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新春走基层 | 媒体镜头下的中核坚守者 ·  昨天  
中核集团  ·  别再做“法外之徒”了! ·  2 天前  
GiantPandaCV  ·  DeepSeek-V3 FP8量化浅析 ·  4 天前  
中核集团  ·  中核集团各系统召开2025年度工作会议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鲁博士谈营销管理:核心概念︱需要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8-06-22 06:28

正文

人是二合一的人,一捺代表肉身,一捺代表精神,精神驾驭肉身,肉身支持精神。肉身是精神的载体,精神跟肉身要复合。如果精神脱离肉身那叫魂不附体;只有肉身没有精神那就叫行尸走肉;如果精神跟肉身长期分离,这叫“王八”。人是“精神”与“肉身”的和谐一体。一个是有形,一个是无形;一个是软件,一个是硬件,合起来就是一个计算机。若要满足一个人的需求,就一定要从精神与肉身两方面去满足。这两方面最终表现为精神,只不过它的载体是物质。

比如有人说“我饿了”,“饿”是生命上的需要,生命上的需要通过心理来表现。没有心理表现别人根本不知道他饿了,除非他是一块石头。关注需求是营销的本质所在,即关注精神的人远胜过关注肉体的人。物质只不过是精神的载体。

营销重点研究精神。因此人们的各种需要、欲望、需求是营销管理的出发点,也是营销管理的归宿,就象效用理论奠定西方经济学的基石一样。

营销理论的基础是管理学,管理学的基础是经济学,经济学的基础是心理学,因此,研究营销最终是研究心理。人有人的心理,动物有动物的心理,心理是最核心的东西,心理通过生理表达,生理不过是它的载体。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心理专家。 他不一定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不研究理论,但是他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心理专家。他对消费者的心理,对员工的心理都把握得相当清楚。营销理论的出发点是需要、欲望、需求,归宿也是要回到那里。因此, 营销的本质是精神的,但是这种精神的东西我们要找到一个载体,那又转换成为一个商品世界,再回到精神上去。

营销更多的是艺术,它没有像生命变化一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找,它的变化性太大,也恰恰是因为这种难,所以并不是人人适合做生意。做生意、办企业确实需要天赋的。作为学校、作为老师来讲没有可能培养营销高手。

营销要搞自己的问题,原则是围绕别人的问题搞自己的问题,并不是关起门来搞自己的问题。 要让别人对你有兴趣,你必须首先对别人所关注的问题感兴趣,决非对别人感兴趣,并致力于别人问题的有效解决 —— 当下出现。决不对自己问题感兴趣,这是营销成功的关键,也是成功营销的起点。如果你对别人关注的问题没有感兴趣,别人对你一定没有兴趣,如果你不关注他在关注的问题,那么你要让别人对你有兴趣,就是有兴趣那也是歪打正着,不是你搞准的。要对别人感兴趣,并对别人的问题有效解决,这不是简单的效率问题,而是一个时空问题。此时、此空问题能够解决,一旦时空运动,它又解决不了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要持续不断把它解决,才会有持续不断的客户。

孟子曾在《公孙丑下》一书中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讲的是王者得天下,莫过于“天时地利人和”三势,,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和”。无论是三国论中的曹操得天时、孙权取地利、刘备讲人和,还是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与此三势密不可分。古为王道,如今却同样适用于商业市场。一家优势的服务企业,在面对服务化商业时代的市场经济时,当以审时度势的冷静姿态,以顾客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引导时尚潮流为己任,并持以持续创新、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企业精神,追求企业发展的巅峰。


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可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但最重要的是人和,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自古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定义标准,成功,是顺天应时合民;失败,是倒行逆施离民。优势企业,蓄势而来待势而发,不仓促起事。准备不足,急于事功,必然南冠楚囚。无限蓄积,裹足不前,必然错失良机。洞察时实,把握时势,才能定度方向,审时度势是企业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首要能力和要求。于是“顺天时择地利”--将“引导时尚潮流”的行业使命呈现出来,它是对一个优势企业存在的目的和功能上的要求,是企业和每位成员为之追求和努力的方向。“讲人和”--是企业的获民心战略方式,以顾客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引导时尚潮流为己任,用将前沿的时尚元素以商业方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使企业成为时尚的载体,成为行业的典范,传递流行趋势、引导时尚的风向,架起顾客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并续以持续创新、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企业精神来激发企业活力、强化企业经营的规范化和信念化,推动企业持续发展。以顾客的利益为出发点开展工作。并持以持续创新、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企业精神去追求企业发展的巅峰。

