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情况下,有多种影像学检测手段可用于评估和诊断心脏瓣膜病,而每种手段下临床医生需要参照单独的文件寻找治疗建议,就比如运用CT/MRI和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就是这样。近日,多个心脏疾病和影像学的专家团体,共同提出了一种影像学诊断适用标准(AUC)。报告起草人员来自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胸外科协会(AATS)、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超声心动描记术学会(ASE)、美国核心脏病学会(ASNC)、美国心脏节律协会(HRS)、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美国心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学会(SCCT)、美国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CMR)以及胸外科医师协会(STS)等知名机构。
该适用标准于上周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特点是仅针对心脏瓣膜病,而不是某种具体的影像检测方法。Thomas Jefferson大学的John U. Doherty博士担任本次撰写的主席,他坚信这个适用标准对于真实世界临床医师作出决策和诊断更有帮助。
纽约西奈山医学中心的Roxana Mehran博士也参与了此次编写,她强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二尖瓣置换术和左心耳封堵术等等诸如此类心脏瓣膜病治疗方法的出现,意味着对于个体化的患者、采用个性化的术式和治疗策略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影像学检查方法也在不断的进化,它们在不同疾病中的用途也变得越来越有针对性。因此,思考在不同的情形下最适用的影像学检测手段就变的意义尤为重大,此次最新发布的适用标准是关于结构性心脏病。
Doherty博士在一篇新闻稿中发表评论表示:“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在持续不断的进步,因此医疗人员有必要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掌握这些技术,此外需要懂得在不同影像学诊断之间作出恰当的选择。”
Mehran博士认为,虽然绝大多数临床医生能掌握心脏瓣膜病影像学检测方法的应用,但仍有很多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而最新发布的文件真的能有效的指导临床医生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指导他们更快的确诊,以及做出最正确的临床诊疗方案。
本次适用标准是否存在特别有争议的地方?Mehran博士表示:“虽然很多时候最后还是要靠临床经验,但这个适用标准能给临床医生很好参考意见,指导医生基于什么样的数据能获得更好、更划算、更有效的产出。”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本适用标准涵盖了众多无症状至严重症状患者,以及多种影像学检测手段的应用,如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等。表格则涵盖了手术、经导管心脏瓣膜治疗术以及二尖瓣狭窄、二尖瓣返流、心内膜炎和主动脉瓣狭窄的诊断。
Doherty博士强调:“其中有部分内容重复了先前的适用标准文件,但更多是最新的、针对结构性瓣膜介入治疗的内容,且涵盖了先前发布的单种检测手段中适用标准不曾涉及的部分。如果进行比较的话会发现,等级评分与先前文件保持高度的一致。”
这个文件的目标是用来确定适用于特定症状的检测方法有哪些,而不是决定最佳的检测方式是哪种或是给这些检测方法排个等级次序。
在特定的临床场景中,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测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在这些案例中,临床医师可依据自己的判断和本地同行专家的意见进行决断。
适用标准的发布意义重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在瓣膜性/结构性心脏病中存在着诸多显著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症状;2. 在临床初步的诊断和频繁的后续随访中通常要依赖1种以上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监测病情发展;3. 经导管介入微创疗法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术前和术中心脏结构功能精准成像的需求。
此外,这份报告反映了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等机构长期以往在心血管疾病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ACC临床实践指南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提供了有效的循证基础,而当证据缺乏时,由ACC和AHA对专家意见进行审核。然而,在许多领域,心血管疾病的影像学检查依然存在许多差异,产生了过度使用或未充分使用的问题。适用标准的出现为这些差异提供了更加实用的评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