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席亚洲
► 独立军事评论员,IT业观察者
2017年7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朱日和训练基地检阅解放军部队,这次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阅兵被官方称为“沙场阅兵”。与以往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国庆阅兵和胜利阅兵不同,此次阅兵在仪式性和实战性方面的统一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次阅兵在仪式性和实战性方面的统一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国防部发言人表示:“这次阅兵依托参加实战化训练的部队组织实施,受阅将士走下训练场便走上阅兵场,以征尘未洗、连续作战的战斗姿态接受检阅,以此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阅兵场地设在朱日和训练基地野战练兵场,立足实战环境、体现真打实练,突出铁流滚滚、风尘仆仆的战场氛围。组织编排上,采取群队结合、人装组合、空地联合的方式,体现新型军兵种力量联合编组及作战运用,是改革重塑后部队联合作战行动的有益尝试。
阅兵打破以往广场阅兵的惯例,不安排徒步方队和踢正步,不安排军乐团、合唱队,不搞群众性观摩。阅兵保障按照野战化要求组织,所有装备不作装饰,尽量减少与实战无关的要素。”
“这次阅兵在中央军委领导下,以中部战区为主组成阅兵联合指挥部,对受阅部队实施统一指挥,是新体制下战区履行职能的重要实践。”
国防部发言人的上述发言对此次阅兵的“实战化”特点做了一个高度概括的描述,当然不可能详述阅兵究竟“实战化”在哪里,尤其是这次阅兵中许多“低调炫耀”的内容,也没有提及。
那么下面笔者就试图通过简单的解读,向读者介绍此次阅兵中未被提及,但值得关注的一些细节。
阅兵一开始,我们就可以注意到,这次“沙场阅兵”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徒步方队,在国庆阅兵中,解放军的徒步方队队列水平是有目共睹的。但作为一次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展示中国军事改革成就的阅兵,徒步方队的取消,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
从上世纪90年代后,解放军已经没有“纯正“的徒步步兵部队,但仍有许多名为”摩托化步兵“的部队,实际作战中,战士们仍主要依靠双脚”丈量战场“,只是得到坦克、火炮的支援。这样的部队实际上仍称不上真正实现现代意义上的机械化、摩托化,说的不好听一点,这样的摩托化步兵的作战模式仍停留在二战水平。
此次阅兵式上取消徒步方队,恰是完全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目标的象征
可以说,取消徒步方队,正是象征着解放军完全结束了这段历史。解放军已经制定了2020年前完全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目标,此次阅兵式上取消徒步方队,恰是实现此目标的象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解放军将不再拥有“铁脚板”精神和与敌人“面对面”近距离作战的能力。
此次军改后,我军依然有一些部队将仍是主要依靠步兵轻武器和队属支援武器为主要杀伤手段的“轻步兵”,只不过,他们成为“飞起来”的陆军,武装直升机和突击运输直升机对于他们来说,与机械化部队的步兵战车、坦克一样,是他们克敌制胜的直接支援力量。
轻步兵全面特战化,也是我军此轮军改的一个显著特征,有意思的是,这些继承步兵这个兵种出现以来最古老传统的部队,却恰恰是新军事革命的先锋。
