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为了让孙悟空不再撒泼,强绑金箍;张小龙为了实现“用完即走”,也给小程序扣上了枷锁,可即使戴着锁链,“悟空们”依旧想寻求突围。
综合:
钛媒体
(ID:taimeiti)
、岭南会(ID:
lingnanchuangye
)
近日小程序频频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火热程度可见一斑。当然更多的不是小程序本身,而是各种小程序开发群的二维码。
不过,这种热未见得是好事。大家太关注“红利”,太希望获得所谓的“先发优势”。一些开发者早在小程序开始内测时,就到处托人找关系,希望获得一个内测资格,好像你入场早就能拿走更多的好处。当然中国互联网过去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早到者拿走了大部分好处,有人把这种先发者吃光所有互联网红利的状况叫做“互联网上半场”。
小程序并不存在这样的红利,或者说,小程序没有我们惯常理解的那种红利。
在上月底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用一连串的“不”,断送了所有早睡早起吃红利的投机企图:小程序不做入口,不做小程序商店,不能订阅,不能推送消息,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不能做游戏,甚至连搜索都受到严格限制,不能做微信搜索优化……
在很多人的深层意识里,所有的商业机会,都是营销机会,进入得越早,营销成本越低。这种思维在微博早期,微信公众号早期,都得到过验证。不少人甚至认为,小米就是微博红利的最大受益者,小米今天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微博红利已经消失。
我想说,这种看法既浅薄又危险。抱着营销目的赶来喝小程序头啖汤的,注定会无功而返。我做了手机应用,现在再做一个小程序版本,既能获得早期红利,还多了一个获客渠道,一箭双雕不是吗?有这种想法的不在少数,甚至包括不少大公司。
在微信的各级入口中,京东原本就有一个跟“朋友圈”同样深度的“购物”入口,但是这个入口做得怎么样?我觉得基本被浪费了。那么“京东购物”小程序,跟京东手机应用,以及微信“购物”入口,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各自的定位有何不同?小程序的触发场景是怎样的?
如果没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只是做一个手机应用的小程序版本,拿来承接所谓的小程序红利,恐怕不但得不到红利,甚至连未来的机会都会被提前葬送。用户常常会拒绝使用一个他用过,并且体验糟糕的产品,即使这个产品已经做了巨大的改进。
小程序的相关词应该是“场景”和“服务”,而不是“流量”和“红利”,这让很多开发者感到不适应。
我断定,赶上第一波浪潮的这批小程序,能持续活在用户的场景中的,少之又少,大部分会很快被用户遗忘,真正做到了让用户“试完即走”,没有第二次。
没有场景就没有小程序,这正是目前大多数已推出的小程序的命门所在——它们没有合适的触发场景。所谓场景,就是你只有走进了一家餐馆,在餐桌前坐下,你才会扫码点菜;你只有走到了一个公交站牌下,你才会扫码查看下一班车几分钟后到达。离开了这样的场景,你就跟那家餐馆以及那个站牌再无关系。在这样的场景下,小程序可以帮餐馆节省服务成本,帮公交公司提高客户满意度,与此同时,帮用户节省时间、提高体验。双赢。
所以,小程序实际上是企业在合理的时间,合理的场景下合理地满足用户的合理需求的一种技术手段,其出发点在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和客户满意度的提高,而不在营销和获客。
很可能,我们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摸索期,企业去寻找最合理的场景,用户去习惯新的自服务的方式,就像我们今天越来越习惯扫描二维码,甚至不记得没有二维码的时候我们是怎么过的。
现在有这样一种论调:我做小程序不是在帮微信建立垄断帝国吗?微信不给小程序提供入口,迫使企业广撒二维码,而这些二维码又都成了微信的推广和入口。这论调听上去还挺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呢。我想说,是的,你的确在帮微信扩张它的领地,不仅如此,你开发iOS应用是在巩固Apple封闭生态的优势,你在淘宝卖货是在帮阿里垄断电子商务,甚至你用百度外卖叫个餐都是在帮百度建立竞争优势……
