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造就
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海西晨报  ·  DeepSeek官方声明 ·  昨天  
海西晨报  ·  DeepSeek官方声明 ·  昨天  
伯虎财经  ·  DeepSeek,做AI竞争的破局者 ·  昨天  
李楠或kkk  ·  其实,既然说 ai ... ·  2 天前  
昌吉日报  ·  原来昌吉人都在这里“过年”…… ·  2 天前  
信息平权  ·  总量资本开支反而上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造就

古典:如此努力的你,为什么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 | 造就

造就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9-25 21:09

正文


造就第204位讲者:古典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巧》作者

顶尖个人事业发展顾问

大家好,我是古典。每次演讲都有人问我:“古典,你的真名叫什么?”不好意思,我的真名就叫古典。我是两个女孩儿她爹,我大女儿叫古灵精,二女儿叫古圣心,这个圣心倒过来就是怪,所以我们全家就是:古典、古灵精怪。


前段时间,我那小名叫“弯弯”的大女儿问了我一个问题:“爸爸,我听阿姨说,在家里你赚的钱竟然比她还要多,为什么呀?”这我可以理解,因为在她心中,我就是全家最没用的人——不按时上床洗脚,不按时睡觉,不按时吃饭,还总玩电脑。

但是,这个阿姨却很厉害。她可以边吃饭边换尿片,还可以做所有的事情,所以弯弯想不明白,为什么那样一个努力又有能力的人,却比不上我这个混吃混喝的爸爸呢?

你的收入和付出成正比吗?

我觉得这是个好问题。


我是一个生涯规划师,我的任务就是研究怎么样让一个人的付出和努力成更大倍数的增长,怎么样让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走得更好。所以,我觉得我女儿问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我也想问问你, 你觉得你的收入和付出成正比吗?

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的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这不仅是我,也是很多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常年研究的一个话题。



比如说前段时间我们的首富王健林就发了一条微博,列举出自己一天的清单:早上4:00起床,4:30开始健身,然后飞了很多国家,晚上7:10回到办公室。

什么意思呢?那意思就是说,你们别觉得我首富就不努力,我也是很努力的,我四点钟起来,干到晚上七点半,对吧?很多人就误解了,觉得“天啊,富人比我们还要努力,我是不是要死掉了?”

你错了!这其中的关键点根本就不在努不努力。 因为我也采访过一个快递小哥,他的工作也很感人,每天奔波于50个楼盘,来回取送一两千个邮件,还有高难度沟通,他也得干到晚上八点。

他的努力程度一点都不比王健林低,可为什么他的收益却比王健林低很多倍?为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努力和收益的关系不呈正比?



今天我们想聊聊这个话题。当你真的去研究那些高净值人群的成功路径时,你会发现,很少有人的成功路径是线性的,他们都不一样。

一个人只要持续地努力,他就会有线性的增长,对不对?我们有一句话叫“从量变带来质变”,但是你会发现,其实量变不一定带来质变。 很多年以后,有人会成为优秀员工,有人只会成为老员工,那么这其中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很多成功人士会有一到两个甚至三个我称为“非连续性的”突然增长,术语叫做“跃迁”。在物理里边,跃迁就是指一个电子突然被激发,蹦上一个高能级,人也会这样。你有没有见过你身边这种被我们称为“暴发户”的人?

每隔一段时间,突然他就不知道摸到什么机会,上了一个平台,层次、观点、眼界、格局、乃至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变得不一样,这就是真正的跃迁。于是我就开始研究,这些人到底做对了什么,可以让自己跃迁?

二八原则驱动“跃迁”


正好,我自己就赶上听见这么一群人的跃迁。这段时间不是很流行知识付费吗?你关注一下就会发现,整个知识付费平台就是新东方的老员工。

为什么新东方的人会在这个领域爆发得这么快?

