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管理千头万绪,基本要素却只有三个:
人、物、场所。
现场情况千变万化,归结起来只有“两流”:
物流和信息流。
作为现场管理者,不论是生产经理、生产主管、车间主任、领班、班组长,还是改善工程师、IE工程师、质检工程师,必须对这三要素和两流作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从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来。
本文为现场管理者提供一个对现场管理分析和创造的思路和工具,这样就可以少些资金投入,先从科学管理中要效率和效益。
描述一个过程的步骤和传递路线的图示叫
流程图
。它包括工作流程和工艺流程两大类,但实质是一样的,用它
可以将复杂的过程用形象的图示来表示
。
工艺流程或工作流程是一个单位工艺或工作的总路线,它形象反映了工艺或工作的程序、部门和工序的连接、判定或检查后的处理程序。
到一个企业或某一部门查找问题,应该从流程开始,“顺藤摸瓜”分析现有生产、工作的全过程,哪些工艺流程不合理,哪些地方出现了倒流,哪些地方出现了停顿,哪些工艺路线和环节可以取消、合并、简化?
由流程图的各个环节及传递路线,分析现有各部门的工作职能是否到位,是否要对现有机构进行调整或重组?
有些工厂在建厂
初期就没有对工地布置和设备布置进行过精心设计
,或是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设备的不断添置,打乱了布局;
或是由于产品结构的变化,造成了厂房或设备布置不合理;
从而使产品和工件在生产时运输路线过长,这是每时每刻都在制造浪费的隐患,必须下决心改变。
在工艺流程图上是看不到平面路线的,流程图上一个箭头实际可能走几十米,所以还要进一步在平面布置图上去找效益。
通过分析作业方式和设备的配置,按生产流程的流动方向,有无重复路线和倒流情况,找出不合理的部分,合理调整和设计一种新的布局,来缩短工艺路线和操作者的行走距离,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惊讶,一个小小的改动,结果是一台设备的移动会带来几十米甚至上百米距离的节省,甚至节省出更多的空间。
生产线和流水线应该按照一致的节奏进行,生产才能均衡。
有的企业生产常常出现“前面干,后面看,前面提前走,后面加班”的局面。
造成的原因一个是移动方式不合理,另一个就是节奏不均衡。
一个由许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决定其容量大小的并非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
同样,在流水线上,干得最慢的人就是决定流水线最终效率的人。生产线或流水线的平衡效率=各工序净作业时间的总和/最长工序的作业时间×人员数。
很多生产流水线的平衡率常常不到50%,如果
把时间长的工序通过简化,提速、换人、或拆分的方法,对时间短的工序通过裁并、增加等等手法来平衡流水线。
整个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个别工序缓慢而导致的窝工和堆积就会消除。
任何操作都是以人工的动作为基本单元,组装工序、加工工序等这些以手工劳动为主体的工序,
动作是产生效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进行动作分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除多余的动作、无效动作或缓慢动作,如弯腰作业、蹲着作业、作业场所不畅、没有适合的工具、人与物处于寻找状态等,
以最省力的方法实现最大的工作效率
。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包饺子会比一般人快很多?
为什么有的人插秧会比一般人快很多?那都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诀窍,以最经济的动作来完成任务。
此资源素材、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