在这次阅兵中,分列式的第一幕,就是“空中骑兵”部队的运输直升机,在武装直升机护卫下,实施空中突击,从电视直播中,我们可以看到座舱内战士们携带的武器装备情况,其中就包括了带自动火控系统的大口径狙击步枪等装备。
空骑特战部队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已有几十年历史,在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中都已经向世界进行过“表演”。但对于我军来说,这还是一种新质作战力量,这次在朱日和的亮相,也正是中国陆军“飞起来”的先声。
这次在朱日和的亮相,也正是中国陆军“飞起来”的先声
在“空骑”首次展示之后,是我国陆军装甲部队“矛尖”的再次亮相,99A式主战坦克可能在很多军迷看来有些“视觉疲劳”,但此次阅兵中没有出现我军目前装备数量最多的96系列坦克,全是99A,表明这种我军最先进的主战坦克数量正在稳步上升,将真正成为我军坦克部队的核心力量。
不过,这次阅兵中,有一个有意思的“实战化”细节值得关注。所有参加阅兵的99A式坦克,均没有在侧面附加装甲上绘制战术编号。
准确地说,是所有参加分列式的99A式坦克,均没有在侧面附加装甲上绘制战术编号
这种从装甲部队诞生开始,所有实战状态坦克都必然有的醒目战术编号,其作用自然是为了方便编队作战中互相识别。但在此次“沙场阅兵”中,它们却悄悄消失了。
在朝鲜不久前的阅兵式中, “先军号”坦克编队中,两辆坦克损坏,即使在换上一辆“备份车”,依然可以看到坦克编队出现一个缺口,通过战术编号可以很明显察觉这一点,西方媒体为此对朝鲜一番冷嘲热讽。
这也表明了战术编号的一个问题,就是这种编号在方便自己人识别的同时,也导致容易泄露一些信息。在老电影《遥远的桥》中,荷兰地下抵抗组织就通过德军指挥部门口挂着标识的车辆和其战术编号确认了德军战役指挥官身份。
99A式坦克作为一种信息化主战坦克,其主炮根部的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和三军联通的信息化系统,可能至少在部分条件下,让战术编号不再成为必需。
这次阅兵中,我军陆军装备全部没有战术编号。这表明,取消己方装备的明显视觉识别标识,或许恰恰将成为未来战争中的“新常态”。
当然,从现场视频也可以看到,在后方装备展示区停放的99A坦克炮塔侧面,依然有着白色的战术编号,这表明阅兵中展示的这一新变化,更多还只是低调地展示未来的发展方向。
战术编号的悄悄“失踪”,还只是解放军面对信息化战争的一个不容易被大家意识到,可能还有点含义模糊的小举措。而在参阅部队中还有属于战略支援部队的,战役、战术通信;电子对抗、电子情报搜集;战役、战术网络节点等C4ISR用途的车辆,其含义就非常明确了。
在现代条件下,尤其是在朱日和这个全军首个“复杂电子环境”的训练场中,这些车辆在“第四维度、第五维度”(电子战和网络战)战场上,其地位不亚于99A在装甲正面对撞中的地位。
更不用说此次阅兵式中出现的大量侦察车辆,很大程度上,这些看起来没有装备大炮和导弹的战车,其作用可能还大于坦克和步兵战车。
而反辐射无人机的首次亮相,更是表明了“信息战”的本质,它不仅仅可以干扰、侦察这样的“软“方式实施打击,更可能是直接对敌人信息节点实施打击的“硬”杀伤手段。可以说这种长期以来默默无闻,很少受到关注的武器,是这次阅兵“实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这种长期以来默默无闻,很少受到关注的武器,是这次阅兵“实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此外,阅兵中,继承前面几次阅兵的习惯,阅兵中也首次展示了多种工程保障车辆、后勤保障专用装备。
纵观世界各国的阅兵,很少有国家在阅兵中展示这些车辆,但这些车辆和装备,是现代化战争必不可少保障力量。有句话说“外行看火力,内行看后勤”,看看解放军各种“大八轮”装甲车底盘上的高机动工程车辆,正是展示了今日解放军全域作战的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认为苏军坦克无法通过大兴安岭,结果苏军强大的工程能力迅速在原始森林中开出一条通道,坦克部队直插日本关东军纵深。如今有个国家自以为藏南恶劣的地形和环境可以成为他们的“天堑”,但面对解放军实战化阅兵中展示的这些装备,或许就应该打消这个念头了。
