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券业新力量
面向证券业从业人员,无论管理层还是基层员工,传递优质理念,分享先进方法,解析实操案例。以“新力量”产品体系为抓手,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服务内容,服务所有券业人的梦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券业新力量

知乎高赞:从事金融行业以来,你遇到最艰难的事是什么?

券业新力量  · 公众号  ·  · 2020-03-08 11:2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问题:“从事金融行业以来,你所遇到的最艰难的事情是什么?”


翻完长长回答和评论,就会让人不由想起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中的这句话: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金融行业的造富神话之下,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真实?


那些还在奋斗的金融人,支撑他们的又是什么?


知乎 @匿名用户


个人觉得金融这个行业最艰难的事情在于:它是一个离钱太近,离天堂太远的行业。


因为金融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待在里面几乎每天都要面临很多艰难的选择(如果你有所理想,有所坚持的话),或是诱惑,或是压迫,或是多种齐聚。


知乎 @韩二蛋


我最艰难的时候是对自己彻底的质疑,在刚从业 1 年多的时候吧。


在从业一年多的时候差不多是我状态最差的时候,从刚开始觉得自己还行,到见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是那种对整个行业和自己未来深深的质疑。


金融这个工作在没接触过的人看来特别高大上,但真正干了以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里面有各种典型的国企老派作风,也有到处吹牛的市场骗子,有藏在幕后的大佬,有投机倒把钻空子的人,有风光无限的大牛,也有锒铛入狱的,有业务精纯但是根本不会演讲的行业专家,有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精英,什么人都有。


我觉得自己只要认认真真工作,总会有出息的,原来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为啥我看到的很多人我都学不来呢?为啥现实意义的成功的人靠的不只是自己的努力啊。


这个浮躁的行业功成名就身价上亿可以很快,但不管你多牛死的也很快。



后来我也接触了一些人,没有那么光鲜,但是活的很体面。体面,是真的靠自己本事活得很好。


例如之前认识的某研究部老大,德高望重,话不多,宏观分析、行业、汇率什么都懂,出去讲座用的是体育场,上过电视上过新闻,总之很牛。一次接前辈去现场的路上,聊起来:和我一起的人好多都进去了。


金融行业的收入和人员构成是这样的: 中间很少部分的高管和搞投资成功的拿着顶薪,我们这样的基层从业者占绝大多数。


不要只看最高的那一小部分,看看那些踏踏实实活的很体面的人,反正我也想成为这里面的一员,真的不求大富大贵,只求靠自己的本事活着,挣的钱能睡得踏实。


所以啊, 我们这种一线小兵,还是为程序合法的前提下练好基本功吧,保持一颗初心,不要眼红别人,永远保护好自己,不该说的话别说,不该做的事别做。


知乎 @陈宏


作为监管者而言最难过的事情是,你很清楚某些问题该承担责任的人是谁,但你也清楚,下重手处罚只会被转移到没有话语权的基层人员身上,最后选择的只能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在投行:你的工作就是你的生活。


说到金融行业,不得不提的就是投行。


投行是众多金融学子的心之所向,高薪和长时间工作成正比。在任何行业或者工作中,如果你要在高压环境中工作很长时间,你也会为你的努力得到更高回报。这对投行来说更是如此。



资深投行人士安德鲁 • 古特曼在《投行生存手册》书中写道:


在投行行业没有所谓的工作和生活平衡。作为投行人,你的生活就是工作。成为投行人需要做出巨大牺牲,无论这些牺牲是睡眠、健康、友谊、家庭、兴趣还是假期。当然,这些代价也会有收益,否则,投行也不可能成为抢手的工作。



01

金融行业,值得你为之奋斗吗?


看完上面的内容,你对金融行业失望了吗?


人们都被金融圈那些造富神话和坊间传言的假象欺骗了,事实上任何工作,都是付出和回报成正比。


你羡慕他们飞机头等舱满世界跑,又何曾想过你的朝九晚五对他们来说也是从未体验的生活。


假如你去问他们,“金融行业,值得奋斗吗?”


