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觉志(ID:iiidaily);作者:布呐呐
最近,「垃圾」成了一个热词。
当全国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上海开展的垃圾分类时,
却忘了有一大片「垃圾坟场」已经被我们悄悄遗忘。
在那里,共享单车的“尸体”早已堆积如山。
共享单车变成「共享坟场」。
曾经无意看到了自由摄影师吴国勇先生拍摄的一组照片——《无处安放》。
里面呈现的画面让人震惊。
坐标:上海浦东
这是摄影师拍到的最大的共享单车坟场,
有超过10万辆共享单车整齐划一地排列在闲置的土地上。
坐标:厦门同安一号
你无法想象,
在这里共享单车的堆积高度竟然达到七八米,有两层楼那么高。
坐标:深圳罗湖
一名城管队员骑着一辆共享单车,
在四处巡视。
这里大概有8万辆被废弃的共享单车。
坐标:东莞万江
这是一条断头路上的共享单车坟场,
路中间的绿化带被附近的居民开垦,
种上了蔬菜。
坐标:武汉蔡甸
密密麻麻的共享单车被野草覆盖,
一些完好的单车时不时发出蜂鸣声。
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缠绕在一起,
堆成一个个的山谷。
看似绚烂至极,
实则“尸骨”遍地。
数以万计的共享单车被废弃,
任由风吹雨淋。
共享风暴过后,
仅剩一片狼藉,
资源的浪费让人触目惊心。
但你能想得到吗?
正是这些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的垃圾,
却改变了无数缅甸孩子的命运。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
缅甸有55%的儿童生活在贫困之中,
有一半的孩子17岁之后,就不再上学。
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学校离家太远,
他们不得不辍学。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
但这就是事实。
缅甸是一个农业大国,
村庄分布零散,
但是政府无力为每个村庄都修建学校。
但是很多家庭根本负担不起自行车这样的交通工具,校车更是连听都没听说过。
所以孩子们每天不得不早晨6点起床,
穿过村庄、田地、小河……
徒步一两个小时去学校上课。
一到下雨天,
在路上耽误的时间就要更长。
很多家庭穷到连个伞都没有,
这些孩子就不得不用塑料片遮雨。
这一切,都被一个Mike Than Tun Win(迈克丹顿温)的人看在眼里。
他是当地的一个商人,
小时候就跟着父母移民到新加坡。
学成归来之后,
他又回到缅甸创业。
尽管自己已经过上了别人羡慕的生活,
但当他看到这些孩子,
徒步几小时只为上学时,
他为这些孩子感到难过。
他想,如果能减少孩子走路上学的时间,
他们就有更多的机会完成学业。
而这,也是孩子们摆脱贫穷的唯一机会。
今年2月,
迈克听到oBike和ofo宣布计划放弃国际市场,
当时他就意识到机会来了。
于是3月份,
他就发起了“减少走路”计划。
他向退出新加坡市场的oBike和ofo公司,
购买1万辆共享单车,再运回缅甸。
这些车全部捐给了那些家里贫穷,
走路要超过2公里的孩子。
所购买的共享单车,
有一半是他自掏腰包,
其余是一些企业赞助。
本来,迈克想把这些车都买下来,
但他的朋友一听,
也都纷纷加入了进来。
这些单车的平均价格约20新元(约合100元人民币),
但是为了适应缅甸孩子的需求,
迈克他们又进行了改造。
他们给自行车都加上了后座,
这样孩子们就可以载着弟弟妹妹一起上学了。
此外,原来的电子锁也都去掉了,
换上了普通的手动锁。
再加上运输配送的费用,
每辆单车的成本约35美元(约合人民币240元)。
有了自行车之后,
孩子们花在路上的时间被大大缩短。
不少孩子开心地说:
“我不需要那么早起床了。”
“我也不需要走两个小时的路了。”
“我再也不会辍学了。”
迈克说,“这仅仅是个开始。”
他还计划在5年内发放10万辆自行车,
缩短更多孩子走路上学的时间,
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完成学业。
至于为什么要执着于“少走路”运动,
他给出的回答是,
教育是穷人家的孩子改变贫穷的最好途径。
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看到的几条新闻:
根据《华西都市报报道》,
位于成都市武侯区学府二段的一处拆迁工厂内,
堆积如山的报废小黄车被压扁装车。
它们等待被废品厂以每辆15元的价格被收走。
根据《北京晨报》报道,
累计注册用户超过400万的小鸣单车,
申请破产清算。
11万用户押金未退还,
公司账户仅剩35万,
负债高达5000多万元。
采购价700元1辆的单车,
只能以12元的价格贱卖。
根据据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360》报道,
在南京栖霞区寅春路附近,
有很多共享单车被“肢解”,
压缩成了一个个铁饼。
垃圾处理中心工人:
这个就当废铁卖了……
一边是资源的过度浪费,
一边是资源的过度稀缺。
这样的反差,无不叫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