这次阅兵的另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实战化”特色在保障方队通过后开始展示,这就是空中阅兵被“插入”地面方队阅兵中间。
2009年,国庆50周年阅兵中,我军空中受阅部队实现“米秒不差”,西方观察家评论认为这是中国空军指挥控制能力的一种展示。
而到了今年的“沙场阅兵”,“米秒不差”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展示出来,已经到了可以被利用来实现特定“战术目标”的程度。这种空地协调能力,是非常令人惊讶的。
有些观众可能会注意到俄罗斯“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阅兵”中的一个细节,就是在阅兵“节目单“中提到的”回旋镖“8轮装甲车在电视直播中一个镜头也没有出现。
事实上,这是因为这种装甲车被作为战略导弹部队的“后卫”出现,当它们还没有开过观礼台的时候,俄罗斯空军受阅梯队的先导机已经提前到达,结果导致电视台的摄像机注意力全被飞机吸引过去,“回旋镖”装甲车就这么被遗忘了。
回顾苏联时代和俄罗斯的阅兵式,我们可以发现,在地面方队通过列宁墓后,总会有一个“收尾”动作,就是军乐队走上红场,组成最后一个“方阵”,随车队一起离开。笔者以为,这是一种掩盖空中梯队到达时间不准的“战术”,如果飞机到晚了,电视直播可以拍一段身着漂亮制服的军乐队的画面;到早了,大家也就自然不会关注军乐队了。
在阅兵式上,这可能只是一个瑕疵,可以用如上面提到的这种手段掩盖过去,但如果是在军事行动中,这种时间差或许就是致命的。
比如,1977年,荷兰特种部队就曾利用空军F-104低空飞行的音爆掩护其接近一列被恐怖分子劫持的火车——可以想象,如果双方配合不好,飞机早到几秒,特种部队没来得及接近到足够距离,恐怖分子就已经“缓过神”来,那结果就会不堪设想——当然,这个空地配合的例子还很简单。
在现代大规模空中战役中,会出现大量部队协调难以完全计划实施的情况,如果指挥控制系统本身的误差就较大,那么就导致整个作战体系的“系统错误”开始积累,最终可能导致整个空中战役的组织实施受到影响。
所以,这次阅兵式中,可以做到在地面阅兵中间插入空中阅兵,本身就表明中国空地协同配合能力,空军指挥控制能力已经做到了极其高超的地步,可以实现令敌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复杂配合。
此次空中阅兵中,歼-20首次参加,这是中国第一种第四代(国际标准第五代)战斗机,它参加此次“实战化”阅兵,意味着其已经具备了必要条件下进行实战的能力。
有传闻,此次到达阅兵现场,但最终未参加阅兵的两架歼-20战斗机,来自第一支装备该机的作战部队(阅兵的歼-20来自试训部队)。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那么说明, 歼-20的试训阶段已经进入后期,开始进入战斗力形成阶段了。
最后,此次阅兵最后,火箭军弹道导弹接受检阅。
这次检阅中出现的弹道导弹数量可以说是空前的,创纪录的。其展示规模甚至大大超过苏联、俄罗斯的任何一次阅兵。此次出现的弹道导弹都是成建制出现,意味着它们从各自平时部署的地点经过长途行军抵达朱日和,且具备实施发射的能力。
此次出现的弹道导弹都是成建制出现,意味着它们从各自平时部署的地点经过长途行军抵达朱日和,且具备实施发射的能力
笔者以为,东风-16导弹和东风-26导弹虽然并非本次阅兵首次露面,但在现在的国际环境下,值得一提。据此前《解放军报》的相关报道,射程可达1000公里的东风-16和射程可达4000公里的东风-26导弹已经先后在西部地区进行部署。尽管东风-26有着“关岛杀手”和“远程航母杀手”之名,但也不要忘记,东-26同时也是一种“核常兼备”的导弹。
我们都知道,南亚某国经常号称能用中程、远程导弹威胁中国城市,乃至“覆盖中国全境”。但这个国家的导弹实际上技术水平很低,虽然装备了固体燃料中程导弹,但实际上发射准备时间却和别国的液体燃料导弹差不多。
在我军卫星具备“实时跟踪全球12艘大型战舰“能力的情况下,该国一旦开始准备发射,那么我国将完全可以在其发射前掌握动向。
