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电影派
这是一个不严肃但很有趣的电影公众号,跟着派爷一起涨姿势。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电影派

只有它配得起,青春片三个字

电影派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3-29 22:32

正文

点击关注电影派

从此过上没羞没臊的观影生活


电影派
Vol.488

婊婊们,

 

你是从几岁开始叛逆的?

 

又是从几岁开始学会成长?

 

这个社会永远有它自己的游戏规则。

 

有人说,幸运的孩子是用一种比较阳光的方式接受,

 

而不幸的孩子则必须经过无数泪水的洗礼才能懂得——

 

狗十三


 


究竟是什么在逼迫着我们做出改变?

 

你应该看看这部影片。

 

豆瓣评分8.0,首先爷要说,它是部「禁片」

 


至于为什么被禁,听爷说完你就会明白。

 

张雪迎饰演的李玩是一个狂躁孤独的青春期少女

 

带着一点年少的桀骜和青春期的反骨。

 


父母离婚,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爸爸再婚,继母生了小弟弟,全家人瞒着她。

 

三世同堂,生母缺席,独生子女家庭形态完全被打破。

 

她热爱着天文,但是为了成绩和保送资格,却在学校、家长的联合施压下改成了英语小组。

 


父亲有着传统家庭的粗暴强势,父权威严不可动摇。

 

女儿有着未被磨平的棱角,决绝又不甘退让。

 

两代人之间的矛盾针锋相对。

 

这不仅是李玩的成长经历,更是每一个人的青春注解。

 


狗和十三贯穿全剧。

 

狗是贯穿全剧的隐喻,而十三则在指13岁的李玩。

 

13岁的李玩,面对着各种矛盾。

 

丧母的孤独感,和重组家庭的悲剧同时发生在她的身上。

 


父亲一共给李玩买过两只狗。

 

第一只是为了安抚李玩,她给它取名叫“爱因斯坦”

 

第二只则是在第一只走丢后,家人买来装成爱因斯坦的“假”狗。

 


然而李玩却不愿相信这种谎言。

 

她一个人跑出了家门,却引发了又一场动荡。

 

奶奶因为寻找李玩而走失。

 

父亲匆匆赶来,却撞见拿着酒瓶的李玩。

 

竭斯底里的失控完全爆发,父女间的底线同时达到极限。

 


这段突如其来的家庭暴力,让爷感觉太过真实!太过震撼!

 

与粗暴强势的父亲相比,李玩招架无力,可怜得让人心疼。

 

所谓的懂事,就是成长恶心的开始。

 

以父权压榨,是原生家庭无法直面的软肋。

 


一个时代的残酷青春,有我们成长道路上的亲切感和孤独感。

 

没有人理解认同,还要被迫接受大人世界的无助。

 

向往自由和理想的单纯愿望好像那么难以实现。

 

无数事实告诉你,

 

你的尖锐,你的歇斯底里永远不可能被这个世界理解。

 

你必须先和这个世界和解,然后才能成为你自己。


 

爸爸的一顿痛打之后,她成熟了,所有的叛逆神经在那一刻断了弦

 

成人世界的冷暖看在眼里、忍在心里,

 

什么时候咽得下那口泪,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成长。

 


李玩的转变,早已在两只爱因斯坦身上做了充分的隐喻——

 

那条温顺易亲近的爱因斯坦,最终被他人抱走依然过得活泼滋润。

 

而那条倔强不服输的爱因斯坦,却被送去了流浪所绝食而死。


可以说导演很心机的给自由披上了阴霾。

 


父亲有着自己的焦虑,好像随时都会爆发。


但他绝不是一个负面的形象。

 

它想批评的不是父亲,而是父权威严。


他想批判的也不是教育,而是错误的教育方式。

 

这些无疑让人磨平个性,自我妥协,戴上了成长的紧箍咒,步入了成人的世界。

 


说到电影,并不是每个导演的每个作品都能被喜欢。

 

但是曹保平是个例外,爷只要说一部你们就会懂。

 

《烈日灼心》,喜欢吗?

 

有人说过,等他的作品就像毒瘾犯了一样,越想心越痒。

 

从这部片子的片名就可以咀嚼一二。

 


狗十三,粗砺又细腻。

 

乍一看像粗话,却包含着多重隐喻。

 

就像曹保平本人一样,既乖张又谦逊。

 

因为坚持个人表达,他这些年没少和审查制度打交道。

 

他创作的一大部分作品都有过审查制度“迫害”的历史。

 


《狗十三》被禁至今,看过的人寥寥无几。

 

《烈日灼心》因为高虎涉毒,一度无法上映。

 

《光荣的愤怒》因为批判农村官僚政治而被勒令修改,而后又因为赶上了国家打击农村黑势力的活动,又变得政治正确了。

 

其他几部作品似乎更加遥遥无期。

 

不得不说我国的审查标准,就是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好戏。


不用爷说,你们都懂。

 


他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发表获奖感言时说:

 

电影总该说点儿什么,才能称之为电影……除非你去做独立电影,否则就需要在规则内,做尽可能做的事。

 

徐克曾评价他的作品是“软暴力”

 

确实,带着镣铐跳舞,既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抗争。

 


我们曾经有过不错的“青春片”传统。

 

《十三颗泡桐》、《十七岁的单车》、《我的影子在奔跑》、《狗十三》...这些影片都继承了它的纯正血统。

 

不是抽烟喝酒骗炮,不良当道。

 

而是真真切切能感觉到成长的阵痛。

 


而有些人,喜欢拍假戏。

 

写一些不怎么样的剧本,拿情怀骗骗人,多搞几个明星拉拉流量。

 

左炒右炒,总能赚它一大笔。

 


曹保平却一直活的很真,他的作品也很简单。

 

或许你们会觉得他的犯罪片不够“漂亮”

 

没有生死一线的漫长追击,也没有雷霆万钧的爆破快感,更没有可以舔屏的肌肉硬汉。

 


往往就是那么几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几个警察,简单到随处可见。

 

人们不体面地相互殴打,撕扯,互相之间充满了隐瞒,欺骗。

 

然而却真的能把一个故事,讲的无比扎心。

 

他自己曾说过:

 

真正的好电影并不太多是因为你载道的“道”有多有价值,多惊天辟地,而是因为在最平凡的叙事中被敲打,被警醒,被启悟。


正应了那一句话,

 

IP剧或许能革新数据,但电影史永远只会记载作品。




不睡等撩么


往期精彩 | 好剧 | 好片 | 好不做作 |


一个zan=谁的青春里,还没条狗呢。

千万别随便在文章下面调戏派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