顾客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在企业生存的过程中,顾客资源是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企业的市场份额就是顾客份额,获得顾客的认可才能得“人和”。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顾客资源的竞争。这里的“顾客”,狭义来讲是指消费者,得“人和”,即是得到消费者的满意和亲赖。广义来讲,顾客包括了合作商、员工、顾客(消费者和意向消费者)等所有与企业发展相关联的人。 企业失去了人心,就失去了市场;人们满意,企业就赢得了市场,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广泛的从顾客角度去认识顾客价值。从美国市场营销专家劳特朋提出的——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到载瑟摩尔——以顾客对价值的感知作为决定因素。再到科特勒——从顾客让渡价值和顾客满意的角度看待顾客;最后到格隆罗斯——从关系营销的角度阐述顾客价值的。

这个不断深化过程,其理论核心方向是一致的,即企业在发展和经营过程中,应该真正站在顾客的角度上来看待企业的价值,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这种价值不是由企业决定的,而是由顾客决定的。顾客不但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生存之本。还是检查企业战略的标准。企业要发展,势必要处理好企业战略跟顾客价值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从顾客的需求点出发,以顾客满意为企业的服务宗旨。一切工作都将以顾客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开展起来。

所谓需要,就是指人类没有得到某些基本满足时的感受状态。 感受是一种状态,它一定在变化。状态不是常态,常态是状态里面的某一个瞬间。按照这样的概念,需要就是一种动态,像水一样不断在流,不断在波动。需要本身也是一个生命体,它是有生命的,需要可以产生,也可以死亡,也可以持续,也可以变化。一个优秀的营销者,首先就要把握它是怎么变的。

第一步就是“感受”,“感受”定是在心理层面,这种状态表现为没有得到满足,这些没有得到满足是指最基本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全部。既然没有得到满足,又想满足,这个就是“问题”。因此, 营销中的“问题”实际上指的就是顾客的问题,这个问题绝对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营销者必须把握消费者的问题,否则就是瞎子,提供再多的东西也没用。

需要就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未来的问题!需要是一个问题,还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问题分生活问题、管理问题、抱怨问题,那么管理问题在于什么?管理问题是未来加现状,最终是谁的未来,谁的现状。实际上企业有企业的未来,有企业的现状,但是企业的未来和企业的现状,这跟顾客、跟市场之间是一体的,而不是间接的。管理问题随市场问题产生而产生。因此管理问题跟需要问题也是对应的,也是要面对未来的现状。这里产生两类问题:一个是企业的问题,一个是顾客的问题。企业的问题从哪里来产生?从顾客问题来产生,不要自己搞出问题来,否则越搞越多,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只需围绕市场几个方面把几个问题解决就好,因此市场问题越多,相应的问题就要解决得越多,否则企业只是在消费而非在生产。“问题”一定是现在没有解决,“现状”是没有问题的,“现状”本来就存在一个问题,没有问题等于现状 + 现状。

关键是在于“问题”。因此“需要”本质上是一个精神的范畴。关注顾客就是要关注顾客未来的问题,而非过去的问题,除非这个问题的过去与未来有关联。产品没有问题,顾客就没有问题了吗?如果产品真的没有问题,为什么会发生病人吃药吃错呢?同样的药,为什么有的顾客吃剂量会过度呢?因此,如果我们要研究过去问题,可以,除非这个问题的过去与未来是有关联的。也就是说,这个问题的解决对明天来讲还是需要的,如果明天不需要了,这个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再研究下去了。

需要是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状态,若这种感受状态得到了满足,他就弃你而去。 这跟马克思讲的一句话异曲同工,他说:“无产阶级起来以后,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培养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所以说,企业要让自己活下去的时候一定让自己“死掉”。

企业也是如此,我们在满足顾客需求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消费我们的工具,这两个东西永远连在一起的。因此不要指望可以永远满足人家的需要,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企业一定要变!

消费者永远是见异思迁,消费者永远水性杨花。其实,谁都是如此

要让消费者忠诚于我们,我们就要忠诚于消费者的需要的变化;不是简单地忠诚于消费者,而是忠诚于消费者的变化。在变化里才能找到它的增量Δ,才能从X中找到Y,从而找到产品开发的依据所在,才能找到企业生存的“根”。

就拿做鞋子来说,中国女人以前都是裹脚的,只能穿布鞋,可现在大街小巷女孩子们都穿高跟鞋。什么原因?还不就是消费者的变化才使鞋子发生变化?以前女人的地位低,遵从三从四德,天生低人一等;而现在男女平等,女士身份地位大大高于以前,高跟鞋就是这种身份转变的证明。高跟鞋的问世不是设计者的简单想象,而是社会变化的驱使。

满足只是不满足的一个瞬间,不满足需要无限的瞬间满足得以实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