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就是那个美国的,创刊于1929年,全球著名的商业杂志。
但你知道吗?其实,中国也有自己《商业周刊》。1987年,它创刊于中国台湾,是台湾最具影响力、发行量最大的商业杂志,曾创下在台湾市场的发行量,超过八卦杂志这一记录。
人们天生喜欢八卦。所以,在一个杂志市场,发行量排行第一的,往往是八卦娱乐杂志。
而占据杂志发行量第一名的,居然是商业类,全世界几乎仅此一家,就是当时的台湾《商业周刊》。
厉害。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商业周刊》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创办之初,它没人看,没人买,一度亏损超过1亿多台币,公司不得不负债经营。
而在之前被称为“台湾新闻界第一才子”的创始人,金惟纯老师,也“苦到无所逃与天地之间”,陷入了人生没有出路的困惑之中,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好,做什么都不起作用。
那么,后来呢?发生了什么?它是怎么扭亏为盈的呢?今天的金惟纯老师,又是怎么看待当年那些事的呢?
金惟纯老师有6句话,清晰展现了他的商业智慧和人生哲学。
观点 | 金惟纯 主笔 | 景九
“哪有别人的错?源头都是我”
那是金惟纯老师创办《商业周刊》的第5年。
到了年底一盘算,公司所有目标都没达到,一塌糊涂。
于是,到了年终开年会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站起来,说了这么一席话:
公司做了5年,一无是处,我们几乎成了一个完全负面的事物。把股东的钱赔了,对不起股东。耽误了同事的青春,对不起员工。出版了一堆没人看的杂志,还得砍树造纸,对不起地球。
所以,我们好好想想。过完年,如果还没有转机,就把公司关掉。
本该是加油打气的年会现场,老板站起来说了这么一段话。可以想象得到,听了之后,员工们也是一片愁云惨淡。
但是过完年之后,公司没关。而且就在之后的一年,《商业周刊》扭亏为盈。
不仅如此。从此,它维持了27年高增长,涨幅达到了5000%,变成了台湾最大的杂志出版集团。
5000%?怎么做到的?
金惟纯老师说,这主要是因为,自己做对了一件事:说实话。
说实话,就是当着全体员工,诚恳地认错,承认自己不行。什么“新闻界第一才子”?早行不通了!
之前,对所有人都不满。对合伙人不满,对员工不满,对社会风气不满。
我这么能干,这么有创意,怎么就跟你们这群不匹配的员工在一起工作?讲话听不懂,听得懂又做不到。一直往外找原因。
可是仔细想想,所有的一切,罪魁祸首,不还是我自己吗?杂志是我同意一起办的,合伙人是我找的,员工是我招的,公司策略、发展方向也都是我定的。
哪里有别人的错?源头都是我。你们任何事情没做到,都怪我之前没做到,所以连累了你们没做到。
通过这样的自省,你才能卸下面具和盔甲,开始真正地面对自己。
不再执着于脸面,执着于过去的名声,质问同事为什么没有完成目标,不再纠结公司什么时候才能扭亏为盈。
金惟纯老师,也是这么做的。
他开始和每一位同事推心置腹地谈话。工作上,你觉得什么事对你压力太大?我帮你调整一下。做什么事你喜欢,你擅长,觉得做了有意义,那就去做。没关系。
同时,他还上手一些具体的事情,把之前做错的地方,纠正过来。
(2025年1月11日,金惟纯老师将来到混沌创新大课现场,讲授《心力唤醒,新时代的认知精进与自我成长》,扫描海报二维码,预约直播!)
“所有文章,必须让高中毕业的人看懂。”
比如,他发现:编辑部里,所有人都太有“学问”了。
有学问,这不是好事吗?不一定。
当一个编辑部,所有人都满口专业名词,而你发现你完全听不懂的时候,杂志为什么卖不出去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谁会买一个自己读不懂的杂志呢?
要知道,隔行如隔山。行业里的东西,记者和编辑是外行,不一定很懂。
你所谓的专业知识,对真正的业内人士来说,可能就像ABC那么简单,但对于很多非本行业的人来说,又像天书一样晦涩。
比如,你给出一堆专业名词,像“得房率”“渗透率”“分布式系统”,但又不加以解释。
读者看不懂,带着疑惑勉强看下去,又跟不上,下次自然不看你的文章了。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你写出来的专业知识,真的是行业内部人士所需要的。
可算算,每个行业的读者在总读者里的占比,也很难超过5%。那么,剩下的95%,你让人家看什么呢?
周末在家读《商业周刊》,这确实让人觉得很努力,很上进。但如果文章特别枯燥乏味,读得很吃力,或者压根读不懂,又怎么会有人订呢?
不行。不能这样下去了。
所以,金惟纯老师定了一个最简单的标准:所有文章,必须让高中毕业的人看懂。
一到文章审核,他就把前台的小姑娘叫出来,问:这个你能不能看得懂?