届时,我国就可能用飞行时间20分钟左右的东风-26实施预防性打击,不论是用核弹头将试图用核武器攻击我国的对手导弹直接气化,还是用精确常规导弹让其丧失发射能力,都是有可能的。
换言之,这次阅兵式上展示的16枚东-26导弹,就像英国在马岛战争中用“火神”轰炸机不远万里轰炸马岛一样,是给对手一个低声而又清晰的“核警告”。
同样,东风-16导弹作为一种精确打击的中短程导弹,足以让对手经营多年,引为自豪的北方地区的前沿机场化为一片弹坑和瓦砾。
相比之下,我军在西部地区已经部署“防空导弹第一营”,据《解放军报》的公开报道,他们已经装备了性能类似美国“萨德“系统的反导导弹。这意味着对手的”大地“”布拉莫斯“这类突防能力不强的战术导弹对我高原机场和重要目标威胁降低到接近于0的程度。届时,该国媒体经常说的,所谓”机场优势“,就成了笑话。
当然,作为战略威慑力量,我国火箭军导弹部队最有威力的“杀手锏”依然是洲际导弹。而本次阅兵中,首次亮相的东风-31AG导弹就是一个足以让很多外国人跌破眼镜的装备。
首次亮相的东风-31AG导弹就是一个足以让很多外国人跌破眼镜的装备
长期以来,包括美国国会情报局的《中国军力报告》在内的国外对华军力猜测报告中,都从未提到过这个型号。更大,更重,威力更恐怖的东风-41导弹和东风-5A、B导弹似乎是他们关注的全部。
换言之,在这些人的眼里,中国的洲际导弹数量可能永远停留在“20枚液体燃料导弹+40枚陆基机动导弹”的水平上,顶多再加上“16枚潜射导弹“。然而这次阅兵中,16枚东风-31AG导弹发出的信息就是:这种评估全是扯淡。
东风-31AG导弹的发射筒采用了“橡胶底座”——也就是“无依托发射装置”,这表明东风-31AG将可以在无准备的地面上进行发射,而不必依赖事先经过硬化的发射场地。
出现这个装置,也就意味着该导弹的精确快速测地能力可以达到相当标准,再加上8轴重型TEL车,该车将可以实现苏联当年设计陆基机动导弹时提出的“以60公里/小时速度冲刺,逃出敌洲际导弹弹头杀伤区“,然后随机选择阵地发射的能力。其生存力大幅度提高,作为“核报复”武器的意义大大增强。
有了这种导弹后,冷战期间美国试图利用“民兵3”和“三叉戟”导弹“先发制人”摧毁对手核打击能力的企图就会落空。
在我国094型核潜艇的巨浪2导弹目前尚不能实现从南海海域发射覆盖美国全境的前提下,迅速装备一种能从全国各地发射,攻击美国全境的单弹头机动式核导弹,对于缩小与美、俄核力量差距,在国际斗争中获得更高地位的核战略目标是很有意义的。
而随着装备多弹头的东-41出现,中国将可进一步缩小与主要对手的差距,大幅度增加核威慑能力。
大家都知道,迄今为止,由于我国战略核武器数量、性能上与美俄尚有较大差距,美国国内一直有一种声音喊着要趁这个机会与我摊牌,因为我国没有实施对等核报复的能力。
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它符合美国“经过算计的冒险”的战略决策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增强核打击能力,让美国对我“摊牌”所需冒的风险呈几何级上升,是打消这种疯狂念头的唯一选择。最理想的状态,是中国在没有与美俄签署任何限制军备条约的情况下,接近美、俄按照START条约规定所拥有的核力量。
此次阅兵中展示16辆DF-31AG发射车,正是对中国决心的宣示。
至于很多人关心的,东风-31AG未来究竟是否还具备“核常兼备”的特性,恐怕至少也要等东风-41导弹成为我国核威慑的新主力以后,才能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习主席在阅兵式上的讲话中说:“同志们,安享和平是人民之福,保卫和平是人民军队之责。天下并不太平,和平需要保卫。”保卫和平,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主要任务,核武器,正是我国保卫和平,维护民族尊严、国家安全的最重要的柱石。
请允许我再引用习主席的讲话,来表达写下此文时激动的心情:“我坚信,我们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