那些千千万万还在金融圈拼搏的人,他们会说:值得奋斗,并且我还会继续奋斗。


安信的证券分析师徐 XX 曾写过这段文字:


“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我们所承受的压力,真的值得么?


没人能给你标准答案,我只知道父母辈说的很有道理: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进了证券业,成为买方或者卖方一员,不想掉队的话就必须拼命奔跑。



因为,这是一个拼不动就会被扫地出门的行业。绝大多数传统产业里,四五十岁的人才刚刚算得上中流砥柱,证券研究行业里,三十岁正当年,四十岁的老研究员已经比凤凰的羽毛还要稀少,至于五十岁的老研究员,入行以来就没听过。


无论你承认与否,每个选手都心知肚明,看不见的时间之鞭在背后不停抽打,慢下来,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淘汰赛里,你可能成为第一个牺牲者。


每一年,当毕业季来临的时候,无数高智商、高学历、心高气傲的年轻人满怀梦想挤破脑袋进入这个行业。接下来的每一天,也都有人心灰意冷地发现自己无法承受压力而黯然离去。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证券研究行业。喧嚣、躁动、残酷但又生机勃勃。


02

只有金融人才能体会的乐趣


有些事,只有金融行业的人才会经历,所以有些乐趣,只有金融行业的人才会有所共鸣。


知乎 @PhilippeS


出差只坐过两种飞机,早上第一班和晚上最后一班。


老板有次说 have a billion dollar invested with you from the world's biggest SWF does help you focus,我第一反应擦领导英明啊,第二反应靠废话么不是,要加班直说。


Deal 做到最苦的时候 team 出去喝酒,老板说你们觉得这个能不能成,give me your odds,有人说 1:5,我说 1:3,老板眨巴眨巴眼睛说 really? 我觉得是 1:10。三周后一蹴而就,老板乐得跟考试作弊没被抓似的。


知乎 @成成 Cc


外资行干的时候,乐趣是与大资金对接的兴奋感。年轻,虚荣。


国内买方干的时候,是处在一个 “伟大” 开端的即视感,同时发现自己成长的乐趣。专注,不可一世。


出来跟朋友做专注于各种套利的 HF 时,是见证金融工具影响市场的 “自豪” 感,还有“自由”。


知乎 @匿名用户


度过对工作的蜜月期之后,再去想是什么支撑我继续从事这份劳动强度极大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主要针对二级市场投资圈):


1. 每天打交道的应该都算是素质在金字塔尖的人。 即使作为刚入行的新人,也可以接触到上市公司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领导,凭借公司平台的资源去相对平等地交流(当然也需要跪舔),已经是很难得的学习机会。日常打交道的同事与客户 985 名校出身基本是标配,北清复交的密度极高,和聪明人打交道很舒服,虽然常常有分歧,但基本上讨论起来也是就事论事,很少有因为沟通不在一个频道而气到吐血的情况。


2. 收入,不管是显性还是隐形,相对高。 我自己就不多说了,行业里从业 3 年身家千万的牛人也不是没有。



3. 资源跟着人走,定价相对市场化。 即,你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在为自己积累提升身价的资本。行业透明、扁平化、流动性大,只要你有能力,在这家公司呆着不爽随时拍拍屁股走人去下家完全不是难事。不存在累死累活之为公司当了螺丝钉的情况,也不用担心换东家会自废几年功力。


4. 出路广。 毕竟这行接触到各方资源,未来退出的途径也相对丰富。去实业、去一级市场、从二级市场一侧跳到另一侧都屡见不鲜。爬坡的过程虽然辛苦,但站得高之后选择的余地还是多了很多。





『券业新力量』
最关心券业人KPI的公众号
在这里结识你的成长人脉
新人红包派送
等你来抢
↓ ↓ ↓


想和财叔进一步交流的朋友,可扫描二维码添加财叔微信号( qgsmly8 )学习交流,备注:金融人。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新力量学苑,学习券业人精品课程、提升业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