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特色小镇怎么搞
提供特色小镇全产业链集成服务,为政府、公众、企业和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智力服务和资源整合服务。同时,每天推送最新政策解读、案例解析、模式分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特色小镇怎么搞

特色小镇建设“生拉硬扯”?那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特色小镇怎么搞  · 公众号  · PPP  · 2018-04-19 08:00

正文



现在各地都在积极申报特色小镇,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生拉硬扯也要上,似乎一个地方政府不申报十几个,就不算响应中央号召。


现在我几乎每天都接到各地发来的小镇申报资料,有一个县甚至申报了16个。我问:“你就那么多点资源,那么大个市场,你搞这么多小镇自己跟自己竞争啊?能活吗?”他说:“老师,这不找你了吗?我们是能申报多少就申报多少,能批几个算几个,只要上面批了,对地方经济就一定有好处!”

真的吗?一碗粥一个孩子吃,养活他应该没问题,十几个孩子抢着吃,你看能不能活下来一个?小镇是这么容易建设的?小镇的生命在于特,小镇的基础是资源,小镇的发展在产业,小镇的兴旺在市场,你屁大个地方,有多少特色?多少资源?有多大市场?能容纳多少产业?


一哄而上,死无葬身之地!


十多年前的商业大开发、综合体到如今还有几个成活?商业体如此,特色小镇也难倒覆辙。


对于目前的“特色小镇热”,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考,梳理出了一些东西,希望对各位有所启发!


1、特色小镇空前的热闹,各级政府不遗余力,这让人喜忧参半。 小镇的推动,无疑是中央的一项正确决策,旨在通过全国众多小镇的开发和建设,加快中国城市与乡村的对接,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但是,这样一窝风的大干快上,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制造条件也要上,期间隐患和风险路人皆知,最后演变成什么,又由谁来负责?


2.商业开发是小镇建设特别是文旅小镇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说,商业繁荣了,小镇就活了。 但是,商业开发过度,必然对文化的破坏更深,这从丽江、阳朔、凤凰城等可以窥见。商业与文化保护这一对矛盾该如何平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十六年前,我走在丽江古城的青石板上,感受到的是古老的街道、悠久的历史;这是一个让人来了还想再来的地方。但上个月,我再来古城时,发现味道变了:这里变得越来越喧闹,没有文化主题的商品大量充斥、商铺销售员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酒吧的音乐震天响,整个丽江古城商业化越来越严重,纳西文化日式渐微。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古城很有可能在5~8年后被边缘化!


这并非是耸人听闻,因为有古城区的领导亲口告诉我,他两年没进去古城了,觉得商业的味道太浓,没有意思。


因此,我们需要把握商业开发的“度”,既不能否定商业的价值,也不能片面追求商业化,丢失了我们最引以为豪、最有价值的文化。科学的开发是最好的保护,这一点对于每个小镇都适用。


3.很多人对文旅小镇和旅游风景区的概念还是模糊不清,文旅小镇最终有没有可能演变为旅游景点?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有些小镇有一定的文旅资源,但交通不便,人气源不足,做着做着很容易成为旅游景点。比如,江西某某小镇紧邻2万余亩连绵起伏的山林和4500亩水域,小镇内的欧式建筑林立,绿草如茵,湖面碧波荡漾,让人心旷神怡。


这么一个地方,其实是有做小镇的基础。但可惜的是,这个小镇交通不便利,游客只能开车进入,加上配套全无,最后只能沦为“旅游景点”,供人到此一照。


4、文旅小镇的产业到底是什么? 现在很多人说,产业是文旅小镇的灵魂,没有产业就没有文旅。首先文旅小镇的灵魂真的是产业吗?有关这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文旅小镇的灵魂应该是定位。


另外,很多人把文旅小镇的产业理解为必须是第一产、第二产,也就是必须是农业或者工业,我要请问:你到底是做文旅还是做产业园?难道第三产就不是产业?文化和旅游本来就是最好的最有潜质的热门产业,为什么要规定文旅小镇必须有农业或者工业呢?


