫米,重量约为26克,成色88%,含纯银高达约24克。
目前,这些双帆币的币值往往只有壹圆和中圆两种。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国内推行“法币”政策,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三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白银全部收归国家所有,限期进行法币兑换,不允许民间流通银圆币种,所以在民国二十三年时,以孙中山头像为图案的银币也并未流通于当时的市场之中。因其存世量极为稀少,故在今天的货币市场中依然备受藏家们的亲睐。
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清朝,其领导人孙中山先生更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其腐朽的朝代注入了新的希望。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领导人,所以在当时发行的银元也备受收藏界的热捧。孙中山像银币都是以孙中山先生头像为银币正面,突出孙中山先生光辉形象,以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自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期间,以孙中山先生的肖像为币面的机制币银币数量庞大(如孙小头、船洋),种类繁多,稀品、样品、孤品琳琅满目(如:五星币、三帆币、地球币、陵墓币、无纪年币等等),故孙像银币在机制币中的地位与袁像银币平分秋色、不相上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民国元年,南京铸币厂首铸孙中山肖像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仅属试铸。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成功,南北统一,袁像币告终。改由天津、南京、浙江、四川、等造币厂沿用民国元年南京厂之旧模,铸孙中山头像银币,作为国币,俗称“小头”。
民国十八年(1929年)实行“废两改元”,为制造新银元作准备,请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等五国分别试制孙中山像银元,银元正面都有“中华民国十八年”字样,背面为三桅帆船和“壹元”二字,每种版式的人像及水波纹等细微处各有区别,但均未正式发行。同年十一月,制定了《中国逐渐采行金本位币制法草案》。并曾于1932年试制此金本位样币,正面为孙中山侧面像和“民国二十一年”字样,背面为太阳、双桅帆船和三只水鸟图案,并有“金本位币一元”字样。银辅币有半元、二毫、一毫三种,图案与一元币相同,只是相应调整面值和重量。但这套金本位币也只是停留在试样阶段,并未正式发行。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下半年,废两改元的条件基本成熟,政府组成废两改元委员会。并由中央造币厂制造了民国二十一年孙中山像银元,只有一元一种币值。制模改自金本位币,背面文字仅保留了面值“一元”两字,把原先帆船下方的三只鸟移至帆船上方,俗称“三鸟币”。曾有少量流入社会,因图案不妥,不久即收回。
编辑:费总监 商务合作:
18824279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