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香帅的金融江湖
江湖夜雨十年灯,聊聊金融,侃侃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Wind万得  ·  突发!港交所宣布交易收费新标准 ·  昨天  
中金点睛  ·  中金:如何看待2024年央行缩表? ·  昨天  
国际金融报  ·  获批了!国盛金控吸收合并国盛证券 ·  昨天  
国际金融报  ·  70城房价数据出炉!最新解读→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香帅的金融江湖

北大光华.益行者课程 | 从公益事业到公益产业

香帅的金融江湖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10-26 18:10

正文

公益可持续发展,

必须从事业上升到产业

?or!

你好,我叫王佳雯,曾经是个90后的新闻系小文青,现在也追逐跨界转型的时髦,所以跟着香帅学点儿金融学的知识。其实我还有一个身份,嗯emm...就是那个经常犯点儿错的后台小编,大家的火眼金睛经常给我耳提面命的教育,嘻。今天从后台浮上来,是想和您讲一段我和公益之间的故事。


提起公益,我接触最深的一次是大二暑假(2012年7月-8月)到镇里去做志愿者,为期一个月,分别在两所学校支教,一所是中学,一所是小学。首先去的是中学,它的条件稍微好一些,至少一个年纪有一层楼,有篮球场,有饭堂,有宿舍,算是一个相对正规的学校了,和我将要去的那所小学相比,这已经好太多了。我们志愿团队人多,学校的班级少,所以每个班级配了四名老师,两名中教,两名外教,我所带的是初一升初二的班级。因为这是学校的暑期活动,所以不强制班级所有学生都参加,像我们班只有20多个人,不到整个班级的一半, 我们在做家访的时候了解到,因为这些小孩的父母大多不在本地,担心孩子乱跑,所以送小孩来学校参加活动。

这些中学的孩子非常可爱,他们正值15、16岁的青春年华,每一个人都独具特色,有小戏精、有游戏迷、有大哥、有班长、有蠢萌的小弟、有即时通、有大嘴巴、有小仙女、有大姐大,有灰姑娘...... 他们有很多少年维特的烦恼,像青春期的我们一样,说不清有多少纷繁复杂的情思和无处发泄的多巴胺 ,但他们的可爱之处在于惹外教生气之后,还会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Sorry,真诚的道歉,我像是又过了一次初中生活。当年的他们还是含苞待放的小花,那样的鲜活、生动。我们在家访的过程中听到了很多小孩心里的声音,有个小姑娘受不了父亲的责罚和冷漠,想早日离开家去外面闯荡,另一个小姑娘因为不够漂亮又很爱美结果受到全班男同学的群嘲,所以她很没有安全感,还有一个班级力气最大的男孩利用自己的权威带领一批同学出去做好事也可能出去做些不太好的事,我和另一位中教都觉得 他们最需要的不止是知识,更是观念,是长期的陪伴和引导,还有父母足够的爱 ,因为他们的三观还在形成中,如果长期受身边不利环境的影响和歪曲,不免会产生很多失偏颇的想法,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艰难。离开这里之后,我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象每个人长大后的模样。5年过去了,现在谁考上了大学?谁又早早辍了学?谁去了更大的城市?谁还留在家乡?她和父亲的关系缓和了没有?他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有没有长高?他有没有变帅?后来渐渐得我和他们失去了联系,原因很简单,短暂的相处使我的心灵受着震撼,因为觉得怀着愧意便不敢多想多言,而他们也以为我已经忘了这件往事或者即使记得也未必能起到什么作用,帮上什么忙吧。