更可笑的是,有的地方为了满足上面的这些无知规定,硬是在文旅小镇塞进去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好好的文旅资源被破坏,恶心至极。我要正告那些用屁股指挥脑袋的开发者,请你们多读点书,文旅也是产业。


5、一个小镇的成长,并非朝夕之功。 一个小镇,从策划、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少说5、6年,多则十几二十年。但有些地方硬性规定,三年必须建成而且见效果。不要说是一个小镇,就是一个不大的房地产项目从策划到完成最少也都要三五年,我真不知道这些制定规定的屁股们是不是真的不食人间烟火?大家所熟知的乌镇,一个有基础的古镇,你知不知道从重新规划到今天的模样用了多少年?


图为乌镇



6、自然风光和文化到底什么最重要? 没有文化的自然风光只能是景区,再美的风景只能让人到此一游、到此一照,只有文化才能留住游客,才能让游客来了又来,来了就不想走。但是,我们又必须明白,自然风光又是文旅小镇的基础,没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再深厚的文化也只能是学者的研究对象。


7、美需要发现,更需要表达。 文旅小镇首先是文旅资源,但很多地方资源贫瘠,这并非热情可以解决的,没有资源硬要做文旅,大概一是为了赶时髦,二是上面定指标,三是盲目自大、一厢情愿。无论哪种,没有资源霸王硬上弓,最后的结局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8、资源共享环境下怎样做出不同特色? 最近我在几省的考察有一个很深的忧虑:就是同一地区甚至是同一区域,有不少的小镇在申报,资源相同、文化相同、地形地貌相同、一切都相同,却要做几个小镇,这就出现一个问题, 如何使每一个小镇具备不同的特色,因为没有特色就没有小镇。

文旅小镇的基础是文旅资源,不同的文化和差异的自然风光,塑造了各个小镇不同的颜值、气质和内涵,正因为这些不同,才吸引了更多游客的追捧和向往,但在同一环境下想要打造两个甚至多个小镇,你又如何去区分它们不同的颜值、气质和内涵呢?


如果没有不同,无疑会产生恶性竞争,其结果就是在价格、服务、创新上的相互诋毁,混乱、低俗、欺诈恣意生长,直至毁掉整个环境。大理是这样,凤凰城是这样,云南、贵州无不如此。特别是目前古镇风起云涌,很多地方只要看到青砖黛瓦的小村庄,一股热血就冲上脑袋,古镇啊!于是,一个地区突然之间就冒出了无数个古镇,除了名字不同,实在找不到还有什么其他差异。



在丽江,我甚至还看到这样一个笑话:



不管这个项目的开发商是出于何种心态,但有一点我却可以理解:就是在周围各种小镇奇招迭出的竞争下,实在是想不到还有什么好出路才不得不如此。其实,这不能完全怪投资者,各级政府为了完成上面的指标任务,推波助澜也是一大诱因。


同一区域做不同特色的小镇难!很难!但是不是就真的没有其他出路了呢?也未必。 自然资源相同,但文化可以不同,产业可以不同,定位可以不同,就看你如何去发现和表达。


比如这次我到丽江,古城区就有好几个项目令人眼前一亮。有一个小镇,同样是根植纳西文化,但独辟蹊径,深挖纳西族传承下来的鹰猎文化,意欲打造成为一个中国独一无二的鹰猎小镇。另一个项目则充分利用云南高原气候,结合当地纳西人对足球的热爱,意欲打造成为一个高原有氧训练足球小镇。


这两个小镇一个是以文化为主题,但不再是人们熟知的纳西东巴文化,而是对纳西文化的深度挖掘,将纳西人的某种生活技能还原和再现。另一个则以产业为主,充分利用丽江的资源优势,气候、自然风光,打造一个既可以训练又可以度假的足球小镇。我实在要为这两个小镇的创意鼓掌!


图为三股水小镇


安谧小镇最大的特色是在金沙江边,三股水流聚集在一起,水量非常大,自然形成了各种叠泉、瀑布。沿着溪水一路前行,更有“曲径通幽处、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后者(拉市小镇)可以围绕着马来做文章,再结合拉市海的湖面风光,并把玫瑰园、客栈都作为以“马”为中心的旅游配套,形成一个独立的旅游基地,与古城、玉龙雪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不管是文旅小镇还是产业小镇,最关键的是顶层设计,包括小镇定位、开发模式、盈利模式、规划和设计、产业延伸、商业和生活、运营和管理、服务体系、品牌打造、推广和宣传等等,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资金、智慧去完成,怎么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申报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