2007年,我还在新东方的时候,受俞敏洪老师之托,研究教师的能力发展模型。当研究了一千两百多名老师后,我们发现,所有的培训界老师都可以被分拆成五大类,具备以下五种核心能力。

第一,有专业知识

第二,有课程设置能力

第三,有呈现能力

第四,有个人魅力

第五,有积极的心态

我们制定了一份五项课程去培训这些新晋的老师,希望他们可以迅速成为名师。但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三个月以后,有一群人变得特别的牛,而有一群人就很一般。当时能进新东方的老师一定都很努力,每天工作12小时,天天讲课的。

为什么有些人会比另一些人更厉害呢?我们发现,这并不在于他们的努力程度,而在于他们的学习路径。


你注意到老师的五项能力吗?有人会花100%的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学专业知识,学了三个月,觉得还很一般,还想继续再学一年。

而另外一些老师,他意识到一个领域里,20%的知识就可以囊括80%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 二八原则 。所以他会花一点时间迅速地学这个专业知识领域里最精华的20%,然后再去学课程设置的20%,演讲的20%,魅力的20%,心态的20%。

所以,三个月下来,同样是花了 100% 的时间,这些老师却获得了 五个80% ,即 400% 的力道,有意思吧?仅仅是因为学习路径的不同,在这些老师之间,三个月内就拉开了四倍的差距。

可能有人会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基础打得好,后发制人不可以吗?不可以,因为接下来很快就会有第二轮跃迁的发生。

找到头部:第二轮的跃迁

在新东方系统里,如果你一定要选一个老师来排课,你会选谁?大部分人都会选400分的吧。

好,400分的老师训练得比较多,于是课就讲得更好一点;课讲得更好,就能带更多的学生;学生多了,优秀的学生就更多,于是名气就更大;名气更大就排课更多,排课更多钱也更多,便又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投资自己。

请注意,400分的老师就莫名其妙地形成了一个正循环,等到一个暑假下来,可能400分的老师就变成4000分的老师,远远地把100分的老师拉下了。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法则,不知道听过没有,叫“ 幂律法则 ”。


经济学家很早就发现了幂律法则,他们在研究国家财富时发现,20%的国家占据了80%的财富,这个幂律法则也被称为“长尾法则”、“二八法则”。


它的核心是:整个社会遵循幂律法则,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而且不仅仅是财富这么分配,其他事物也这么分配,比如微博的粉丝数、英语的词频、你媳妇儿上网看到的导购品牌等,也是这么分配的。



比如说看这张图,美国的GDP几乎是最低那个国家的46万倍。在一个自然系统的平均分布中,经过一系列系统的放大,就可以让这个差距变得无比的大,这就是幂律法则的恐怖之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心智相同、付出努力相同的人,却有如此巨大的财富差距呢?

其实就是第二种跃迁的方式——系统能力。你们有没有看过星际航行?一个飞船刚刚飞出宇宙时靠的是什么力量?靠的是自己的燃料。但当它飞到一定程度后,它就不再靠燃料,而是靠星际间的引力来推进。

那个星际间的引力就是一个组织、一个系统,以及带一个人跃迁的力量。这种借势的力量远远比个人努力大很多倍。


比如说今天你看看世界最高峰是什么峰?珠穆朗玛。第二呢?乔戈里峰。这个倒霉的山只比珠峰矮了266米,就没有人认识它了。

在一个系统里,第一名几乎可以拢扩这个系统40%的流量,第二名是30%左右,第三名只有10%,前三名共分了这个系统里70%的注意力和流量。


就像我们现在手机里的新闻客户端APP,有70%的流量都集中于排名前三的新闻端。在任何一个系统里,只要你能够找到头部,就能够带你上升。

美国总统特朗普还在做房地产大亨时说过:“地产的秘诀在于地段、地段还是地段。”

同样的道理,公司、系统、组织全都有自己的头部,我们就是要站到系统的头部去,让整个系统带着你往上走,这是我们的第二次的跃迁。


世界就是不公平的,聪明人要懂得利用局势来跃迁。等你成为了某一个领域的头部,你会发现,你又遇到同样的问题了:

你到底是像以前那样在一个点上做深做透,守死头部呢?还是选择在这个山峰去连接其他领域的头部,把它做得更大呢?

连接头部:第三轮的跃迁

你要做的事情是连接更多的头部。第三步的跃迁就取决于能否跟各领域里的高手连接。请注意,当高手们、头部们开始连接,他们就会变成我们所谓的终极圈层,当高手开始互联,别人就彻底的进不去了。



我们来举个例子,吴京老师前段时间很火,我们分析一下他。他刚出道时被人称为叫李连杰接班人,我跟你说,以后你做任何行业,别人跟你说什么接班人,最好的回答是什么?“呸”,对吧? 因为做接班人就不是头部,是巨大的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