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
点击上方
"
网剧帮
"
↑
与互联网影视人在一起
【每一条微信直击网络影视产业】
2018年春节,组团看电影成为全民娱乐新体验;第一季度,国内电影票房首度超越美国;而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也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引进中国;与此同时,是枝裕和、韦斯·安德森这类知识分子或艺术家型电影人的作品首次在国内上映……
的确,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中国电影市场热钱涌动,导而优则演,演而优则导的现象比比皆是,周末票房破亿早已司空见惯,但是与之相伴,如《第三度嫌疑人》之类影片依旧市场遇冷,有些是因为观众喜好所致,有些则是排片过低使然,而这正是市场发展不成熟的标志,而且虽然2017被称为作者电影集体突围的一年,但青年电影人的创作之路依旧步履维艰,那么面对机遇,我们该如何理性前行,邂逅挑战,我们又该怎样携手并进?
针对这一问题,也许没有人比我们今天的采访对象更有资历对此做出回答。
因为他不仅是知名电影院校的教授,同时也是制片厂厂长,还兼任电影研究机构院长,对电影教育,电影人以及中国电影的未来拥有深刻洞察与独特见解。
中国要推出《湮灭》和《犬之岛》之类电影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俞老师坦言,能在国内影院欣赏《湮灭》这部影片,让他深感意外,他原本以为,这会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里才会享有的惊喜,“中国电影发展实在太快了,和中国经济一样,不再是CDP(票房)的狂飙突进,而是由中国制造(电影大国)向中国创造(电影强国)的华丽转身。”
但是,关于中国观众能否接受《湮灭》的质疑,俞老师认为这纯属杞人忧天。“知乎、豆瓣上高手云集,如今网络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国内影迷的欣赏水准实际被严重低估,当然他们是否一定会去影院观摩以及能否实现电影制作方预计的票房收益还需另当别论。”
“但是文化产品毕竟是特殊商品,它讲究在时间长河中润物细无声。《湮灭》本身就是根据“星云奖”获奖同名作品改编而成,原著在国外拥趸众多。但是由于思维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国内并没有形成孕育科幻文学的沃土,后来即使有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斩获雨果奖,这一领域在中国也尚属小众,但是《三体》被改编成电影,虽然上映之日至今遥遥无期,但这些星星之火确实为日后科幻电影的繁荣带来了一线曙光。”
“为此,我所在的高校,在今年文学系的课程安排中,将‘科幻文学与相关作品改编’作为全年重点课程讲授,并积极与国内科幻界大咖接洽,不是来开讲座,而是邀请他们来校开课,同时在今年3月设立校内‘微光奖’,旨在发现优秀科幻作品并为将其拍成电影提供切实指导和机构引荐。”
“至于‘造梦大师’韦斯·安德森,这种天才实在百年难遇。对称美学、艳丽色彩、明亮光线、平移镜头,使韦斯的电影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犬之岛》就是其多年积累的集大成之作。”
“但正如韦斯也深受宫崎骏、黑泽明影响一样,艺术都是从模仿开始,我们学校自北京电影节成立以来,就力邀前来参展的各国电影巨匠来校交流,并在实验作品拍摄中,特别设立‘向大师致敬’这一版块,旨在培养更多深具艺术品位,又能让其绽放异彩的‘韦斯式电影人’。”
由俞老师领衔的电影制片厂曾和第五代中的领军人物张艺谋、陈凯歌有过或深或浅的合作,谈及为何曾经的影坛巨擘,如今电影技艺却不复从前,俞老师对此诚恳回答:我曾和被称为“中国第一编剧”的芦苇有过深入交谈,他和张导合作过《活着》,为陈导把关过《霸王别姬》,他在《电影编剧的秘密》一书中也写过,张导自《英雄》后就有些“暧昧不清”,《三枪拍案惊奇》已无需赘言,以《金陵十三钗》为例,用“性工作者的死”换“女学生的生”,后者还反问教父,日本人会怎样处置这些女性,这种情节设定在以命换命之时显得太过唐突。还有国将不国之际,“金陵十四钗”还尽显“风月女子”的千娇百媚,只会让人产生商女不知亡国恨之感。
这会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该有的场景吗?
“而对于陈导,“霸王”已“别姬”多年,往事就不要再提。抛开内容不论,同为大片,64岁陈凯歌所拍的《妖猫传》相比70岁斯皮尔伯格推出的《头号玩家》,在对电影的纯真以及技艺娴熟上,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芦苇也说过,那个意气风发的陈凯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制片人中心制or导演中心制都是手段,拍好电影才是目的
对于中美电影教育的不同,俞老师也在相关论坛上明确表示:美国的电影教育是以培养工匠型人才为目标,以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为例,它将好莱坞完善的制作架构融入课程设置,力求使毕业生能在导演、摄影、表演间穿梭自如,于录音、灯光、剪辑中随意切换,还兼具编剧、制片才华;而包括我们学校在内的电影院校或科系则更侧重“术业有专攻”,因此,当本校的国际生和国内生合作拍片时,构思经常不谋而合,但在具体操作流程上却往往争论不休。
但是,俞老师在与韩国以及日本的电影人或机构沟通时,他发现前者对好莱坞工业系统并不推崇,韩日两国的电影剧组与国内相仿,功成名就的导演位高权重,制片人更多扮演保驾护航的角色,其目的是让导演专注创作,并保证其他工作有序开展,但日本电影也佳作频出,韩国也成为继美国之后本土电影占比最高的国家之一。
“所以,再纠结于制片人中心制还是导演中心制,哪套路径更适合中国电影,已无太多意义,好莱坞的制片艺术,国内一定要学习,但制片人中心制也并非十全十美,如何兼容并包、为己所用才是未来中国电影的努力方向。”
一度,资本使台湾电影失去本色,侯孝贤、李安之类电影人正在努力让其恢复元气;之后香港电影也在金钱游戏中迷失自我,刘德华、古天乐这类天王巨星也在不遗余力复兴港片;如今大陆电影也走到了十字路口,如何不沦为好莱坞烂片集散地,如何在东西碰撞中尽快建立自己的大片模式,同时加大对艺联的扶持,让电影真正成为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这无疑是中国电影教育和电影人的光荣使命和分内职责。
·END·
【网剧帮 服务于互联网影视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