如果你总是带着这样的思维模式,总是担心别人获益,你固然不会成全别人,同时也永远不会成全你自己。不光小程序不适合你,所有别人提供的工具和平台,统统不适合你,你适合回到史前时代。
显而易见,小程序并不沉淀社交关系,也不沉淀订阅或粉丝关系,目前并不适合任何一个阅读型媒体和社交类应用,微信订阅号和高频属性(社交、媒体等)App仍不可取代。小程序更像一个连接线下服务的线上入口。冲击最大的,一定先从那些纯工具型应用App和部分低频应用开始。
然而,也许又不仅如此。小程序的野心,直指连接整个线下与虚拟未来。
12 月 28 日,餐饮 SaaS 服务平台“美味不用等”内部的一个微信群炸开了锅。在这个名为“微信小程序搞起”的群组中,所有人都关注着远在广州进行的微信公开课,极少露面的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首次揭晓了围绕“小程序”的种种疑团。
“没有入口、无应用商店、不做订阅、不能推送、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不做游戏、不协助引流、和公众号相互独立”
——当张小龙用解答的形式,否定了小程序在微信内部的种种分发方式后,美味不用等“微信小程序搞起”的群组讨论迎来一波高潮。
12月28日,张小龙在广州举行的“微信公开课”上首次揭秘“小程序”
“这挺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前我们认为微信会以应用商店、或者类似公众号订阅的方式做小程序,现在来看,按照这个想法去做开发的公司都要被坑了。”美味不用等用户平台事业部总经理赵妍对记者说到。
不过让赵妍略感欣慰的是,
小程序在微信里的红利虽然被终结了,但是“扫一扫”的调用方式明显适用于更多的线下场景,
作为餐厅服务商的美味不用等也迅速在小程序的功能上作出调整,比如将排队取号、订位等环节转移到了线下二维码中,还添加了点菜、结账等功能。
相比美味不用等这种具备线下服务场景的公司,赵妍口中“被坑了”的对象偏向于纯线上经营的业务,它们更需要在小程序“八项规定”宣布后作出调整,在新的规则下挖掘其他的流量入口。
“一开始的确是为了争取微信的流量。”轻芒联合创始人范怀宇告诉钛媒体记者。“轻芒”是前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的创业项目,去年九月刚刚更新到1.0.1版本,但几乎是在同时,轻芒开发了小程序。而现在,轻芒团队一方面降低了对小程序的期待值,一方面寻求新的场景开发功能。
从去年九月微信首次开放 200 个小程序内测名额至今,微信内部平台已有 20 万人注册开发小程序。而在 1 月 9 日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以前,一切仍然是未知的。
从小程序初显雏形的第一天开始,创业者和开发者就不停揣测着这项改变带来的价值,随着规则一天天明确,他们的困惑不断被解答,但又会随之陷入到新的迷茫当中。
距离小程序发布还有十天的时候,不少人已经在微信 Android 测试版本中发现了小程序列表入口(和目前微信官方公布的入口完全一致);距离小程序发布还有三天,微信更新了小程序服务范围,添加了热门的共享、直播门类。
微信小程序服务分类新版
火速移动的 CEO 赵九州在他建立的“小程序应用交流群”中不断回答着开发者们的疑惑。“能不能在小程序里插入广告?直播、社交类小程序怎么做?有没有可能出现爆款小程序?”赵九州一一回复,但他的每一个答案又会引发出更多问题。好在围绕小程序的群、论坛、社区已层出不穷,每个人的疑惑似乎都能得到解决。
和公众号步履瞒珊的起步不同,微信 8 亿用户的流量价值让小程序宛如“喊着金汤匙出生”,甚至在小程序本体还未上线的情况下,与之相关的生态已逐步建立起来。
有帮助 B 端客户“一键生成小程序”的,赵九州的火速移动能为电商、O2O、工具等应用的开发者提供模板,通过简单的拖拽等操作在 10 分钟内就能完成一套小程序的制作;有帮助小程序开发者提供流量监控的,数据分析公司 Growing IO 三个月前就准备好了服务企业小程序入口的 SaaS 工具;甚至连张小龙有意回避的“应用商店”功能,应用推荐类媒体 AppSo 也做出了号称“国内第一家小程序商店”,试图将自己推荐 APP 的权威延续到小程序上。
应用推荐媒体 AppSo 旗下的小程序商店,用户点击“尝鲜”即可获取二维码扫描使用相应的小程序。
但生态的完善程度并不能与他们价值的大小成正比。
在记者针对小程序开发者的采访中,“先做再看”、“说不定会有机会”、“还在摸索”这样的回复不时出现,不少创业者抱有一种取巧心理,反正开发难度也不高,试一试没有损失,说不定能火一把?
