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科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我的GPA是92左右,雅思总分为7.5。
此外,我还拥有一段交换学习的经历以及一篇已发表的论文。
我申请的地区主要包括英国、瑞士和澳洲,申请的项目类型主要是研究型硕士和授课型硕士,且方向都是计算机,其中研究型硕士的主要方向是与计算机视觉相关的。
我是从大三上学期开始准备雅思考试,同时找了本校的导师进行科研工作。
在大三结束时,我与微思签约,并在那个寒假确定了申请的地区和具体学校,同时也再次参加了雅思考试。
大三下学期,我联系了校外的导师继续科研。
到了大四上学期,也就是九月份的时候,我与微思一起确定了我要申请的具体项目,并开始准备材料,陆续提交了授课型硕士项目的申请。
由于研究型硕士的申请流程与授课型硕士有所不同,我后续又陆续进行了研究型硕士的申请提交。
比如,剑桥和帝国理工的一些项目不需要提前套磁(与导师沟通),我就先提交了申请。
但也有一些项目需要,这些都需要去官网具体查看。
不过,我观察到提前套磁其实是有用的,无论项目官网上是否写明需要,都可以提前找老师沟通,因为老师更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比如往年的招生情况和时间线等。
如果能从老师那里了解到更多信息,或者得到老师愿意招收的意向,那肯定是不亏的。
总的来说,大四上学期我主要就是陆续提交了授课型硕士的申请,然后慢慢进行套磁,再提交研究型硕士的申请。
最后,我收到了剑桥、帝国理工以及悉尼大学研究型硕士的offer,以及UCL、爱丁堡大学等学校的授课型硕士offer。
我整理了整个大学期间准备申请的不同阶段,感觉有三个方向值得与大家分享:
考雅思、准备科研以及申请季期间的一些注意事项。
接下来,我将详细分享这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考雅思。
由于我是在学习中准备的,因此我建议大家最好在寒暑假期间准备雅思考试。
因为我们都知道日常学习其实是非常忙碌的,尤其是大三阶段,本来学业就比较紧张,如果在分配时间精力去考雅思,可能会影响GPA的稳定。
所以,寒暑假是更合适的选择。
至于准备方式,我推荐两种。
第一种是去机构报线下的课。
比如新东方,他们会提供听说读写全方位的指导,并帮助你了解整个考试流程和准备方法。线下课相较于线上课,可能效果会更好,因为你报线上课不仅要花钱,还可能坚持不下来,效率会比较低,线下有老师看着你会更好一点。
当然,如果你不能去线下上课,就不要报线上课,咱们直接利用网上的资源学习。
比如B站上的视频,或者找往届的学长获取他们当时的学习资料,如网课等,这样就无需再花钱了。
这两种方式都不错,可以帮助大家大致了解雅思考试的形式和准备方法。
接下来就是,听说读写这四项具体需要怎么准备?
听和说,我觉得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两项
,因为我相信大家经过高考肯定都比较擅长。当时我就是考前保持两天一套题的频率,其实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我觉得,相比说和写来说,这两项肯定是更容易准备一些。
说和写,我觉得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因为英国那些QS排名比较高的学校,他们都需要看小分的。然后我觉得大家可以去网上找一些可以提供作文批改或者口语模考的课程去买,比如说同桌英语,它就会提供这样的课程。口语模考就是老师,他可能不是那种官方认证的雅思考官,但是他对雅思口语的了解程度以及他的英语水平肯定都是远高于我们的。然后他就可以模拟考试环境,针对你的回答给出分数,并且提供一些建议。批改作文的话,就是你把写好的作文用Word文档传上去,然后老师就会逐句对你的作文进行批改,指出一些比如论据、结构等方面可以改进的地方,并且给你一个分数。我觉得这对于练习来说还是比较有帮助的。
关于雅思出分,我有一点小建议。
如
果
大家想冲刺牛津和剑桥这样的顶尖学府,小分最好刷到6.5。
而对于IC和UCL或其他同等bar的学校,小分最好达到6。如果在申请时,比如针对牛剑,你的小分可能没有达到6.5,我个人建议是,可以考虑不交雅思分数先递交申请。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自己在申请牛津时,虽然最终没有拿到offer,但在申请被拒后,我给官方发了邮件,询问并获取了我的打分表,想了解一下未能获得面试的具体原因。
其中有一项显示,他们认为我提交的雅思小分只有6,觉得这个小分有点低。
因此,基于我的个人经历,我觉得如果大家觉得自己的雅思分数比较低,不交雅思申请也是可以的。
首先,我想说一点,由于我申请的项目既有研究型项目也有授课型项目,那么拥有研究经验肯定是必须的。但大家可能有些只想申请授课型项目,就会觉得没有必要做科研。然而,