在那所中学我更像一个被教育者,后来再去这所支教的小学才真正对支教这件事有了理性认识。 我们乘车盘山而行,穿过各种牛棚、鸡棚,沿着一道山路开进去,两边都是破旧的房屋,车子在土地上颠簸很久之后爬上一条小小的坡路,开出几米之后,我看到了学校残破的大门,车子开进大门后我竟然看到一个个小不点儿的孩子在夹道欢迎, 首先吃了一惊 。这所学校的确很简陋,教室和寝室在一栋楼里,教室里十几个学生,一人一张桌子,桌面被条纹刻画得劣迹斑斑;寝室一个房间放着十几只上下铺,木板上直接铺着凉席,再没有多余的床上用品;食堂就在院子的一角,煮饭的锅就摆在院子里,锅口得有一两米大,在院子里撑起棚,摆上桌子和长条板凳,这就是食堂(有可能是夏天的缘故);厕所在黑黢黢得长着草的墙角边,准确的讲应该是茅厕,我们的外教可能没有见过这种厕所,每次都要拎两大桶水去冲干净。我以为这里的小孩一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见识过前沿的事物,可事实上,我只猜对了前一半。当我们从大巴车上下来之后,见到了另一批志愿者,他们三天前刚到这里,并且告诉我们,“你们已经是这个月来这里的第三波志愿者了。” 我又吃了一惊 ,因为这和我们在中学的经历完全不同,在这所学校里的志愿者难道是按批量算的嘛?这种感觉就像举着导游团旗帜的景点观光游。等我们把行李放到寝室,小朋友们立刻围了上来,“姐姐,你有没有带手机?手机上有没有XX游戏?可以借我玩一下吗?” 我又是一惊 ,她们竟然连XX游戏都知道。随口答应着,我把手机递过去。后来,我开始把各种各样的东西从包里掏出来,身边的小眼睛直勾勾的望着,希望能掏出一些有趣的玩意。我带了一台小相机,拿起来拍了两张,她们很喜欢照相。第二天我们开始上课的时候,发现班里的同学是不分年级的,每个人对知识的接受度都不一样,后来先来的志愿者告诉我们“他们的教育有些断层,不同的志愿者来都会不断的从第一课讲起,所以他们的第一课已经学很多遍了。” 此时,我再一惊 ,原来志愿者不停的到访其实打破了他们的正常教学和生活,这些小孩真正需要的是长期授课的专业老师。所以再后来几天发生的事情,以及最终我们没有像和中学一样同这里的小孩处出深厚的友谊,基本也都可以理解了:因为这所学校很穷,所以校长经常会联络外界志愿者,得到一定程度的资助,但是志愿者留在这里要吃饭、要用水、用电,也会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这些小孩的父母基本上都长期在外打工,所以小孩们有的几乎一整年都待在学校里,供吃供住供读书供玩,相当于托管;这些小孩和上一所中学的小孩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长期处在有志愿者的环境中,也明白这些大人只是走走停停的过客,只会带来有趣好玩的东西,陪他们玩耍,所以他们更多的时候不会流露出爱,只是配合我们完成一项项任务,因为对他们来说这都司空见惯了。在我们的相处中,能感觉到可能是因为孩子们年龄还比较小,所以偶尔会有一些蛮劣的行为,但本质上还很质朴,如果非常耐心的解释他们也会听。这趟行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因为睡凉席过敏,两腿起满了包。

这就是我的两次亲身经历,亦好亦坏,后来我就不再热衷于参加这种公益活动了。 第一,因为他们需要的我往往给不了,过多的物质刺激也许会适得其反。第二,如果宁静的生活是对他们的保护,那我最好远远的离开,只做经济补给大军中的一员即可。 有的时候我会想,公益难道就是捐钱捐物吗?肯定不是,但至少不是最坏的策略。所以后来微信、支付宝推出捐步的时候,每次走出10000步以上我都会参加捐步,偶尔看到慈善、公益字眼的捐助也会找一些信得过的零零散散捐一点。

后来有一次看到朋友发起了给贫困县小学捐冬衣的活动,原来她们一行四人在大四这一年,通过学校的渠道去做一年支教,她是个非常能干的姑娘,我和她聊的很少,但是看她朋友圈和qq空间里的支教日常,总是温暖而阳光的。一年期满后她离开当地的学校,回到自己的城市,但是仍然与那里的学生保持着邮件、qq、微信的往来,还会不断晒出自己的新生活,让那边的孩子们看到她所生活的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比起我之前的不成熟,她让我看到了 关爱的可能性,保持着持久的情谊 。我还有一个朋友,她一直热衷于慈善和公益,我大二参加的志愿者活动就是她推荐的。她大学毕业之后在某个公益基金会工作了一段时间,曾和我聊过一个细节,“我们是策划部门,不缺钱,主要工作就是想各式各样的活动,把钱发给需要的人。”

林林总总的事情看下来, 我发现有些地方特别矛盾,她需要自己募资帮小学的孩子们筹集冬衣,但是她却发愁要做一个什么策划,该把钱发给谁?在施予者和需求者之间似乎隔着一道长长的鸿沟。


这条鸿沟,可以被填平吗? 我不知道。但是你也许可以来光华找找答案,至少和 “他们👇” 一起 聊一聊。


北大光华 · 益行者

诚邀您加入· 助力中国梦


简介

  1. 中国首个商业视角看公益,探索公益前沿;

  2. 国内公益领域著名学者与教授、企业家、先行者联袂授课,理论事件相结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