观音为了让孙悟空不再撒泼,将一顶金箍戴到了猴子头上;张小龙为了实现小程序“用完即走”的产品理想,不再重蹈公众号乱象的覆辙,也为小程序扣上了枷锁,可即使戴着锁链,人们也试图寻求一种方法,在不得不遵守微信规则的前提下尝试实现功能、规模、或者口碑上的突围。
遵守规则已然是既成事实,而微信封闭的生态与严格的审核机制让小程序开发者处处受挫,那么,小程序的价值究竟会落地何处?这个突破口会在哪里?
美味不用等是最先感知到小程序应用场景的公司之一。前文中曾提到他们为研发小程序组建了“微信小程序搞起”的沟通群,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另一个群,叫做“美味不用等@小程序内测沟通”。
这个略显正经的群组建于 2016 年 11 月 9 日,但它的组织者并不是美味不用等的员工,而是微信小程序的官方开发团队,赵妍回忆到,当他们提交了美味不用等第一个版本的小程序 Demo 后,微信主动联系了他们,并在后期测试开发与功能补充方面作出建议。
有公开报道显示,微信内部负责开发小程序的团队不过二三十人,这就意味着微信并不能为每一家做小程序的公司“开小灶”。而在微信与美味不用等持续沟通的两个多月里,一个小细节让赵妍印象颇深——在微信提出的诸多建议中,有一次特别叮嘱美味不用等,要在小程序线下调用二维码的环节增加“分享”功能。
“微信想延伸线下场景,但他们没有布置二维码的能力,就想依靠服务商去解决入口的问题。”赵妍对记者说到。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美味不用等能得到微信官方的格外青睐——除了其 C 轮投资方大众点评具有腾讯系相关背景之外,美味不用等在线下通过预订、排队、点菜等服务覆盖的 200 个城市与 4 万家餐厅,正是微信渴望连接的线下场景之一。
凭借在线下具备的场景潜力,“美味不用等”成为微信小程序团队主推的应用之一,在微信公开课下半场的活动中也被当作范例进行展示
再看微信第一批邀约内测的公司:京东、携程、去哪儿、艺龙、大众点评、美团、猫眼、微票儿……有线下业务场景的 O2O 与电商不在少数。而在张小龙去年 12 月 28 日揭晓小程序的当天,下午分会场上微信官方用作范例演示的小程序 Demo ,也来自携程、美味不用等、微票儿等几家公司。
越来越多的公司正意识到这一点,但欣喜之余,他们又会得出一个略为残酷的事实:有能力撬动线下场景的公司,往往需要具备雄厚的资本与大规模传播的品牌效应,而具备这两者的,依旧还是那么几个头部企业。
但希望仍然存在。腾讯云高级产品经理刘永峰曾分享过“小程序”落地的场景化。他认为目前线上和线下是割裂的,并没有进行深度的融合,而传统的 APP 模式是一种信息孤岛,微信小程序则消除了这种信息孤岛,每个小程序都是入口,小程序和小程序之间也得以实现联通。
轻芒团队也将“摸索场景”当作小程序开发的重心。“我们现在想到的是,比如你去咖啡馆,就可以通过扫二维码阅读一些与咖啡有关的内容,还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分享到你的好友或者群组,邀请大家共同阅读或者协作笔记。”范怀宇这样对记者形容他看好的内容类小程序在线下的实现场景。
赵九州在小程序发布的前一夜无法入眠,他看着火速移动开发者平台上不断增长的数字,心中却五味杂陈。
“我打算给这些人泼一些冷水。”赵九州说。
在火速移动目前登记的 2000 名小程序开发者中,依然有 90%的项目围绕纯线上的工具服务类,比如天气预报、日历、炒股等。在赵九州看来,工具只是第一步,重点仍然在连接线下服务,但由于不少开发者是技术出身,对市场趋势还是缺乏判断。
在火速移动的开发者社区中,有 90%的项目围绕纯线上的工具服务类
赵九州将小程序的发展进程分为三种状态:前三个月,大量纯线上工具涌现;三个月之后,小程序将延伸出更多形态,开发者开始考虑商业化;最后,没有价值的小程序被淘汰,真正有场景价值的应用被留下,人们逐渐减少 App 的使用频次,微信实现了更多场景的互联。
商业化确实是小程序当下形态的短板。企业协作应用“明道”也开发了小程序版本,但只提供“日程”一项服务,目的也是为了不与明道其它付费才能使用的高级功能相冲突。