看不懂,那就换。说人话,不准说专业名词。
于是,要达成这个目标,就不能讲行业里的Know how(技术窍门)了。
想要让人看懂,又能吸引大多数人看,就几乎只有一个选择:写人,写故事。
找到每个行业里大家最感兴趣的人,写出这个人身上最让人爱看的真事。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未来想怎么样。就这么干。
这么干了以后,读者果然都十分喜欢。
这样一本杂志,读来不枯燥,并且不知不觉也学到了很多商业知识,了解很多趣闻。真好。
以往,大家虽然都觉得自己应该进步,但进步起来有很痛苦,所以难以持续。
但《商业周刊》另辟蹊径,不模仿当时国外成功商业杂志的路线,而是选择写这些有趣的故事,所以,成了当时读者读了轻松,又能学到东西的最佳选择,订阅量自然随之暴涨。
在台湾市场,它的有效发行量,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了二三十万份。传阅量,达到了百万份以上。
不可思议。
对自己诚实,尽一切努力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立规矩,这不难。很多企业、管理者,也都给自己立了这样那样的规矩。立完了,就觉得万事大吉了。结果,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真正难的,是守规矩。
“企业文化,是经营者活出来的样子”
企业的经营者,一旦立下规矩,当作企业文化,那就要干到底。
企业文化,是经营者活出来的样子,不是钉在墙上的标语。
怎么说?金惟纯老师举了个例子。
为了《商业周刊》的文章能让更多人爱读,他曾经立下一个规矩:读者最大。
读者最大,就是时时刻刻想着读者。写作之前,想:读者会喜欢看这个吗?不喜欢,就不写。我采访的人,读者会感兴趣吗?看得懂吗?如果读者没兴趣,看不懂,就不采访。
读者最大,比上级大、比老板大、比公司任何一件事都大。只要你能证明读者可能会喜欢这篇文章,所有同事全都放下争执,无条件配合你。
坦白说,这不太容易。
因为之前,很多记者和编辑,在写稿审稿的时候,满脑子都是:这个采访对象和自己关系不错,那个题材写起来不费劲,交上去能多领一点稿费……他们心里,没有读者,只有自己。
没有读者,不行。改。每天督促,每天提醒。终于,这件事在企业内部成了风气。
但是,还来不及松口气,挑战马上就出现了。
有次,编辑部写了一篇关于当时台湾最大的航空公司总经理的报道,这位总经理,对文章特别不满,就下令把《商业周刊》在这家航空公司商务舱里的订阅,全部取消。
发行部来求助:老板,这可是个大客户啊。你和这个总经理不是认识吗?能不能去道个歉,不要撤掉我们的订阅?
可是,问问编辑部,说这个文章有事实性的错误吗?没有。有恶意吗?没有。那我为什么要跟他去道歉?我的记者是为了读者才写的这篇文章,我挺他到底。
好吧!可是一个大客户就这么丢了,确实可惜。
但没想到,不到半年,这家航空公司又开始在商务舱订阅《商业周刊》了。
怎么回事?原来,商务舱的乘客发现没有《商业周刊》之后,就开始不断抱怨,不断写投诉单,说你们作为商务舱,怎么能没有《商业周刊》呢?
航空公司被雪片般的投诉单搞到崩溃,只好向总经理提议:拿掉《商业周刊》,可能会对我们的品牌产生重大损害,建议恢复订阅。
坚持,得到了回应。你挺你的读者,读者就会挺你,让你的客户“投降”。
说的真好。大家都知道企业文化重要,但总是难以达成的原因,就是:有时,它是和短期利益相悖的。
订阅客户,广告客户要取消合作了,这时候还能坚持的原则,才叫真原则。这时候,才能看得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是不是真的把企业文化当回事。
企业文化,是一个经营者活出来的样子。你必须“玩真的”,并且带动周围的人也这么做,一圈一圈地影响出去,企业文化才算是真正的入身、入心、入魂,体现在每个人的工作细节中。
因为有无数双眼睛,都在看着你,是不是在“玩真的”。
可是,如果我已经定下了企业文化,但实际情况还是没有好起来,又该怎么办?
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在今天,很多人会特别焦虑。
金惟纯老师说:
焦虑的背后,一定是恐惧。恐惧,就是怕自己失去,怕自己掉下去。
那怎么做呢?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这听起来是两句话,其实是一句话。因为如果没有做最坏的打算,努力就一定有所保留,算不上“尽最大的努力”。
做最坏的打算,其实就是让你打破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
就像文章开始,提到的那次年会一样。
他当着全部的员工,宣布错都在自己,如果没有转机,公司可能就关掉了。
关掉公司,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血本无归,债台高筑。意味着当年的“新闻界第一才子”,身败名裂,一无所有。
但他并没有犹豫,选择承担所有的责任,接受可能发生的结果。因为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哪怕是公司真的倒闭了,全家也不会上街讨饭,还能有口饭吃,还可以慢慢寻找机会。
可能会发生什么,出现什么情况,怎么处理,怎么应对,一条条都想好了。
想好了之后,你就成为了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蜷缩在“自我”这个壳里的假人。你就能够心无旁骛,尽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做最坏打算,才能尽最大努力。
那么,努力,又该往什么方向努力呢?
