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前先用75%酒精消毒液消毒病变部位皮肤,选择病灶活动边缘,以无菌取样刀刮取皮屑。刮取皮肤标本多选用钝刃的无菌连柄取样刀,以不出血为度。采集水疱标本应取疱壁组织检查而非疱液;采集浸渍发白病灶时,应先刮除表面白色、已浸软的角质,采集贴近真皮表面或病损活动边缘的皮屑;若皮肤破溃应采集病损边缘的脓液或组织等;若鳞屑量少,可先用无菌取样刀刮取后采用透明胶带粘贴法采样。
样本前处理流程图:
将标本置于玻片上,加一滴10%氢氧化钾溶液,滴加免疫荧光试剂,盖上盖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稍加热溶解角质,轻轻加压盖玻片,即可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注意:透明胶带法取材的制片方式——载玻片上先滴加免疫荧光试剂后,再将透明胶带贴在载玻片上,无需加盖玻片。
将皮屑置于载玻片上按需求标注信息。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信息,关于日本的真菌指南《2019 JDA指南:皮肤真菌病的管理》中对于皮肤真菌检测处理流程。
从病变部位取样,放在玻璃载玻片上。为防止出现假阴性,必须尽可能多地从可能富含真菌成分的病变部位(如足癣的囊盖和体癣的环状病变的鳞状边缘)采集材料。
将盖玻片盖在样本上。
在盖玻片和玻璃载玻片之间注入少量 10-30% 的 KOH 溶液,浸入样品并轻轻加热。在 KOH 溶液中加入 20-40% 的二甲亚砜可促进样品的澄清。可使用市售的 ZoomⓇ(由 Nipro 生产,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代理)。通常将载玻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放在热板上也是一种方便的选择。充分清除角质有助于准确观察。为进一步方便观察,可在 KOH 溶液中加入浓度为 0.1% 的氯唑黑 E 对样本进行染色。对于癣菌和马拉色菌毛囊炎,可在清除材料时使用 Zoom BlueⓇ(Nipro 生产,久光制药经销)进行染色。酸性亚甲基蓝溶液可用于对马拉色菌进行非常清晰的染色,但不能与 KOH 溶液混合使用。
轻轻按压盖玻片,用一小块滤纸擦去盖玻片周围多余的 KOH 溶液。在头癣和倒刺癣的情况下,过大的压力会破坏毛发的结构,从而难以确认毛发中真菌的寄生状态(内生型、外生型或小孢子菌型)。
使用 10X目镜和 10X物镜在显微镜下观察载玻片。为增加对比度,可缩小光圈环并降低聚光镜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在较高倍率下打开光圈并升高聚光器可观察马拉色菌属。
重点来了:
首先是加氢氧化钾的浓度不同,国内基本上是10%的氢氧化钾,日本人是发财了吗?
再就是他们还加入了国内没使用的二甲亚砜
还有就是除了国内也使用了的酒精灯加热,还推荐了放置在热板(
这翻译我猜不对,不过我不纠结了,我大概明白什么意思
)上。
今天去做实验的时候,我就使用了恒温加热仪,效果确实更好,大概应该是这个理由吧!
后续的一些方法,我查的国内资料也没有提供(当然,可能只是我没查到而已,我确实只是随便抄了一点),也可以参考一下。
制片流程:
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或者上机检测。
根据荧光显微镜的结果判读出具检查报告或者根据仪器的判读,根据镜下
或仪器
所见形态,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真菌感染。如果见到出芽孢子或菌丝,则可以提示为真菌阳性。检查无误点击生成报告。
注意事项:
(1)为了提高检查准确度,最好停用一切外用药物一周再进行检查;
(2)皮损有破溃糜烂时最好首选局部控制感染再进行皮肤刮片,以免局部感染加重或扩散;
(3)皮屑较厚时,医生需要用刮刀去除部分皮屑,再对皮损进行检查;
(4)对于临床高度怀疑真菌感染,但真菌检查阴性的病例,建议定期复查;
(5)样本及时送检,避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