“如果不是电商模式,小程序的商业化会很困难,已经具备自有流量的公司可以通过小程序去留住用户,再进行转化提升黏性。但一款新的应用做小程序,还是要想办法获取新用户,这就又回到原点了。”明道创始人任向晖对记者说到。
除了在商业模式上警惕小程序带来的冲击,在企业的数据归属问题上,明道也尤其注意。任向晖就表示不会建立明道以外的用户账号体系。要知道,如果开发小程序的公司使用了微信提供的账号、支付等体系,随之产生的用户登录、交易信息就会流向微信数据库,在“数据”越来越值钱的现在,并不是每家公司都愿意将平台上积攒的这部分财产拱手相让。
资本市场大多也对小程序的火热冷眼相待。除了在商业化进程与数据隐私层面的考量,规模化是投资人关系的另一维度,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副总裁汪天凡认为小程序目前的问题是入口不清晰,只适合有线上传播能力、线下扫码场景的公司,以及有品牌认知度的服务,但如果只是“小市场、小利润、小工具”,他表示不会投资。
小程序真有那么好?未必!
自小程序推出,各个使用攻略竞相出炉,但小程序使用起来还是有一些不如人意之处。
1、掩藏太深不易寻找
用户需要先在微信里搜索“小程序示例”,发现一个并没有多少人能看明白的东西。关掉之后,就会看到在“发现”一栏中有了“小程序”。点进去只有一个“小程序示例”和搜索框。进入搜索框开始找寻你需要的小程序。而除了携程、京东这些知名应用可以模糊搜索,其他的小应用必须要输入完整才能搜索。
2、京东等大应用无用武之地
虽然小程序能够秒杀一些APP例如天气预报、计算器、汇率换算等。但是大的应用,受制于1M的限制,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
比如京东购物,添加之后,点进去发现只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搜索商品,一个是我的订单。“我的订单”功能还算贴心,省去了我们需要去京东APP查询包裹位置,而直接在微信就能完成。而毫无分类简单粗暴的搜索商品,相信没有多少人平常网上购物用的是这种方式。
这些庞大的应用成为小程序肯定会被阉割,虽然在某些方面确实会有一些便利性。但是从微信里查包裹状态,真的要比去京东APP里查方便很多么?再比如美团生活,里面只有美食、玩乐、电影三个选项,酒店住宿、机票、火车票统统没有,想要用还得进入美团的APP。如果要点外卖,还需要单独使用另外一个小程序“美团外卖”。
小程序主打功能和服务,没有流量红利,是微信团队和张小龙一再强调的。所以小程序并没有多少媒体属性。“今日头条lite”就是一个敢于试水的媒体,里面杂乱分布着推荐文章和视频,没有分类、没有筛选,偶尔会更新一下。而这一切需要用户主动获取,所以想从小程序提供内容,还是算了吧。
3、关不掉的小程序
“如何彻底关掉小程序?”并不能,你可以删掉所有小程序和记录。但是你微信-发现中永远会有小程序这一选项。
4、所有支付指向微信支付
所有的小程序都会链接微信账号,里面所有的支付手段都会指向微信支付。当我们生活中所用到的一切都需要微信账号的时候,那微信早就不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而是我们身份的证明。
那么腾讯,你负得起责任么?
早在 2014 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就曾提出腾讯的目标是“连接一切”,如今看来,微信小程序成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有力的武器,它一面以“开放”之名笑迎八方来客,一面又变作只进不出的貔貅,吃下现实世界中一切尚未被互联网化的弱连接场景,这是微信的野心,也是它前行的动力。
小程序到底能走多远?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但别忘了在小程序之前,我们还经历过 Html5 和服务号,如今前者被遗忘,后者被抛弃。
可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延伸阅读: 小程序到底想要什么?