重心,可能需要放在人上,而不是放在事上。
熊彼特:“所谓创新,就是旧要素新组合”
“重心放在人上,而不是放在事上”
很多人在做事的时候,把事情放在第一位,目标最大。
这样干,有什么问题吗?
金惟纯老师说:
目标最大,所以他目中无人,也没有自己。自己是工具,别人也是工具。可把人当工具时候,人的内在会抵抗。
有道理。那么,应该怎么看呢?金惟纯老师说:
把人当重点,把事当缘分。真正重要的,是两个人有缘分一起经历这件事。体验,才是最有价值的。
很多老板,就把心思放在事上。他最能干,最勤劳,最努力,所以所有人做事也都比他差,他就能者多劳,累得要死,说周围没有称心如意的得力助手。
可周围的人,哪有成长的空间呢?所有的事情他都做掉了,没有给机会成全别人,让别人进步。
所以,真正的好老板,不是最忙的那个。就是因为,他把人当人看,而不是当作工具看。来了一件事,你放手去做,这件事就是你成长和进步的工具。出了问题,我来兜底。
把重心放在人上,而不是放在事上,你会越来越轻松。
那么,放在什么人身上呢?
(2025年1月11日,金惟纯老师将来到混沌创新大课现场,讲授《心力唤醒,新时代的认知精进与自我成长》,扫描海报二维码,预约直播!)
“一流的人才,都摆过地摊,跑过江湖”
金惟纯老师说:
一流的人才,都是摆过地摊,跑过江湖的。
怎么理解呢?
摆地摊和跑江湖,是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品质。
摆地摊,是修定力。同样的事情,一直重复做,还能够用心,这就说明你的心性耐得住考验。
跑江湖呢?跑江湖,就是随机应变。跑江湖,需要见千百种人,让他们点千百次头,才会成事。
这就要求,你要适应各种无常的变化,体察到无数人的需求,时刻保持谦虚。
这两种品质,看似矛盾,一个是不被干扰,一个是随机应变、谦虚谨慎。
但在很多创业者身上,你往往可以同时看到这两个品质。
一方面,只要他认准了一件事,便可以坚持做,重复做,做到别人都赶不上。另一方面,遇到情况变化,他又可以迅速应对,硬生生从危局之中拼出一条路来。两者皆备,可成大事。
美国管理专家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也曾说过,他十分推崇的“第五级领导人”,必须要同时拥有双重特质:谦虚为怀,但又要勇敢无畏,也是这个意思了。
金惟纯老师说:
如果能在四十五岁之前,把这两件事做到都比别人强,那肯定就是“万里挑一”的千里马,不怕没有伯乐。
所以,如果一家企业想要培养人才,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己公司中,哪些岗位更像“摆地摊”,哪些岗位更像“跑江湖”。让摆过地摊,还摆得不错的员工,试着去跑跑江湖;让跑江湖跑得不错的员工,试着去摆摆地摊。
对很多想要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同学,也是一样。如果你年纪尚轻,不妨仔细想想,在“跑江湖”和“摆地摊”的工作之中,选择哪一个,先做出成绩,再去做下一个。
如果你已经有了不少的工作经验,那么也可以思考一下,之前的工作,大概属于“摆地摊”和“跑江湖”的哪一种,然后换一种,再试一次。
这样做,很快你就能具备不变的定力,还有应变的弹力,成为“万里挑一”的千里马。
最后的话
许多厉害的人,都特别踏实。
踏实,就是诚实,就是坚持,就是勇敢。遇见问题不找外部原因,大方地承担责任,对自己诚实;一旦确定规矩,就身体力行,不玩假的,坚持到底;以真心换真心,敢于给他人进步和成长的空间。
真好。
很多人焦头烂额,对做事的期盼,就只有一样:给我大招,立刻得分。
总想要用自己的创意和聪明才智,找资源、找杠杆、拉关系,期待一下翻盘。
这当然不可能。做事,当然要踏实,要打好基础。
可是,但凡能意识到踏实做事,诚实做人,也不至于到焦头烂额的份上。
哪有什么一招制敌,都是千锤百炼。
祝你,踏实做事,诚实做人。
祝你,千锤百炼。
////// END //////
【本周创新大课预告】
对于创业者而言,真正的强者,不仅仅是因为能力有多么出色,还因为心力足够强大。能力可随时间积累,而心力,作为愿力与能力统一体,是内心深处的强大力量。
创业维艰,那些能够带领企业穿越周期的创业者,都是能够维持好内心的秩序,保持强大的心理韧性和高能量的,可以说,心力已经成为创业者最核心的竞争力。
未来,我们仍然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新年伊始,我们特邀三位不同行业的老师,围绕 “创始人心力” 分享他们的宝贵经验与独到见解,帮助大家在创业路上披荆斩棘,不断精进。
嘉宾:
金惟纯
陈菲
韩彦
荆宇航
课程亮点
使命召唤:至暗时刻找到自我突破和前行的力量,找到内心答案
多元视角:专家/创业者/投资人多元视角分享困境突围的方法
自我探索:激发个人潜力,塑造未来核心竞争力
成长共鸣:现场200位同学一起碰撞思想,彼此成就成长之路
心力修行:新周期下的心理韧性提升,帮助在实践中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