我认为,即使有授课型项目的申请意向,参与科研项目也是能给自己的简历加分的。而且,老师还能为你提供推荐信,这也是比较有收获的。
开始做科研,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
可能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比如小红书上,大家会看到很多让人焦虑的内容,觉得找老师做科研很困难,或者申请机会很少,担心没有老师愿意带自己做科研。
但我认为,大家可以先从本校老师入手,比如选修课的任课老师、大创项目的指导老师,或者直接去学校官网上联系本校的老师,这些都是入门阶段比较容易找到做科研的方法。
这些老师通常会安排自己的学生来带你,或者直接引导你,这样你不仅能获得一段科研经历,还能拿到一封本校老师的推荐信。
我觉得,这样的推荐信有一封就足够了。
在申请时,我们往往需要提交两封或三封推荐信。
当你结束了本校的这段科研经历后,即使没有发表论文,你依然可以将这段经历写到简历上。
然后,你可以利用这段科研经历去套磁排名更高的学校的老师。
我认为有三种方法可以尝试。
第一种是关注学校官方的暑研项目。
比如寒假时我曾了解到一个港大的暑研项目,但这类项目的竞争非常激烈,因为港大会面向全球学生接收简历,并不限制学生的年级。虽然相对较难入选,但也存在通过学校内部平台就能申请的海外官方暑研项目,比如mitacs暑研项目。在我的学校,你可以通过校内平台递交申请并参加面试,这样竞争会相对较小一些。建议大家多留意这样的项目,或者多向学长、学姐咨询。
第二种方式是关注国内的夏令营项目。
不同的研究院或学校可能会在公众号上发布相关信息,大家要多留意这些推送。如果你看到相关的实验室,可以去关注它所在学院的公众号,以便及时看到夏令营的信息并报名。
第三种
方式是我认为最自由的一种,
大家可以直接去你选中的老师的官网,找到他的邮箱,直接给他发邮件。
我觉得大家多尝试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机会。
或者,你可以问一问自己同专业的学长学姐,看他们有没有优质的科研机会推荐,或者在哪里做科研。
总之,多问肯定是不会错的。
我建议,
科研当然是越早做越好。
不过也可以大三上
学期先找老师聊一聊,了解一下情况,然后尝试做一段科研。到了大三下学期,你可以考虑找其他老师或者继续跟本校老师合作。这样,到了大三下的暑假,你就可以有机会找更好的老师去做科研了。这样规划的话,你至少能有两段科研经历和两封推荐信。同时,我认为在做科研的过程中,也是在开发个人的兴趣。
因为如果你发现自己擅长或者喜欢这个领域的话,就可以进一步加深研究性项目的投入。
毕竟,我们现在还没到真正申请的时候,可能只是确定了一些项目,但还没有完全开始准备材料、深入研究。
所以,通过做科研来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是个很好的方法。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去剑桥,我先回答一下。
大家都知道,剑桥的硕士项目都是一年制的。
因为我后面可能还想再读博,所以我觉得一年制的项目可能稍微有点短,对申请博士没有什么帮助,可能刚去那边就要开始准备博士申请了。
所以,综合考虑后,我还是选择了两年的研究型项目。
首先,我
建议大家尽早达到语言要求
,以及完成GRE等硬性材料的准备。
然后,可以
尽早准备文书
。因为授课型的项目,他们有一些可能招满了就不会再招了。所以说,前期如果优秀的简历很多,他可能很快就招满了。如果你提交晚了,即便你的简历比他们还要优秀,他可能就不会录你了。所以说授课型的项目还是要尽早准备文书的。
但是研究型项目我觉得,不怕晚。
只要你觉得你还有机会,并且人家申请那个没到截止日期你都可以,另外大家可以发邮件去问老师。
不用看各种社交媒体上,有些人可能很早就已经确定套好老师了,已经确定意向了之类的,不用太焦虑。
只要你随时准备好,随时套就可以了。
最后一个,就是大家申请中可以多关注其他的平台,了解别人可能跟你申了同样的项目,他们下offer的情况,比如说你可能这次选项目可能没有保底,或者你觉得你还能再冲刺一下,及时去
调整
你申请的项目。
首先,在我大三的寒假找到微思之后,微思的老师与我一起选择了我想申请的地区。
他们向我介绍了不同国家及学校申请的特点,包括哪些项目比较适合我,以及这些项目所需的硬性材料,比如GRE考试要求,或者雅思、托福的分数标准。
因为所需材料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你的规划效率。
在准备简历和软背景提升方面,微思也帮了我很多。
他们帮我一起找与我的研究兴趣相关的老师去套磁,而且在选项目时,由于微思这边的学员比较多,他们会了解一些往届申请不同项目学生的拿offer情况,然后给我推荐适合我背景去申请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