1 年前的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提出要做应用号,经过 8 个月的研发,小程序(应用号)开始内测。如果你有观察从内测至今微信小程序提供的 API、后台功能等的变化,你会发现,似乎过去 2 个月微信团队做的事比之前 8 个月还要多。
微信团队有 1000 多人,参与小程序项目的人也至少有二三十人,如果这是一个创业公司的项目,显然一年的开发周期太长了。况且,微信团队已经有数年做公众平台的经验,这样一个平台,如果纯开发,可能一两个月就能完成。
是什么原因导致 1 年后才发布当初被外界期待万分的应用号?
我的理解是,微信团队也在推演小程序的定位,在过去一年,尤其是内测前的 8 个月,他们可能推翻了多个版本。
1、给服务号接棒的小程序
虽然服务号上诞生了招商银行、朝夕日历、助理来也、Yoli 口语等优秀的服务号,但不可否认的是,服务号生态远远没有订阅号的繁荣。
我们能轻松查到,像一条、二更、新世相等公司,通过运营订阅号,获得了丰厚的融资,订阅号领域也出现了很多周边服务,比如 WeMedia,这家为订阅号提供服务的公司已经在新三板上市;比如新榜,这家公司汇聚了非常多的订阅号数据。
前面提到的 3 个订阅号,他们初期只做了订阅号,获得了投资,但你几乎没有听到多少公司是「只」做了服务号,然后做得不错而获得投资。
虽然我们不能只从一小部分产品获得融资的情况去判断某个平台是否足够繁华,但毋庸置疑的是,整个订阅号生态被曝光、被投资的总量相对服务号多了几个数量级。
如果订阅号是微信无心插柳缔造了一个新的创业生态,那么服务号显然是微信想仿照订阅号的路线,把内容之外的东西,也连接到微信,这些内容之外的东西,就是服务。
可惜的是,服务号发展得远远没有订阅号好,但微信从战略层面上,是希望连接一切的,如果服务号没有很好地解决「微信连接一切」的目的,是否应该有新的产品来完成这个使命?
我相信,这是小程序(应用号)诞生的背景之一,它要接棒服务号,连接更多服务和场景。
2、连接新场景的小程序
利用小程序提供的框架和 API,开发出来的程序体验是优于 HTML5 的,于是在 9 月底刚开始内测时,业界就出现了很多争论,包括小程序会不会替代 HTML5,会不会替代 app。这些讨论都是脱离场景的。
如果说 App 会被替代,它肯定不是被小程序替代,而是被微信替代,因为我们在微信里已经能找到 90% 以上的常用服务,完全不需要去下载一个 app。
不久前,张小龙朋友圈发了这张照片:
照片中你能看到,在安卓系统里,小程序能直接「钉在」桌面,就像一个 app 那样。仔细观察这张图,你会发现大多数都是中大型公司的产品,比如去哪儿、猫眼、携程、海航等。
如果我们认同,张小龙分享的照片,代表了当时微信对小程序的期待,那么,当时小程序的定位就是要替代原生 app,让用户在微信里就能瞬间获得服务。
然而,在微信公开课上,他却举了这样两个小程序的例子:
在公交车站,你扫一下公交站牌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下一辆公交车到站的时间
在汽车站,扫一下汽车站的二维码就可以购买车票,而不需要排长队
如果我们认同,张小龙的演讲,代表了当时微信对小程序的期待,那么,这个时候,小程序的定位其实是连接更多线下场景。
我相信,过去一年,张小龙本人也好,小程序团队也好,都在不断思考和推演,小程序到底要解决哪些需求,满足哪些场景的需要。从最新在外界看到的信息来看,似乎,小程序希望更多地连接线下。
3、 既替代服务号又连接新场景的小程序
实际上,从功能角度,小程序替代一些低频的 app 和体验不佳的服务号是合情合理的,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对开发者有好处,对微信也有好处。
另一方面,线下仍有很多未被连接的场景,微信期待用小程序去连接这些场景,战略上,也是符合逻辑的。
外界对小程序的期待不断在变化,微信对小程序的定位,也一直在推演。从外部看到的信息来看,微信似乎更偏向于连接线下。
为什么?
2014 年 11 月,马化腾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腾讯要「连接一切」,要成为互联网连接器。
毫无疑问,连接一切的重任落在了微信身上。
何为连接一切?
连接人与人
连接人与服务
连接人与商业
连接人与物品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第一个版本的微信已经实现,目前,微信已经有超过 8 亿的日活用户,几乎每个有手机的中国人,已经被微信连接。
人与服务的连接,也基本上通过服务号和微信内置的服务连接起来。这里所说的服务包括了内容。我们可以在微信里完成阅读、购物、娱乐等。
人与商业的连接,一个层面是建立在服务上,另一个层面是建立支付手段上,从这个角度,微信也已经连接了商业。
然而,物品仍然没被连接。
一张桌子、一支笔、一台空调、一辆公交车、一只狗……都没有通过微信与人产生连接。
微信以及腾讯的野心是要连接一切,但世界上仍然有很多物品没有被电子化,没有被电子化意味着无法被连接起来。
怎么办?
过去几年,我们看到很多「智能设备」出现,很多创业公司强行把芯片塞进手表、空调、自行车、水杯、台灯等现实世界的物品里,然后通过手机的 app 与这些物品产生连接。
似乎这是解决人与物品连接的好方法,然而,我们不可能在所有现实世界的物品里都塞上一块芯片,那么,这些物品该如何被连接起来?
一种很容易想到的思路是,利用图像识别和 AR 技术,通过摄像头,把现实世界的物品一一识别,就像以下这张「科幻」图片一样:
然而,如果你玩过最近支付宝推出的 AR 红包,你会发现,计算机还远远不能精准识别物理世界的物品,换个角度、变换一下光线,就会出现识别误差,我们也不可能花时间让机器 360 ° 扫描所有物品。
那么,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实现人与物品连接的「折中」解决方案有可能是什么:
二维码!
设想一张桌子、一支笔、一台空调、一辆公交车、一只狗……上面都有一个二维码,通过扫码,我们能进入相应的服务,比如桌子的二维码告诉你桌子的产地,公交车的二维码告诉你下一辆车什么时候到你不用着急挤上去,狗身上的二维码记录了你与它之间的回忆……
似乎,通过一张简单的黑白二维码,我们就能轻易把现实世界的物品「拉到」电子世界中去。二维码成为了现实世界和电子世界的超链接。
你可能会问,难道 AR 不是更好的解决方案么?二维码那么丑。可是,刚才说了,图像识别技术并不成熟;难道用 NFC 芯片不是更好的解决方案么?每个物品都贴一个 NFC 芯片不更方便么?况且 NFC 成本那么低。可是,二维码的成本更低,而且,不是每一台手机都能识别 NFC,但可能中国每台手机,都有能识别二维码的程序 — 微信也好,支付宝也好。
所以二维码成为了当前技术条件下,最有可能实现人与物品连接的「技术」手段。二维码的背后,可以是信息,也可以是服务,微信希望用小程序来承载这些信息和服务。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小程序就是微信尝试通过二维码连接物理世界的实验田。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张小龙举的两个例子,都是线下的场景。
其实,从小程序的功能限制上,也能看出这个偏向性。
微信小程序无法分享到朋友圈,甚至无法通过长按二维码进入,也就是说,即使你在一个网页或一篇订阅号的文章里放上小程序的二维码,用户还是无法长按打开小程序。
用户只能通过:
线下扫码
搜索
朋友分享
来打开小程序。
微信人为地限制了小程序的线上导流,通过主动搜索进入,量显然不会特别大,朋友之间的分享,扩散的速度也有限,可以说,微信在逼迫开发者尝试线下的导流渠道。
这与微信想通过二维码连接现实世界的战略是具有一致性的。
如果前面的论述是正确的,那么,小程序的出现,要解决的就不是 HTML5 的体验问题,没错,它是提高了网页应用的体验,但更多地,它是要解决商业问题。
过去 1 年,我不少创业圈的朋友都感叹,五六年前,做一个纯线上的产品,可能能养活一家公司甚至上市,但如今,开发一个纯在线的产品,比如社区、比如工具、比如内容,已经没有多少生存空间了。
App 的世界已经趋于饱和,我们几乎可以在 App Store 找到各种各样满足不同需求的 app,每个 app 都在互相竞争用户的时间,线上的竞争如此激烈,一个新网站或新 app,可能一年只能获得一个用户 10 秒的使用时间。
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一个创业者,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用户时间?
设想这样一个图景,你的创业项目是一本书,你最大的期望是希望用户把书读完。然而,用户在阅读时,可能一边还在看微信,一边在看综艺节目,一边还在吃着薯片,可能一个微信通知,就让用户离开了阅读状态,「专注」地去回复微信,你的用户时间被微信「抢走」了。
那么,如果你有权力,可以把用户都关在一个密闭的小房间里,并且能取走他们身边所有电子设备和零食,只给他们一本书,他们可能一两天就能把一本书看完。在这个小房间里,用户的时间都是你的。
又或者,你的书有足够大的吸引力,能持续占有用户的关注度,用户也可能很快地把书读完。
再或者,你能证明,读完你的书,用户能马上走上通往财务自由之路,用户也可能很快把书看完。
在这个图景里,书是你的产品,小房间是场景,吸引力就是你提供的精细服务。
在线上,我们已经很难把用户装进一个「小房间」里,让它只能看书,因为面对屏幕时,用户有太多选择。
但在线下,用户的时间是可以被某个线下场景独占的,比如等公交时,被公交站独占,吃饭时,被餐馆独占,那么,如果在这些用户时间被独占的场景,提供最适合这个场景的服务,是否更容易让用户从微信、从手游中离开,去使用这个服务?
也就是说,与线下的场景分享它所占有的用户时间是有可能的。
就像张小龙在演讲中提到的,如果你去到长途客运站,刚好你看到有个二维码可以扫码购买车票,显然在这种场景下,你扫码的可能性会比在线上时高,这样,就相当于你原本被客运站独占了时间,这个购票产品,在这个场景里,与客运站分享了你的时间。
这样一种场景化的推广方式,是否比在线上投放一个广告更容易获得用户?实际上,线上推广的成本已经奇高无比,而且往往很多推广带来的都只是一次性的用户,不少创业者已经在思考如何通过线下场景化的方式更低成本地获客。
小程序主推线下场景,除了带着腾讯「连接一切」的目的,其实也迎合了挖掘线下流量的趋势。
微信试图用小程序来重新定义服务路径的长度。
过去几个月,业界一直在讨论微信对小程序的定义:即用即走、触手可及。这一度让开发者疑惑,因为如果微信你期待我做的产品是即用即走的,那为什么我要开发小程序?难道产品不应该想方设法粘住用户么?
这种疑惑,是因为很多人把眼光放到了「即走」上面。事实上,好的产品用户自然会回来使用,不必花小伎俩留住用户,就像 Google,你不会因为它给你提供了精准的搜索结果「即用即走」了然后再也不用,相反,下次想搜索时,你还是会打开 Google。所以问题就变成,我们怎样才能让用户判断我们的产品是好产品?
用户的时间很宝贵,要让用户第一次使用就喜欢我们的产品,显然要让用户在最短时间里感受产品的核心,判断是不是他想要的,而不是:
打开 app,默认看几秒钟广告
第一次使用需要花时间注册
功能层层堆叠,难以查找
就像写文章一样,如果读者没有在短时间内判断文章的价值,他就可能停止阅读。
所以,如果我们做的产品确实是好产品,问题回到了「即用」上面,如何让用户马上感受产品的好?
如果我们认同,帮用户节省时间的产品是好产品,那么,服务号就不是一个好产品。
我明明只是想买一张汽车票,我需要扫码关注一个买票的服务号,关注后我需要花时间寻找买票的菜单,然后可能还需要注册才能完成支付。为什么不能扫码后直接购买?为什么要先关注?为什么不能在武汉扫码就默认选择武汉出发的票,在北京南站扫码就默认选择北京南站?
小程序没有关注功能,它所期待的,是用户扫码后立即获得服务,就像张小龙在演讲时举的例子,扫码后立即购票,不用关注,也不用花时间寻找购买按钮,甚至,扫码后自动用微信帐号登录,连注册的时间也节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